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德国的机加工工厂参观

[复制链接] 33
回复
777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7-27 10:0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德国工厂

 

德国人的机械,似乎成了个传奇,以前虽然和德国佬打过交道,也去过德国工厂,但是当时由于时间所限,身份所限,没办法了解,这次趁着去 METEC 没什么事,正好去德国总部看看,看看德国佬究竟怎么干活的。
      6
14 号早上, DUSSELDURF 转了一圈之后,很快和工厂的老大联系上了,因为我以前的老板和他是把子,他挺痛快地答应了,说看多久都成,并说来人接我。
     
下午,退了房,上了车,就一路向德国南部山区杀了过去。 窗外的景色很单调,庄稼地、森林、草皮、房子,司机又不大懂英语,我只有一个劲的发呆。快到的时候,看到路旁不太远的地方有个类似火电厂的东西,问司机,那是什么?司机小声说了句:NUCLEAR POWER。我仔细端详,外观还是挺漂亮的。
     
德国人可能对核有一种忌讳,我听那司机说话声音似乎不情愿,也就没追问下去。蓝天下,核电站的冷却水塔冒着缕缕白烟,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悠闲”两个字出来。也许德国就象那个蓝天白云下核电站一样,美丽悠闲的外表下面是极为强大的实力在支撑着。
     
不到十分钟,拐过一条河,酒店到了。下车的时候,和司机商量好,明天9点接我。办好入住手续后,想给工厂的老大们打个电话,看看表,已经是下班时间,算了。安顿下来后,问 reception.哪儿有中餐馆,服务员说很近,走走就到了。
       
信步走出来,汽车不时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中餐馆很好找,那个四川厨师的手艺还可以,然后就随意逛逛。德国的小镇都差不多,中间有个市政广场,有点上年头的东西,然后,就没什么了。逛着逛着,不经意看看表,已经快十点了,太阳还老高,德国这个地方太阳下山真慢啊。也没什么意思,酒店也不能上网,电视就一个CNN能看懂;老美的英语还一直听不习惯,想起鸡皮疙瘩;中国是后半夜,电话没地方打,睡觉。
     
第二天早上,起的特别早,该死的时差还是没完全倒过来。
     
8点58,我在大堂里向外看,司机来了,非常准时,马上就要见到已经打过无数交道,但是从未见过的母公司工厂。
     
司机的车还是开得非常猛,左拐右拐一点不减速。我正东想西想,他来了个急煞车。到了?确实到了,到了工厂的大门,这就是母公司工厂的大门?我感觉就像80年代我上高中的那个穷县城的中学大门,当然还是要先进一点,大门有升降杆拦着,和德国所有地方一样,非常干净,没人。
     
要是国内的同志们来了怎么评价呢?破败?小旮旯? 两根砖砌的门柱子,中间一个大门,有升降杆拦着。旁边有一类似地铁检票的入口的小门。向里面一看,一排平房,再也看不见啥了。穿制服的门岗、玻璃港亭、气派的大门、宽阔的马路、气势非凡的办公楼、、、、统统没有。
     
我正在东张西望,司机降下窗玻璃,掏出一个不知什么牌子亮出去,只见大门右边升降杆升起来,鬼知道那哥们坐在哪个办公室里,从摄像头看着在操作。
但是大门左边的升降杆一直是升起的。要在国内,早不知被冲过多少次了。
     
真怪,车一进厂区(这也叫厂区,跟棚户区差不多),司机一下慢下来,我望两边,也没限速标志。我记得以前去过老美的厂,一进厂大门就得穿交警那种反光服,换老保鞋,戴防护眼睛,厂区各种限速、拐弯、禁止鸣笛的标志让人头发晕。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之间竟然有水泥墩或钢丝护栏隔着。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10:08:47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德国工厂规矩少。这么拥挤的厂房,只有路边有灌木丛、停放的车辆、露天放置的原料(原料堆积的真多)。没有成片的绿化带,没有花坛,没有林荫道,没有水池,没有X 钢厂的梅花鹿,没有巨大的广告牌\口号,没有先进人物表彰榜,没有厂务公开栏,没有成果展示,没有获奖展示,没有-------什么世界级工厂?花园式工厂?绝对是腐朽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即将倒闭的工厂的一片衰败景象(那露天放置的原料是最后的挣扎?)
     
三拐两绕,到了办公楼门口,我准备下车,看看司机没有下车的意思,我就问他们老大在几楼,回答:二楼。
     
门上有牌,向他致谢后,直奔二楼。办公楼还行,但因为和厂房公用一堵墙,只在屁股上开了一个门。楼梯非常宽,得有国内的两倍宽。很干净,碰见人都冲我微笑,非常友好(我回忆在国内厂家作服务,经常有人拦下来问你们是哪来的,哪个部分的人让你过来的等等)。走廊在中间,两边是办公室。走上二楼,静悄悄地,我心里有点激动,毕竟这里是母公司的核心生产厂,母公司在全球的两个行业拥有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这里就是其中之一。
     
二楼每个办公室的门都大开,我一间间看过去,很快,找到他们老大了,敲敲门,他看见我态度非常热情,那个手握得简直要把我骨头捏断。然后带我见了他们设计经理、设计师、产品经理、生产经理。最后他对生产经理说:Mr XX 想非常详细地了解我们厂,想了解一切,包括你内裤的颜色,请你详细的介绍。说罢,我们仨哈哈大笑。
     
生产经理长得像一干几十年的老工人,满脸皱纹,说话慢条丝理,不紧不慢。他问我想喝啥,我也没客气,就要了矿泉水(苏打水喝了翻胃)。他让我先到尽头的会议室里等他,然后他推了个手推车过来,那时感觉他象小时候记忆里买冰棍的老爷子。我问:没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吗? “没有,任何人都必须自己动手。”说完,他示意自己动手挑饮料。然后我们两人分别坐在大会议桌两边,尽管我觉得两个人在这么大会议室开会有点好笑,但老爷子却十分认真,他打开投影机、电脑,把准备向我介绍的内容、时间安排说了一下,看来有准备,然后咨询我意见,我说了几条,他点点头,然后开始。
     
老爷子就和我开“两个人的会”,我脑子里就冒出“一个人的战争”这个词,我感觉很别扭,老爷子却非常认真,一点都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他慢条思理地打开计算机,调出PPT文件,和我“开会”。我刚要掏笔记,他说:YOU  CAN  KEEP  IT。我就乐得当个甩手掌柜。我看着PPT,感觉有点面熟,一问,每年都有一个,都是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改动的,老外也偷懒,具体内容就不介绍了。
     
大致包括: 工厂的产品、产能、装备、工艺;上述方面的新发展;工厂对于用户需求的分析;用户群的分析;未来5年市场分析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PPT的内容非常详细,几乎全是图表和数字,居然连新工艺的评价和介绍也是用图表和数字,和以前我看的不一样,后来问了他,传到国内的都是简化版。
     
看得我头有点晕,一时吸收不了,也没问什么问题。后来我发现没有工厂组织机构介绍,老爷子说,因为机构调整,在改,所以没讲。
     
PPT整整讲了近2个小时,后来我想起来问问题。老爷子一边听一边记,后来我干脆把打印好的问题给他,他戴上老花镜,很严肃看了半天,先问我:CAN    KEEP  IT? 我肯定地说:SURE。
     
他在纸上空白的地方接着问题画了个表格,然后,分门别类的也不知道写啥(因为是德文),不过看上去条理很清晰的,然后一个一个回答我的问题。我赶紧掏笔记,当时他没有回答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后来回答的。然后,他问我:IT'S  OK?我说OK,下现场去。
     
然后他就领着我下去.下去之前,很严肃的说:不能拍照,摄像。晕喽。
     
刚到车间和办公楼的大门,我乐了:一个大门,让车辆通过的;旁边一个小门,走人的。我问老爷子为啥,他很奇怪地看看我,用一种理所当然的口气说:一个走人,一个走车,有什么问题吗?我说人也可以从大门走。老爷子回答:人和车是两类事物,得分开,混在一起不安全,也缺乏秩序。我心想:真象牛顿的笑话,大猫走大门,小猫走小门。活见鬼了。也只有在德国,人们才会遵守这种逻辑。
     
一进车间,感觉比较拥挤,因为是零配件的专业加工厂,厂房不高,钢结构的,各种加工设备、热处理设备、成品、半成品堆得很多。老爷子说:我们按工序来,先看原料吧。我说 OK。然后跟着他穿过加工车间,来到原料仓库。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10:09:21 | 只看该作者
原料仓库,就是一平房,200 平方左右,地上画满格子,原料绑在专门的木质货架上,一个品种\批次一溜,小叉车在里面灵活的转来转去。那个原料平房还是四面通风的,就是四个柱子撑着一个顶,当然破烂倒不破烂,平房很干净、很精致,屋顶上还开了天窗,都是那种很昂贵的高级铝合金天窗。但是让咱们国内的人说:很小家子气。
      200
平方的平房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路边、厂房边上,到处可见原料绑在专门的木质货架上,地下是画好的格子。
     
我问老爷子:原料产地是哪老爷子说:40%来自瑞典,40%来自德国,20%来自意大利。我傻乎乎地问了一句:德国公司,为啥不全从德国买老爷子叽哩呱啦说了一大通,大意如下:原料一般是按尺寸和形状分配不同的供货厂家,瑞典的特种钢是最棒的,德国的比不上,在老爷子和很多德国工程师的眼里,瑞典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意大利供大型坯料,他们的质量不是非常稳定,偶尔有探伤不过关的,现在尝试从东欧(主要是捷克)进口,不过目前尚未完全通过认证。认证程序和国内不一样,首先通过第三方调查,然后现场调查,然后是零星采购,然后是批量采购,批量采购肯定是不定期的,以免让供应商有准备,大约需要 5 年以后,才可以成为正式供应商。正式供应商的资格完全由工厂决定,总公司投资部有权推荐。
     
我当时问了一个中国的供应商情况,老爷子耸耸肩,摊摊手,他说那个工厂的设备很先进,非常漂亮,开始采购几个批号时质量还行,后来大批量采购时,就不行了。他说很多中国工厂都是这样。
     
他问我这是为什么,我也只能耸耸肩,摊摊手。老爷子后来说那个工厂真的非常漂亮,像个花园,有还多 WAITER。他去过一次,非常热情,有很多美丽的GIRL 在门口迎接,市长还来了,他搞不明白市长来干什么。
     
我开玩笑:也许那个市长没见过老外,特地来看看你。老爷子说:absolutely not,因为后来批量采购的时候出了很多问题,他们停止订货。然后,那个市长为了这事来德国了,特地跑到工厂,交涉了一大番,后来实在没办法,就经过双方谈判、协调,中方工厂一再保证,现在公司的 S3 钢种(公司的内部材料代号,有些老大是不是猜出我来了,猜出来了请不要说)的十几的中小尺寸的原料由中国的工厂提供,目前质量状况还行。
     
老爷子说其中有一件事他非常地不满:刚开始采购几个批号时,那个中国工厂就到处宣传,他们是谁谁谁的原料供应商。还拿了我们的LOGO 贴在他们的宣传材料上。老爷子说:法国有句谚语,像个青蛙撑大肚皮咕咕咕胡吹的人,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他很烦中国工厂的那个厂长,现在那边来得还挺勤,还邀请他去。老爷子说我是不会去,我已经明确地告诉那个厂长,3 年里,不可能增加供货范围。我听了半天,没话说,最后憋了一句:YOU ARE TOO FRANCKLY
     
仔细看了看原料,原料基本上都是特种钢,锻造成型好的毛坯。毛坯用钢带绑在木质的一格一格的货架托盘上,原料上都贴了标签,是关于原料的相关信息。地上的方格上也是用一种不知什么标签贴了字母和数字。后来和老爷子证实一下,是标记号。
     
我问老爷子,原料的平均存放周期是多长?回答是:以前最多2 周,现在由于原材料上涨,囤积了一大批,平均大概一个月。这样的周转水平,和国内的比起来,应该是组织得相当有效率了。但是我后来看到他们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却非常惊讶。
     
我翻翻原料上的标签,确实和他说的差不多,但是我注意到那些即使在露天放置一个月的原料,原料表面还是呈蓝青色的高温锻造颜色,锈斑非常少。而去国内的厂子,毛坯表面几乎都是一层锈,原料堆放地也是一层锈。看来母公司宣传的钢材中的含氧量极低确实名不虚传。
     
原料上的标签也很有特点,什么特点?贵!那个标签厂我知道,品质非常好,但是非常贵,标签是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卡片,卡片很大,一格一格的,各工序的签收人、相关信息。即使经过好几道工序的签收,卡片也非常干净,信息很明确,这点在国内的机加工厂做到的不多。
跟着老爷子看了一遍原料,然后跟着就是软加工区(公司内部就是这么叫的)。清一色的加工中心,不过,床子也有几年了。每个床子边上有加工图纸用张大白板贴着放着,图纸全是压塑的,还贴了一个床子操作说明,再边上有张桌子放量具,地上有个架子放吊具\夹具。说实话,厂房挺挤的,5S 做的不怎么样,不过还算干净。
     
因为粗车本身没什么花头,我就匆匆看了一眼,直奔热处理车间。热处理车间不小,三个炉子,两大一小,还有好几台淬火装置,有一台火苗还在嗤嗤地冒。厂里面通风显然做得非常好,没感觉到有风。但是,厂房里面温度不高,没有类似厂房里面的灼热感。热处理是国内普遍的一个瓶颈工艺环节,所以我格外留心。首先看了一下热处理曲线,炉子用的曲线和国内区别时间较大,时间非常长,有些品种几乎是国内的 5 ,总体的曲线形状和国内基本类似,但是进入的相区不一样。淬火工艺曲线基本和国内类似。

4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10:10:03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对热处理比较感兴趣,所以和老爷子聊了半天。说实在话,就我看到的,德国佬的设备和咱们差不多,淬火设备可能要强一点,但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的炉子可能质量要好一些,因为咱们炉子砌好后,烘炉过程太随领导意志了。看老外的工作过程和国内有几点区别:
      1
、 原料进炉显然是根据规范来的,比国内的稀不少。
      2
、 随毛坯的试样非常多,当然这和热处理时间长有关,但是我估算了一下,即使考虑到时间,取样密度还是比我们高。
      3
、 老外的炉子非常稳定,包括燃气的供给也十分稳定,调好后几乎不需要人去监控,操作工真跑去睡大觉。
      4
、 一旦发生质量问题,都是整炉报废,不会再挑挑拣拣,降低损失之类。
     
我们公司的热处理工艺是在德国北部一个研究中心开发的,开发完成后,送到工厂评估(说评估,就那几个人),评估完了以后,工厂决定是否采用,工厂用某种新工艺生产 5 个批次后才会正式认可(他们好像对 5 情有独钟,很多认可程序都是 5 次)。
     
研究中心开发一个全新的工艺是非常缓慢的,一般是修修补补,每次改那么一点,这个风格我在中国区就领教了。一个全新的工艺出台一般要花费近十年的时间。但是我感觉老外尽管技术往前来的慢,但每一步,都很踏实,而且他们一般是全面发展,5 年一过,感觉他们真是大变样。
     
老爷子的经验:热处理还是要靠实际,绝大多数的理论只是给了一个方向,象表面硬化的热处理,就他知道的,不下 100 种,如何选,有学问,一定要对整个制造工艺了解,对产品了解,对设备了解。热处理设备的稳定性很重要,很多缺陷和设备有关(他没提操作,但是我觉得国内很多是和操作有很大关系),要反复试验,要有数据,研究中心每年要吃掉公司利润的近 30%,要不断的根据实际使用结果调整,他说他房间就堆了一大堆报废,用坏的样品,一定要详细的记录那些 CASES,有了 CASES,你才能知道做什么。
     
正在聊着,一个大家伙出来了,要进行油淬,晃晃悠悠地吊到油锅边上,油锅里面有很多象砖头(当然那不是砖头,是钢制的一片一片的夹具)拼起来的象个莲花一样的,那是已经调好的夹具,大家伙往上一垛,操作工赶紧卸下吊具(这时候他也不是不慌不忙了),用一个套筒扳手扳夹具中心的一个大的六方头,
这应该是个螺纹斜楔机构,六方头一转,周围的夹具膨胀,把那个大家伙夹紧。然后循环泵一起动,一锅油就在翻腾。
     
我问老爷子,油淬有必要这样工件的每一处都用夹具支撑着?怕变形?老爷子说:我不能每一个问题都告诉你答案,你应该自己去了解。我只有干瞪眼。
     
过了热处理,就到了硬加工区和精加工区,我反而没什么兴趣了,因为都是恒温封闭的加工中心,门一关,朦朦胧胧地看不清,对床子我本身不是很了解,也就没有太大注意。老爷子倒主动和我说了一个,他说大概在五年以前,由于产量的压力,他们开始试验用精车削替代粗磨削,减少精加工区的负荷,效果很好,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我心想,这算啥进步,国内 N 年前就用这招。不过,我看了他们的精车削,真的能比得上磨削,精车时掉下的钢屑都是一粒粒的,说句不夸张的话,比国内的很多磨削面都强。咱们的很多精车,一条条的刀纹都能看清。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10:10:32 | 只看该作者

  不过,临走的时候看见他们的量具是随随便便摆在桌子上,当时心里纳闷,产品精度要求这么高,他们怎么保证量具的精度的?旁边正好有一个半成品,一时兴起,拿了游标卡量螺栓固定用的沉头孔上倒角倒出的大圆的直径,误差非常小,游标卡是分辨不出来的,我是倒吸一口凉气,螺栓的沉孔、沉孔的倒角这些非工作面加工竟然这么规矩。
     
剩下就是装配区域了,就像有些网友说的,就那么几个人,旁边是咖啡壶,轻音乐放着,不紧不慢的在装配,我原来和同事打赌,老外象这样干活的地方肯定有裸体挂历,这次也应验了。老爷子说“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装配用的平台不错,桌面上铺一层有点象电木(酚醛树脂)的东西,既有一定的硬度,也有一定柔软度,防止工件摔坏,不过毕竟是零备件装配,没有太多东西可说,地上一溜子夹具挺好,还有装配用的各种工装,卡具,做得非常精致,很多是不锈钢的,种类也非常多,看来他们比较注重这个。各种外购件也码放的整整齐齐,各种保护,防锈措施做得非常到位。
     
最后是是包装装箱,出乎意料,包装装箱全是人工,不过我猜那帮人是土耳其移民,长得就不太一样,但是也没向老爷子求证。包装装箱还是很规范的,他自己做了很多辅助工具,就像咱们工厂自己穿钢丝绳的工具,但是精致多了。
     
包装防锈吗国内很多就是拿个油纸铁丝包包就差不多了,木箱的木头惨不忍睹,而且我自己看见的,国内供民用航空的类似产品,也没木箱保护,就直接从卡车上咣当一下推下来,和他们是没办法比的,左一层右一层的防锈油,尼龙布,而且每个布头都处理好,在木箱里还用木楔打紧固定,钉木箱用的钉子还带铜丝倒刺,木头都是脱脂板,四方四正的,没一点折扣。
     
我问老爷子,在装配和包装上花那么大心思有必要吗?老爷子用一种看白痴的眼光看着我,我读懂了:费那么大劲把合格的工件加工出来了,到了装配包装时就更得小心,以防止损坏工件,否则装配坏了,路上锈了,不得冤死。而且花费又有多大?应该越到后面越小心,即使采取一些过分的保护措施也不为过。产品加工的好最终通过合理的装配才能发挥出来,否则怎么叫好呢?赶紧和老爷子解释了一通,他的脸色“稍霁”。我也奇怪,怎么问这种白痴问题。
     
忘了和大家说,参观中间歇了一下,吃了点 PIZZA,真难吃,老爷子看出来了,说晚上请我吃德国烤牛排。整个厂房参观就算结束了,我和老爷子到了他的办公室,洗洗手,然后继续聊。
     
我问了几个问题,第一个:工人怎么招?怎么培训?怎么考核他的技能水平?
     
工人一般是从专门的技术学校招,双方事先相互沟通的过程很漫长,有 2-3 年,在学校时就经常来实习,最后一次实习得有半年,实际上,还没进工厂,师徒,老板们就很熟悉了。
     
德国有很多专门的培训中心,公司内部也有很多,设备供应商也会提供,员工的老板或师父会给他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和 HR的人要定期讨论,然后,安排参加。
     
考核技能水平,在德国有很多认证考试,但是一般是关于安全、法律、特种作业的,我说的那种技能,一般是老板认可就可以了。员工的工资水平是老板评定,然后和 HR 的人讨论,向公司的杠子上靠。
     
第二个:工程师如何培养?
     
工程师一开始也要实习,作客户服务工程师,作应用工程师,作销售工程师。然后再转为生产、设计等工程师。工程师的培养非常漫长。
     
第三个:工程技术职称或水平如何评定?
     
这个问题可把我和老爷子整苦了,互相听不懂对方说什么。工程技术人员在公司的发展路线一般是:培训生-初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经理-高级技术经理-技术总监。每一级的升迁都是人事变动的结果,没有职称一说,实际上,上面说的都是职位。
     
老爷子突然对我说的这个职称非常感兴趣,他就问这个“表明工程师能力资历的证明”在中国有什么用,如何评定,但是他非常不懂什么叫“教授级高工”,他说如果说“教授”,那就必须在大学,“高级工程师”那就在工厂,“教授级高工”那是个什么玩意?我解释了半天都没有用。
     
第四个:工厂和实验室的关系如何。
     
和中国类似,工厂和实验室相互之间也互相看不起,如果要在前沿技术有发展,必须到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如果要在职务上有发展,必须在工厂。工厂一般不相信实验室的结果,新产品必须实验室拿出 5 个样品,工厂才会考虑生产,当然,总部还用很多不同的产品经理专门负责。
     
聊了半天,终于聊得差不多了,老爷子说我带你去吃晚饭吧。我俩就坐着他 BMW 530 去吃饭了,车上一堆鸟屎,他也不管,路过厂房,看到一辆消防车,一辆救护车停在门口,我吃一惊,问他是不是出事了。他说没事,这是公司每天雇了停在门口的,一旦有事,就拉了人往医院跑。我就顺势问他工伤情况如何,他说每年有一两个夹伤手指的,头痛,要花很多钱。还是觉得人家比较人道可以想到雇车放在门口,花费也不多。
     
夜幕降临了,离工厂越来越远,朦朦胧胧地看不清了,但是在我心中的映像一点一点却越发清晰。这个几百人的工厂,近十亿RMB 的产值,行业最高端的品牌。不过 5 万人镇子,七八十亿的产值,好几个世界级的品牌,也许唯有这样的地方,才能让人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10:11:5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几百人的工厂,近十亿RMB 的产值,行业最高端的品牌。不过 5 万人镇子,七八十亿的产值,好几个世界级的品牌

需要我们好好想想,问题在那里

7
发表于 2008-7-27 11:48: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收益非浅,我们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8
发表于 2008-7-28 19:34:20 | 只看该作者
发人深省,认真。
9
发表于 2008-7-28 20:26:2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能贴几张图就更好了。
10
发表于 2008-8-1 16:47:22 | 只看该作者

环境问题,非一朝一夕所能转变的。

咱们现在正在改革开放,大家太急功近利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