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天领军人马兴瑞解码“神七” 军工企业家的商业版图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 出处|英才杂志11月刊 相信中国航天技术实力 “我们用251项的举一反三,来确保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和商业价值、品牌价值。” 《英才》:9月25日,发射“神七”的时候,你的压力有多大? 马兴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既然承担了载人航天工程当中最核心的飞船系统和运载火箭系统,那么我作为总经理,在发射的前夕,甚至在组织发射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大的压力。因为从国际上来看,载人航天往往在发射阶段是一个高风险期,发射阶段一旦出现故障很难控制,美国、俄罗斯也是如此。 外界可能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阶段出现了密封圈泄漏,整个航天飞机坠落,7名宇航员瞬间化为灰烬。 从1996年以来,我们的运载火箭连续67次成功发射,尽管有压力,但是从我们做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来看,我还是有信心的。 我们用自己万无一失的工作确保火箭近4万多个元器件和飞船8万多个元器件的万无一失,同时用航天工程系统管理的方法,来确保这些“单元”在执行任务中的正常运转。我们把技术吃透了,可靠性也就得到了保障。 《英才》:“神七”做了多少地面试验? 马兴瑞:做了非常多。我举个例子,火箭本身,除了我们正常的生产、试验、测试的试验以外,我们进行举一反三工作。什么叫举一反三?就是说你有了感冒,我也要吃药,也要预防感冒。换句话说就是你犯了错误,我也要检查我会不会犯这个错误。仅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研制中,我们做这种举一反三的工作就有251项。 《英才》:是不是因为有信心才会进行全程直播? 马兴瑞:这是我们国家第三次实施载人航天发射,2003年发一次,2005年发第二次,应该说透明度是越来越高。我们首先是和平,我国的航天技术主要是为了和平利用太空资源,为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服务,为我们的减灾、防灾、遥感、气象、导航等服务。另外,我认为透明度高也进一步展示出中国的领导人相信中国航天技术的实力。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的卫星未来会像中国制造的家电一样,得到国际买家的认可。 《英才》:随着“神七”的成功发射,太空经济的概念也广受瞩目,你怎么看“太空经济”? 马兴瑞:“太空经济”这个概念是美国人提出来的。我认为在“太空经济”当中,卫星是一个核心,以卫星为核心,就要有运载火箭来发射,就需要有地面的测控系统,同时还要有卫星服务产业的发展,比如直播电视节目等等。这些在国外发展得都非常迅猛。另外,我们还可以依靠卫星来为我们减灾、救灾提供信息支持。 有人预测,再过若干年人类对空间技术的依赖程度将达到我们上世纪依赖煤、电、石油一样的程度,就足以证明航天技术是咱们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另外,还有国防,美国能够在千里之外遥控伊拉克战争,依靠的正是全球定位卫星系统。 《英才》:现在,我国卫星在市场的竞争力怎么样? 马兴瑞:我们始终盯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很快就要发射委内瑞拉购买的中国卫星。 《英才》:他们选择我们是因为咱们的成本低吗? 马兴瑞:这里因素很多,目前我们的卫星可靠性大幅提升。提高了以后,我们逐渐开始要把卫星推向整个国际市场。当然卫星要被认可,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检测周期。我相信,中国的卫星未来会像中国制造的家电一样,得到认可。同时,在第四次工作会上我们提出要把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服务卖到国际上去,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 延伸航天产业链 “我们认为资本运作和资本市场是完全符合航天发展的需要。” 《英才》:在第四次工作会议上,特别把“国际一流宇航集团”调整为“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有什么特别意味? 马兴瑞:我们跟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欧洲的EADS公司进行对标,“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定义内涵比较窄,国际上有一个100多名员工的轨道宇航公司,营运能力很强,它也是一个国际一流公司。我们现在把它定义得更加准确,也是国际一流,但是叫“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我们现在是12.8万人,我们是多元化的,有宇航系统、导弹武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还有八家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专业公司、多家上市公司等等。所以我们要改为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英才》:为什么把航天服务调整为第四大主业? 马兴瑞:我认为在过去三大主业之上,产生出四大主业更好,比如,可以搞房地产盘活我们自己的土地,再比如金融服务业你不搞都不行,那么大一个集团,每天资金都在流转,不科学管理不行。另外我们搞投资控股公司,今年4月,我们自己也筹集了10个亿,后来光大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又拿了10个亿投进去,年底就形成了21亿现金的投资公司,专门投资航天的应用技术。 《英才》:跟跨国公司交流的时候,他们更多地把你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代表,还是作为一个企业家的代表? 马兴瑞:我感觉他们是把我当做一个企业家的代表。 《英才》:你怎么看资本运作? 马兴瑞:应该说资本运作也好,利用资本市场也好,还是利用投资者赞助,我们第一是需要资金推动航天的发展,第二我们需要这种方式推进航天继续产业化,推进航天产品的市场化。所以我认为资本运作和资本市场完全符合航天发展的需要。 人生大考 每一次航天发射,航天人都像是面对着一场“大考”。点火、起飞……火箭腾飞,带来的心灵震撼难以言表。 马兴瑞喜欢快步走路。他的同事告诉《英才》记者,马兴瑞有时会从北京的西三环航天桥,一直走到北三环的北太平庄。马兴瑞说,走路时可以思考很多事情,大步流星的快走使他享受一种难得的轻松。 马兴瑞是豪爽率真的东北人,又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航天人,而这也似乎与航天技术“细节决定成败”的特点分不开。 出身于煤矿工人家庭的马兴瑞,说他自己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人生目标以及满足。 恢复高考以后,他考入了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又先后进入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并成为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颁发国家学位制度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在求学路上一路奔波的马兴瑞,当时最大的满足就是成为学富五车的博士。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期间,马兴瑞有幸师从著名的力学教授黄文虎,他的钻研精神深得导师赏识。1988年3月,凝聚着马兴瑞心血的博士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得到了力学专业领域老学部委员们的高度评价。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兴瑞留校任教,而这时他最大的追求就是成为中国力学领域内最出色的教授。由于在科研、学术方面的成绩突出,30岁时他被破格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32岁时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4岁升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当马兴瑞的“名教授梦”似乎触手可及时,1996年6月的一纸调令,将他调到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任分管预先研究、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等工作的副院长。 从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一箭送双星,将风云一号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一同送入太空,到“东四大平台”的3颗新卫星的在轨交付合同,中国航天整星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创造了我国在国际卫星通信产业领域竞争中的新格局。 然而,航天是伴随高风险的事业。每一次航天发射,航天人都像是面对着一场“大考”,甚至是生死的考验。马兴瑞自然也不例外。 2007年8月,马兴瑞担当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之职。 他上任仅两个月,“嫦娥一号”不负众望,成功踏上奔月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测的新时代。 2008年9月,“神舟七号”的圆满成功,无疑是中国人迈向宇宙空间的新起点和一次“大突破”。但对于马兴瑞来说,未来的考验还将更加严峻。 除了载人航天发射后续任务、深空探测等宇航大考之外,发展航天技术、实现航天产业的战略升级更是摆在他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