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企业想做得长久,就必须有自己的战略,并对自己的战略进行有效的管理。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非常好的工具,但要用好它并不容易,况且有很多人莫名的抵触这些理论。为什么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做到优秀,这里面关键的问题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是资源保证,而资源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人(所以,老板一是要高瞻远瞩,一是要确保资源到位)。
执行力问题虽然大家谈得比较多,多得现在都快没人谈了,但真正理解和做到的不多。我理解执行力主要是两点:行动和效果。“行动”是说要动起来,少说多练,JUST DO IT。效果可用效率、效益、增长、成长等指标来衡量,行动没有效果等于瞎忙乎。
资源从机构和时间两方面来落实。设置专门的机构并配备合适的人员是为了保证专业、专注,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重要的事情一定需要专业且专注才可能做好。再一个就是时间,或者说精力投入。只设置了机构和岗位,不投入足够的精力,急于求成,想一口吃出个胖子,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句关于战略管理的话说:“我们通常高估一年能够做的事情,而低估十年能够做的事情,实际上,十年我们几乎可以做成任何事情,而一年内几乎做不成任何事”,我的理解是说要投入,一点一滴积累,扎扎实实推进,水到自然渠成。
管理最关键是解决执行力的问题和持续改进的问题。执行力问题我想关键是提倡立即行动和关注效果,再就是保证资源提供。持续改进的问题我理解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成熟的管理和运营模型,成熟的模型,可以实现可预测性和找准改进的方向,从而实现持续改进,逐渐走向卓越。ISO9000、6S、6西格玛、CMMI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只要我们不再把这些东西视为认证,为了取得牌牌什么的,而是真正用其来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些都是好东西。不能衡量就不能评价,不能评价就不能提高,而这需要一个成熟的模型。
当然,管理更要简单化,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这涉及管理成本和管理模型的可操作性问题。简化管理我理解靠的是机制,机制和制度不同,有人把分粥的故事演绎后用来解释机制和制度的区别,非常经典。机制的表述非常简单,在机制作用下,人的行动是自动自发的,基本不需要监管,这既解决了实际问题,成本又很低。而制度非常复杂,往往是个庞大的体系,成本高且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一个企业必须要做得与众不同,因为只有少数企业是优秀的,只有与众不同,才有可能避免大多数企业的命运。我理解与众不同需要关注: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效率。
要想基业常青,追求卓越,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非常欣赏张维迎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的描述:买不来、带不走、偷不去、拆不开、溜不掉。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渠道都必须依附于一个特定的平台方可构成核心竞争力,这个平台就是企业的运营平台和文化平台。
再就是效率。既使非常用心,管理好一个企业也会有很大的难度,关键在于平衡效率和控制的关系。小企业一般效率较高,但缺乏控制,如果一直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就很难长久。大企业往往又会流程复杂,效率低、内耗严重(一些职业经理人从世界级企业离职很多因为这个原因)。最糟糕的是第三种情况,既有复杂的管理体系,又不健全或执行得不好,这就会造成既影响了效率,又没有达到控制的目的。我感觉很多企业都属于第三种情况,所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才显得非常重要。
一个想做长久的企业应该设立战略和营运管理部门(区别于人事、行政、财务等支持部门),将企业的体制、机制和流程管理起来,致力于推动企业的持续和优质经营。其定位是着眼于未来,它不能够用当期效果来衡量其业绩,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该机构的人员不需要人多,但一定要一把手亲自来管。着眼于未来的机构和重在眼前及日常事务的机构一定要分开(就好比研发机构一定要和业务部门分开一个道理),这样才能保证其完成使命。 还有就是,管理职责一定需要贯穿到基层才会有效,高层、中层、基层经理等都要履行不同层面的管理职能,管理部门唱独角戏推进管理会非常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