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间传达室到现代化的办公大厦,从11名技术人员到上万名员工,从初始资金20万元到年营业额超过千亿,从坐在外国产品代理的末排座位到成为全球第三、亚太第一,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国内电脑行业的“龙头老大”,联想集团创造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无论是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还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都把联想的成功归结于两个字:“创新”。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正是源源不断的、可持续的创新造就了“联想奇迹”。联想的创新体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主要就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来探讨一下。 一、理念创新 思想决定成败,企业的理念决定了企业到底能走多远,尤其是在这样一个IT的行业里。 联想的理念创新首先体现在创业团队的企业理念。这些科学家们不甘寂寞,从象牙塔里到市场上“海”了一把,并且搞得有声有色,最根本的是他们能用企业经营的理念来经营联想,把联想准确的定位为一个盈利企业而非科学院计算所的三产公司。从科学研究到企业经营的理念转化,是联想在很多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联想的另一个理念创新是其独有的一套管理理念,柳传志把它叫作“我的管理三要素”。首先是建班子,用一个有威信、有激情的领导班子,去激励一层又一层的员工;其次是定战略,让每一个人都清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路线;第三是带队伍,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做到后继有人。这三个要素,使联想免受了很多损失,并推动联想不断走向成功。 二、机制创新 “没有机制创新,一切创新都是散金碎银”。柳传志的“房子理论”描述:企业管理就像一座房子——运作层面的管理是“屋顶”,流程层面的管理是“围墙”,而基础层面的管理则是“地基”。只有把“地基”夯实了,整个房子才有可能建好。那什么才是企业的“地基”呢?就是机制,只有好的机制和管理,才能保证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技术,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新产品,进而不断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 联想的机制创新是从企业治理机制开始的。早在1984年,联想就向上级单位——中国科学院争取到了决策权、人事权和财务权,进而分“几步走”完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接,有一家事业单位的三产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通过转变根本机制实现了这个国有大企业的“软着陆”。1994年,作为国有民营体制的联想,创造性地成立了员工持股会,将35%的分红权分到每个员工身上,并在2000年将其转化为股权,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有效的解决了国有企业的员工激励问题,也为未来的收购扩张奠定了基础,这是联想得以再次腾飞的动力。 联系的另一个机制创新是用人机制创新。联想深知,高科技企业之争其实是人才之争,只有把握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拥有握紧的拳头。有人说,联想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在联想,由于业绩突出一年内提升三次者有之;进入联想才几个月,由于能力强而得到重用者也有之。来到联想刚满一年的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鲁灵敏,就是一个例子。他说:“在联想简直是‘小马拉大车’,即使刚毕业的人也有机会,只会出现自己力不能及,不会出现有能力发挥不出来的现象。人人都有做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劲儿。”由于联想人才的晋升有两条通道——行政序列和技术序列,首席科学家与总裁待遇平等,主任工程师则相当于部门总经理;因此,联想人有句挺流行的话:“不当头儿也有奔头儿。”正是这种机制,造就了联想人才辈出的局面,成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助推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创新是流程创新。在联想,员工工作有一个“三原则”:有流程按流程办,没有流程创造流程办,流程出了问题修改流程后办。原则是不变的,但工作的具体内容却要求常变常新。同一样工作,第一次做可能受到上司的表彰,第二次重复可能就要受到批评,因为环境在变,客户不同,工作的形式方法也要有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使得联想的管理不至于僵化,能迅速适应IT行业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