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也在经历能源需求的大幅上升——这同时也给环境戴上了沉重的镣铐。当前,中国已经置身于抵抗全球气候变化的前锋位置。
在9月末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最高领导人做出了将显著减少碳排放的承诺:争取到2020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显著下降。
对于这个仅仅进入到工业化进程中段的国家来说,这一承诺无疑意味着巨大的挑战。不过,看起来中国政府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次历史机遇。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在这两个重大选择面前,中国正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探寻一条“绿色通道”——走低碳经济之路。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
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事实上,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发展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的发展一脉相承
“低碳”经济形态的构建趋势己明:我们判断“低态”产业体系的构建将涉及各行业上下游的节能减排技术的推进、传统能源的清洁化高效化利用、替代能源在交通建筑领域的应用、提升输送能源环节的效率、促进资源回收与再利用效率提高的循环经济;短期看受制于产业利益分化的刚性制约、企业与产品短期“低碳化”成本上升等因素,“低碳”产业成长初期阵痛频频;而国际范围内碳关税预期的临近倒逼国内相关法律、条例和产业政策的及时应对,“低碳”趋势无可逆转。
产生背景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英国是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英国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要创建低碳经济,领先其他各国。英国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不仅是为了推动环保、应对气候变化,还希望通过发展、应用和输出低碳技术来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在未来可能的低碳大产业中占据先机。
其他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上也不甘落后。美国奥巴马政府将发展绿色能源作为重要的经济刺激手段,计划在10年内创造500万个新能源、节能和清洁生产就业岗位;日本的《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被认为可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增长到120万亿日元。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早在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4 12:58: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