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志学者
20日,市民唐先生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捐款活动,一心想为汶川地震灾区奉献爱心的他,郑重地往募捐箱里投了600元钱。没想到,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却他百思不得其解。 个案: 百元爱心款遭退回 捐款活动结束后,负责捐款统计的一位同事拿着一张百元大钞找到了唐先生,并悄悄地说:“小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公司领导最多的才捐500元,你却捐600元?”看着同事意味深长的表情,他恍然大悟,自己捐款数额比领导的多,违反了职场潜规则。 “我只是想表达一份自己的爱心,为灾区人民尽一份绵薄之力!大灾面前,人人都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个时候怎么还有心思玩潜规则呢?”拿着被退回的100元爱心款,唐先生心里十分郁闷。 无奈: 枪打出头鸟嘛 李女士是昆明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地震发生后,她所在的单位也组织了爱心捐款。谈及捐款数额时,她说:“和同事们一样,一人捐两百。” 至于是否要和领导的捐款拉开差距,李女士说:“这个是常识了,肯定不能比领导捐得多呀。不仅捐款,其他事情上也要注意,不能和领导平起平坐。毕竟人在职场,不得不注意这些细节啊。大家都习惯了,枪打出头鸟嘛!” 李女士也表示,若在单位考虑到潜规则而捐得比较少,她会到社会指定捐助点再捐一些。“毕竟是一种爱心的表达嘛,并不是非得在单位捐才行。” 应对: 到公共募捐点捐款 在云南省红十字会金碧广场捐助点,记者遇到了带着员工一起过来捐款的某私企总经理向先生。他带头往募捐箱里投入了500元后,员工们也纷纷慷慨解囊,献上爱心。 接受采访时,向先生解释说:“公司就在华尔顿大厦,离这里很近,平时大家都忙,趁中午休息时我把他们带过来捐款。这样一来方便快捷不影响工作,二来也能避免许多麻烦……” 捐款完毕,向先生请捐助点工作人员开具了一张正规收据,上面记录着公司所有员工的捐款总额,还一起在募捐箱前合影留念后才离开。 观点: 潜规则亵渎了爱心 云南大学新闻系主任单晓红认为,职场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和微妙,存在这样的一些潜规则可以理解,很多人甚至把它当作是情商高低的一种判断标准。其实这次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价值观,包括我们对人生的各种思考。和这些思考相比,这些潜规则就变得不重要了。 现在,很多网友对网上公布的明星捐款数额进行排名比较,谁捐得少了就会被议论一番。单主任表示,这其实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行为,捐款表达的是一种情谊,不论多少都是爱心的表达。“进行排名、议论或考虑各种潜规则,都是对真诚爱心的一种亵渎。” 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刀福东先生认为,职场潜规则属于一种制度文化,大家不会明白地说出来,但确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对现代社会来说,尤其是参加这样的爱心捐助活动,不应该再带着这些有功利色彩的潜规则来看待捐款的数额问题。“这是一种不计回报的公益行为,不应拿来评比或套入所谓的潜规则。” 记者手记 别让爱心臣服 中庸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样的文化告诉大家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其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显然,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已把第一条原则修炼至“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时候,为了明哲保身,我们会不断提醒自己:不可和领导平起平坐,枪打出头鸟。 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忘记了中庸之道的第二条原则,也就是“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并行而不相悖。平时生活中,无论领导与员工之间,还是同事之间,凡事将心比心、互相体谅应是一种自然的行为。 何况,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地震灾区渴望得到救助的同胞们,我们的捐款本意都是要表达一份关怀,若这种时候继续修炼职场潜规则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也十分不近人情。 希望我们身边少一些无聊的潜规则,多一些相互理解!
出处:都市时报
举报
知命者
分享者
呵呵
到处有潜规则
这就是真实的职场
格物者
我也是
贵宾
正心者
单位下发了明传电报,有指导标准,我们比领导少了一点
“潜”规则,当然不会明摆在桌面上的,这种东西,更要注重细节,因为它的结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变现出来。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