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学生们谈起阅读的好处,总是情不自禁地提起企业家卡内基的生平故事。卡内基是许多美国人崇拜的偶像,因为他在世时是举世闻名的亿万富翁,却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捐出来做慈善事业。他认为财富不应当传给自己的后代,因为他相信一个人致富之后首先必须回馈社会,这才是民主制度下应有的伦理精神。他生前一共捐出350,695,653美元的巨额资金(以今天的币值计算,数目还要大得多),临终前还立下遗言,要把剩余的3,000万美元全部捐出。但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强调的是,卡内基之所以具有如此慷慨的人生态度,与他一生不断努力阅读的心得有密切的关联。阅读使他受益一生,因而他也希望别人能得到同样的阅读机会。最显著的例子就是 :仅仅在美国境内,卡内基就出资建立了3,000个图书馆。此外,其他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都有他捐赠的图书馆。足见他对阅读的重视。 从许多方面来看,卡内基确实是一个标准的“自我造就的人(self-made man)”,这与他出身下层有关。他出生于19世纪的苏格兰,父亲是纺织业的工人,每日所赚的工资极低。后来终因生活太过艰难,举家移居美国。他们在纽约登岸时,卡内基已是十三岁的少年。当时人地生疏,全家人生存极其不易,因此年纪轻轻的卡内基只好在纺织厂里当小帮工,一星期赚1.20美元。然而,聪明的卡内基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和文化环境。他的成功秘诀就是开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卡内基突然如饥似渴地迷上了读书,每天工作之余,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可以说都在啃书,二十岁不到就已经读完了几百部经典作品。追根究底,卡内基的阅读习惯主要归功于一位嗜书的荣民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上校的启发。安德森家中藏有四百部书籍,他当时很同情附近失学的青年工人,每星期六晚特地开放自己的图书馆,让那些不幸的年轻人能到他家来借书、看书。当时卡内基每周必到,每回都借去不少书。 从此之后,卡内基每日不忘读书。十六岁时当上电报员,业余时还勤读莎士比亚作品且迷上了戏剧,因而对戏剧演出开始有深入的研究——这与日后他在纽约建立的那个闻名全球的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是有密切关系的。后来,在南北战争期间,他逐渐运用各方面的潜能和知识,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基础,终于致富而变成钢铁大王。然而,即使在他成为世界第二富豪之后(首富为洛克菲勒),他仍以追求人文知识和精神理想为人生的第一要务,至于金钱则只要够用即可,其余均可以捐献。他曾在自己的座右铭中这样写道: “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我亲眼看见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所谓的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可及。由此可知,是一个人的精神使他的身体变得富有。一个只拥有金钱而别无所有的人乃为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因此我想把自己提升到更高的理想层面。我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获得心灵上的启发和愉悦,帮助他们发展精神上的东西,当然也希望能实际帮助劳苦的工人……让他们也尝到人生中的甜蜜和光明。我想这就是财富的最大用处。” 不断的阅读把卡内基引向了写作的道路,他的后半生大多过着淡泊的“半作家”生活。平日他尽量远离城市(虽然他在最繁华的纽约第五街有所公寓),除了出外处理慈善事务,大部分的时间他都退隐在老家苏格兰的一座别墅里。在那儿,他把许多时间都花在阅读和写作上。早期他曾出版过一本题为《胜利的民主制度》(1886年)的书,该书从一个移民者的眼光称赞美国民主制度的好处,同时也批评英国“封建”制度的弊端。后来,他干脆全心写作,又先后出版了七本书,尤以《财富的福音》(The Gospel of Wealth,1900年)最为著名——在那本书中,卡内基说明了财富的用处,以及富人对公共社会的重大责任。他再次强调,一个人绝不可把金钱当作偶像。所谓“福音”就是把金钱化为公共利益的“福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