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掌握的最新信息显示,截至5月23日,处于震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受灾网点已达2769个,其中房屋完全倒塌131个,无法正常营业的网点778个;位于重灾区的绵阳市商业银行,50多个网点中有10个以上短期内无法恢复运作。 在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中坍塌的银行废墟、瘫痪的网点和永远丢失的客户资料,正考问着国内金融业的备灾能力。 后援中心虚惊 “区内平安等金融机构的后援中心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失,很多企业已经在复工。”近日,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发言人在电话中称,虽然本次地震对区内企业员工有心理影响,但大部分企业对在成都高新区继续投资仍信心充足。 离震中汶川县100公里的成都市,数年前决定抓住国内后援产业兴起的良机,吸引了众多的IT和金融机构落户投资开设灾备、数据和其它后援中心。 4月初,随着光大银行后援中心的落户,已有12家金融机构后援中心落户成都高新区,其中不乏大型银行和保险集团,如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 招商银行、 平安保险、泰康人寿、易方达基金等。在800余亩的土地上,投资额已逾100亿元人民币。 3月22日,中国太保(601601.SH)股东大会通过决议,将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在成都高新区建设IT容灾、研发及后援中心,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太保关于该项目的议案称,选址成都的原因之一是,当地地质条件比较稳定,远离地震带,且地处战略腹地,在成都建灾备中心面临的自然灾难等可能性较低等。 然而,话音刚落,太保的项目准备年内动工之际,四川却发生罕见的8级大地震。 来自四川省政府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1日,成都市因地震灾害遇难4179人,受伤21703人。成都高新区方面,5月23日,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对外宣称,目前高新区的办公大楼、学校以及厂房都是安全的;截至22日,高新区64%的建筑工地正式复工,高新区企业已有90%恢复生产。 5月26日,中国太保董事会办公室人士在接受本报咨询时称,目前尚未获悉太保在成都的后援中心项目有变动的情况,而且工程尚未开工。 随着国内业务流程外包(BPO)产业和企业灾备意识的增强,目前已初步形成东有上海,南到深圳、广州,西到成都,北至北京、大连的四大金融BPO产业区域。 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系教授任兆璋认为,灾备后援中心首要考虑的是安全,因此异地灾备是机构选择的主要方向;金融机构的灾备后勤中心设立本身就是为了防范灾害,因此应远离地震中心地带;另外,人员和运作成本也是重要选择因素。 为了加强建筑防震能力,稳定企业信心,前述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发言人表示,管委会已规定,今后在高新区新建的公共建筑,将取消砖混结构形式,针对建筑的各个环节将采取终身责任追究制。 谁需要备灾 地震来临的那一刻,那些尚未进行异地备份的区域性机构,显然面临更大损失的威胁。 地震发生当天,北川县农村信用社8层的办公楼顷刻间化为废墟,33名员工全部遇难,所有资料和现金被埋入瓦砾之中。 绵阳市商业银行的50多个网点中有10个以上短期内无法恢复运作。该行人士表示,房屋坍塌和人员死伤是主要原因。 受灾稍微轻的成都市商业银行,其位于都江堰的支行亦已坍塌,但该行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称,客户资料都保管完好,否认银行资料有损失。 标准普尔分析师廖强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农信社是否对数据进行异地备份。对于那些未能备份的基层金融机构来说,短期内恢复业务的难度非常大。 “一般来说,像农信社和城商行这种机构,主要资料可能会存放在总行,但由于电子化程度和运输的原因,还是有不少客户资料留在网点里面,特别是农信社。”一位银行业监管部门人士认为。 事实上,央行在2002年8月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数据集中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曾明确规定:“为保障银行业务的连续性,确保银行稳健运行,实时数据集中的银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灾难备份中心。” 上述监管部门人士认为,由于规模和区域的限制,地方性的企业很少跨区域投资灾备和其他后勤中心,大都会把核心资料放在总部或在省内设立灾备。 广东金融高新服务区一位负责人表示,地震可能对企业选址成都设立后援中心产生影响,但实际情况现在很难判定。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次地震,国内金融机构的灾备意识会大大提升。 对于小型地方金融机构,该人士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共同投资的形式来进行异地备份,分担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