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注意]七家股份制银行存贷比突破75% 资金链集体吃紧

[复制链接] 2
回复
60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5-29 09:0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8%、87%、84%、84%!这是兴业银行(601166.SH)2008年1月至4月的存贷比(含贴现,下同),连续四个月突破75%,达到80%以上。

  什么原因造成连续四个月突破红线?业内人士猜测,也许是兴业银行近两年的贷款狂飙和存款慢步走,以及在年初以来的贷款规模监管之下,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饥渴症。

  不过,这种饥渴症并不局限于兴业银行,而是体现在大多数股份制银行的身上。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3月末,存贷比突破75%上限的为中信银行、招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5家;截至4月末,再加上华夏银行、深发展,突破上限的达到7家。

  存贷比破线

  2008年1至4月,不少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持续突破75%的监管上限,各种猜测随之而来。

  这被业界一度解读为股份制银行资金链吃紧。但不少股份制银行却提出了反面的说法:整体吃紧是事实,但就存贷比数据而言,却并不是资金链吃紧,而是资金运用灵活;不再是传统的存款,而是负债来源更趋多元化。

  作为突破上限最大的兴业银行即持此说。该行相关人士称,央行统计口径是传统的算法,即用贷款除以存款。但现在存款来源,更准确的说法是负债资金来源已经多元化,而后者并未纳入存款序列进行考核。

  该人士称,目前的银行负债来源,除传统存款业务外,还包括同业存款、券商保证金存款、同业拆借等,这些并未纳入考核。如兴业银行,传统存款业务只占到总负债业务的50%左右,同业存款目前已占到20%-39%,当然,券商保证金存款近年占比也大幅增加。

  事实或许证明此说。央行数据显示,年初以来,总贷款的增幅依然大于总存款的增幅。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存款无法承载贷款的扩张。但这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传统存款增长开始放缓,这也是不少银行开展“吸存”战的原因。

  “而像发行金融债券等,也未纳入考核。”兴业银行人士称,目前兴业银行发行并未到期的金融债券约有500亿元,其中,2006年发行了160亿元,2007年发行了190亿元。所得资金按照规定可以直接用来发放贷款,但并未纳入贷款项下考核。这也就是说,仅仅将此项纳入,就会将存贷比的分母减少500亿元,从而拉低存贷比。

  该人士称,同时,银行的资金运用也已经多元化。“虽然贷款仍然是大头,但投资和同业业务也在持续增加。实际上,传统贷款也只占到兴业银行资产业务的50%。”

  “实际上,我们目前主要看的是存贷的属性和期限是否匹配。”深圳某银行人士称,银行脱媒之下,客户的存款更多用于投资,比如投资炒股的资金又以保证金的形式回流到同一家银行中来。又如活期存款,相当大部分客户的存款是稳定的,少部分会有大的流动,银行要做的是沉淀率分析,以便适度调整。与去年相比,今年由于大盘股发行少,存款流动性会小些。再则,新股网下发行已经电子化,不少银行都是验资行,也减少了波动性。当然,不排除短期内期限有错配的现象,但银行会有一个容忍度,并将之处于可控范围内。

  贴现扩张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一人士称,“存贷比虽然仍是一个考核指标,但目前已经弱化,资本充足率、资金运用程度、风险权重会看得更多些。”

  “相比而言,我们觉得国有大银行的资金压力反倒要大些。我们今年并没有向国有大银行拆借资金,反而更多利用保险、信托作为资金来源平台。相反,国有大银行却开始了资金拆借行为。”华南某银行计划部门人士称,年初该行向央行进行了500亿元的逆回购。上半年的资金流还是较宽松的。

  即使如此,在贷款规模调控下,各家股份制银行仍是心有余悸。而4月份的新的变化在于贴现业务的被迫扩张。

  央行数据显示,2008年4月,贴现业务继前三个月负增长后,首次出现了较上月约10%的正增长,而贴现利率也由年初的约10%下降为5%左右。

  显然,由于贴现计入贷款考核,贴现规模的扩大会进一步拉高存贷比。深发展一人士称,企业客户意愿在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贴现利率低,企业自然喜欢贴现而不是直接贷款。“当然,也不排除个别银行资金适度宽裕的情况下,主动发放一些贴现。”

  其所指的“主动”主要从贴现的易调控上考虑。贷款规模适度控制下,季度考核成为一个重要监管指标。如果是直接发放贷款,回收有一定期限,最少也要半年,而发放贴现,能够很快调节。比如将贴现转出去,或并入短期理财产品,甚至可以把贴现转给信托、财务公司等。这样一下,等到季度考核到来之时,之前发放的贴现也就不成问题了,依然可以回到规模控制的监管指标之下。

  这可能意味着,继4月份贴现扩张之后,5月份同样会延续这一势头,至6月中下旬重新获得减缓。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贴现业务的扩张必然会减少贷款业务(含贴现)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度,毕竟贴现的利润贡献要通过大的规模扩张才能获得。贷款规模控制的利剑依然悬挂在各家商业银行的头顶,除了自我调整和被动地承受之外,可做的事情越发艰难。

沙发
发表于 2008-5-29 10:21:25 | 只看该作者

无怪乎金融股股价跌跌不休呢

板凳
发表于 2008-5-29 16:54:05 | 只看该作者

逐利是他们的本性,也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高风险情况下玩火,不知道又会烧到谁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