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李德林博客: 李德林:如果说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康乾盛世,那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大清处于内外战胶着之中。晚清最为明显的金融危机发生在1872年,起因是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拒绝提供贷款,导致茶庄之间资金拆借,以致发生资金断裂,茶叶出口贸易上出现了问题。 如果说1872年是晚清的第一次金融危机,那么我认为1883年是大清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当时的原因是,上海房地产泡沫破裂,大量囤积地皮,投入巨资搞地产的最大房地产开发商徐润资金链断裂。由于徐润挪用了招商局公款,地产泡沫破裂立即引发了股市传动效应,以大盘蓝筹招商局股票和开平煤矿股票暴跌为标志,由每股250多两跌到每股七八十两。股市泡沫破裂之后,那些投入巨资炒作股票的钱庄资金链断裂,当时最大的生丝交易商胡雪岩旗下的钱庄陷入资金链断裂的陷阱。这样一来,股市泡沫、楼市泡沫、生丝泡沫三大领域套牢了大量资金。 1883年晚清金融危机的背后,还有欧美及日本的因素,它们在经济上出现了问题,需要转移金融风险。 1883年后,大清政府看到了金融危机的威力,决定进行重工业改革,甚至金融改革。比如,大力发展钢铁、煤矿、航运。1905年,帝国还成立了大清银行发展金融,当时还有很多民营银行成立,包括盛宣怀的通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 晚清进行了一系列工业改革,改革总是机会与风险并存,尤其是给英国商人带来了很多机遇。比如,到1910年大清最后一次金融危机,英国人利用当时的信息不透明,进行了一系列操纵,最后高位获利走人,大清股市雪崩。当时,大清用来赔款的关税都流入了股市,摄政王载沣采取措施进行救市,调集资金注入大型钱庄,尤其是将资金注入包含大量国有资金的钱庄。这是因为一旦这些钱庄破产,政府将损失巨大。 股市、楼市泡沫、机构炒作、操纵舆论、资金链断裂、政府救市等等现象,可以说,晚清这两次金融危机的特征与现在正在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非常相似。
本书李德林一直在强调: 《帝国沧桑》描写了中国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事实上,在1872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的30年,就存在大量钱庄倒闭、企业倒闭的现象。那时的钱庄相当于现在的金融机构,企业也和现在的差不多,只不过不是股份制,但多数已发行股票,并且存在交易。 有些机构为了谋取利益,甚至虚假发行股票。有的是公司根本不存在,通过财务造假,人为操纵股价,把股市推向高点。由于推动股市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钱庄,所以当股市泡沫破裂时,钱庄的资金就很紧张。这和现在的国有资金、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相似。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股市泡沫一破灭,以《申报》为首的各家媒体就会曝光虚假发行股票、财务造假等问题,给投资者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这个时候,与大清钱庄一直合作不错的外资银行们就开始纷纷紧缩银根。这样一来,钱庄资金链断裂,钱庄倒闭。在那个时期,钱庄不是完全独立的,钱庄之间存在相互拆借资金的现象。一两家钱庄资金紧张,就会导致连锁反应。1872年,江浙一带有50多家钱庄倒闭。在那个信息并不透明、口口相传的年代,常有误传发生,因此加剧了恶化状况,钱庄大量倒闭、企业运转不灵、很多贸易无法进行。 1883年也是一场金融危机,那场危机以中国当时最大的房地产商徐润破产、红顶商人胡雪岩倒台而终结。这与现在的美国次贷危机一样,当金融领域产生泡沫,到最后泡沫破灭,导致流动性危机。 具体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金融危机出现之前会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是物价上涨,不仅老百姓的物价上涨,皇帝餐桌上的物价也会上涨。通货膨胀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钱不值钱,由于当时使用铜钱,大宗商品铜材的价格在通胀过程中一路上扬,“铜比钱贵”,以至于当时有些奸商会把钱提炼成铜,拿去卖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