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人才管理的三条死亡线

[复制链接] 0
回复
53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9-16 13:0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不久,国家级管理成果创新奖获得者、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纪年,结合企业实践提出,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能否在用工制度、内部分配、人才引进等方面远离三条死亡线。那什麽是三条死亡线?“三条死亡线理论认爲,如果一个企业在经营正常的情况下,员工流动、淘汰率低於2%,这个企业就将走向死亡(2%是一条死亡线);在企业内部的分配问题上,职工收入由固定部分(基本工资)与活的部分(奖金)组成,若活的部分低於分配总量的15%,企业也将走向死亡(15%是一条死亡线);若企业内部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占全体职工的比例低於10%,企业同样会走向死亡(10%也是一条死亡线)。
三条死亡线的提法发人深思,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条死亡线说明,要启动员工队伍,建立能进能出、择优汰劣的用人机制,必须具有一定的人员流动率和淘汰率。这条死亡线与人才管理中的鲶鱼效应道理相同,它说明,只有建立择优汰劣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员工有一定的压力,具有足够的人员流动率和淘汰率,人员有进有出,员工队伍才能保持活力。一定的人员流动率和淘汰率,是员工队伍保持活力的重要条件,是衡量一个单位员工队伍是否有活力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标准。当然,人员流动率和淘汰率并不是越高越好,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比例,人事制度改革就起不到足够的作用,启动员工队伍就是一句空话,组织就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亡。
   
第二条死亡线说明,要搞活员工的分配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必须要求分配制度具有一定弹性。只有当员工工资中可以变化的活工资占有一定比例,即工资分配制度具有一定弹性指数,使工资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鈎,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工资分配制度才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各单位要根据单位工作性质和内容,确定适合的工资弹性指数,建立合理的工资结构,这是衡量一个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准。否则,员工工资刚性太强,根据绩效状况进行工资调整的可调性差,就容易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而难以调动起员工积极性。同样水平的工资,工资结构比例不同,工资弹性系数不同,激励效果差别会很大。
   
第三条死亡线说明,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必须具有一定数量,在单位员工队伍中占有一定比例,否则就不能爲单位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足够数量和比例的人才,是衡量一个单位是否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单位人才结构和人才实力的标准。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达到一定数量和比例,人才结构才会趋於合理,企业才会具有一定的人才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条死亡线确定了人才管理的下线,是人才管理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否则企业就将死亡。这充分说明了人才管理的重要性,人才管理关系企业生死。当然,三条死亡线的百分比的确定不是绝对的,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管理和发展水平不同,三条死亡线的划定也会不同,各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具体的下线。但它说明人才管理标准应该也可以量化。除了确定人才管理的下线外,还可以确定人才管理的最佳线,以指导人才管理达到最佳状态,具体标准也需要人才管理者根据单位情况研究制定。人才管理标准的量化将推动人才管理科学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