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何时了?——由取消中考、驻京办现象说起 在最近公众关注的热点中,山东省取消初中升高中的入学考试(俗称中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子女的教育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家庭的头等大事,由于长期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实,使得孩子的前途成为了每个家庭最重要的大事。又由于全国高考制度的恢复,上个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光明的前途才会有保证,日益成为全国人民的广泛共识。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尽管大学连年扩招,由三十年前的20多万,已经猛增到如今的600多万,但还是无法满足广大高中生的升学愿望。尤其是那些名校的招生名额更是僧多粥少,从而使高考的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搭上高考这班车,中国的亿万家长和考生,无奈地年复一年进行着全民备战。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已经不单是高三学生和家长们的事情,也不仅是中学生和家长们的事情,备战高考的起跑线正在逐渐延伸提前,甚至幼儿园阶段就成为高考的预热阶段了。说起来,似乎很可笑,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高考竟然成了我们全中国亿万人民的生活价值取向,这似乎的确有些荒唐可笑。但它却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很难说得清这是一出喜剧还是悲剧。也许在外人眼中这应该是一出荒诞的讽刺喜剧,但在我们这些身临其中的国人眼中,却是“全是眼泪”的凄苦悲剧啊。 有人说,都是高考惹的祸,应该取消高考。又有人说,高考是目前能够选择的惟一公平的竞争途径,取消它的弊端会更不可收拾。于是,山东尝试着退而求其次,拿重要性仅次于高考的中考开刀。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就事论事地说,用多次测验的方式替代统一的中考,似乎有其合理性,也受到一些学生的欢迎。但许多问题也跟着来了,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未变,在临近冲刺的阶段倡导素质教育理念,改变统一考试的方式,由此产生的冲突如何解决?为了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在没有了中考压力的情况下,那些梦想越过“龙门”的学生及其家长,是否仍然要寻求别的替代方式来强化自身的应试能力呢?这样做的结果,学生的压力非但没有减轻,还可能会催生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产生。可见,仅仅是就事论事而回避问题的本质,是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的。 无独有偶,最近舆论关注的另一个热点——各地驻京办的腐败问题,与取消中考是两个完全不同质的问题,但却陷入了同样一个形而上学的误区。导火线是由河南许昌、漯河两市政府驻京办联合购买了777瓶价值66万余元的假“贵州茅台酒”的事情引发的。两个市级的驻京办事机构,一次出手竟如此大方,可见“驻京办”的水有多深啊。据称,目前在北京,除52家副省级以上单位的驻京办之外,还有520家市级单位驻京办、5000多家县级单位驻京办。加上各级政府部门设的办事处、各种协会、国有企业和大学的联络处,各种驻京机构超过1万家,其每年的花费总额在百亿元以上。这些机构承担的使命是什么?形象地说:就是跑部钱进。他们以握有重金实权的中央各部门为公关对象,通过各种拉关系、套近乎,穷尽各种“请客、送礼、办事”的手段,博得各级中央大小官员的垂青,从而为本地区、争得可观的利益。 显然,这是明争眼露的官场腐败,是明火执仗的和中央反腐倡廉的精神对着干。然而,这些行为基本属于公开的,牌子是公开的,人员是公开的,费用支出是公开的,得到的好处也是公开的。但因为是为了地方的利益,大家就都心照不宣、见怪不怪了。有关治理“驻京办”的现象,也是个老题目了,为何迟迟得不到结果呢?道理再清楚不过了,如此的腐败出在各个地方,但如果不改革目前不合理的税收结构,不改变中央资源分配缺乏公开、公正程序的现状,不追究“跑部钱进”中安享大量好处的相关官员的责任,就算撤销所有的驻京办,“跑部钱进”也照样有市场。无非变如今的公开为以后的隐秘、灰暗一些罢了。所以,这些腐败问题的解决与上面提到的“取消中考”话题的性质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形而上学地隔靴搔痒,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不仅驻京办的腐败现象得不到根除,而且必然会愈演愈烈、登峰造极;学生们沉重的课业负担也不仅不会因中考取消而有所减轻,反而可能会被各种新的应试压力摧残得更加苦不堪言,人们期待已久的素质教育也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