尽管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施密特(Eric
Schmidt)近日表示有可能继续留在中国,但中美外交围绕“谷歌事件”相关话题愈演愈烈。显而易见,作为全球第一大网络大亨的谷歌放弃目前拥有
3.84亿网民网络市场的举动是个伪名题。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指出“谷歌事件”是由白宫的一场晚宴引发,即便这个信息的真实性可能失真,但从谷歌声称要关闭中国大陆业务迅速升级到
政治风波层面来看,白宫和谷歌的关系非常微妙,白宫操作“谷歌事件”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这种猜测属实,谷歌为何以可能损害自身利益配合白宫对北京当局打压呢?
首先,正如作者高仁在《Google退出中国市场并非出于政治道德》一文中说那样,谷歌自进军中国以来在大陆业绩一直不如意,竞争力远
远落后于百度,市场份额出现不增反减的迹象,自然为自己的经营失利转移舆论焦点。
其二,进行一次高规格的自我炒作,高度标榜自己代表西方“自由文化”的象征地位,重新引起大陆网民乃至世界各国高度关注,达到自己的商
业目的。
第三,白宫的因素。
显然,谷歌全球化商业目的和美国政府维系自己全球化战略目标是相互依存的,谷歌声称遭受疑来自中国政府操纵的“高技术的黑客攻击”,和
“信息过滤”事件,是为白宫介入提供必须因素。
虽然奥巴马执掌白宫一年里来,关于往常屡见不鲜对中国“人权”指责进行一定程度的冷处理,但不代表白宫对中国政治的一贯立场有所改变。
不难理解过去一年全球正陷入水深火热的经济危机,美国在摆脱这场百年一遇的经融危机上有求于中国,不敢激怒北京。然而刚开始走出经融危机阴影的美国等一些
西方国家本来面立即目昭之若然,迫不及待地发起了一系列贸易打压,不惜激怒北京政府批准了对台军售,奥巴马考虑接见藏独教父达赖,再到此次谷歌风波,可以
看出美国针对中国“人民币升值、人权、信息过滤、新闻管制”等问题向来是不甘寂寞。
站在白宫政权的角度,网络“信息自由”被认为能赤化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思想的唯一有效途径,北京当局对某些存在社会安全隐患信息过滤正好
扼制了美国的狼子野心,引发这场由谷歌点燃的外交恶战是意想之中的,同时也表明了美国对中国的崛起进行各种可能性的打压,持久性维持美国霸权地位的战略利
益。
“谷歌事件”属于商业事件,谷歌的失败不过是市场自由经济优胜劣汰的结果,完全没有必要过度商业政治化。中国法律一直明文规定所有进入
中国的外资企业必须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谷歌在进入中国市场前关于“信息过滤”并不是什么新闻,信息过滤也不单单针对谷歌或某家外企,身为对手的百度也并
没有享有豁免权,同样经常遭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黑客攻击,这是当今网络世界很难避免现象。而谷歌受“黑客攻击”根本没有证据表明是由中国政府操作,直接把
自身技术漏洞归责于北京当局,此举动在一个普通中国人角度看来,具有强加之罪,有意配合白宫试图干涉中国内政的嫌疑,或者是白宫政权直接参与策划此事件的
可能。
因此可以看出,中美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因素,类似谷歌争端必然会层出不穷,这是极令人担忧的。
《联合早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