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中国不支持德鲁克的管理实践论?

[复制链接] 0
回复
8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5-12 16:3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玫琳凯公司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激励它在全球34个市场的100万个美容顾问。还因为该公司至今还因为出色销售员和为团队建设设置的玫琳凯粉红色凯迪拉克车奖励而闻名

。美容顾问受到佣金和奖金(报酬,生理需要)、称为团队成员(归属和社交)、认可(尊重)和帮助别人的特权(自我实现)的激励。玫琳凯管理层似乎理解了激励和需要。报酬、奖金、认可、自主和帮助别人是美容顾问追求的要素的组合体。

中国公司的管理者,也许不需要这种理论,他也能模仿或从实践中感觉到而去设计相应的激励。

但是玫琳凯公司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能去检讨分析哪些激励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他们的激励行为和模式是可以重复的,可以去分析的,最终可以称为公司的知识而在内部公开保留下来。

但在中国,管理者的这种类似激励行为,他也许能做出校正和改进。但很少能重复,很少能标准化,这种行为只能是管理者的艺术行为,无法成为公司公开讨论和学习的知识,因为这个缺少一个共同的框架。人们若去讨论将会发现各说各的,人人都有理。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中国文化的元素。

在中国文化中,对理论的思考和严密逻辑的需求是非常低,人们对理论的思考更多在养性和养命的范围内,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人们只是讲究实用,他们唾弃理论,长期下去,在工作范围内人们发现只有工匠,没有相应的理论家。因此在很多点上,我们有很不错的发明,但作为面上,我们无法找到理论思考。

这一直影响着我们,在国际上,许多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考得非常好,但数学思维和数学理论素养是非常低的,理论和概念的提出和发明相对实用技巧而言是微乎其微的。

  但在今日的世界内,管理更多需要实践,对中国管理者而言更多需要理论指导。理论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框架和视野,但不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唯一框架。他丰富了你对问题的看法,而不是受它束缚。

在西方,理论和概念的创新训练是人们的基本素养,因此在美国每天可以看到新的管理理论和概念横空出世,尤其是组合型的,包装型的概念更多。西方管理者缺的不是管理理论素养,因此德鲁克提出管理更重要的是实践。

 但在中国,恰恰相反,你说呢?

    在很多的管理咨询案例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家,当他们的管理业绩是骄人的,他们往往轻视理论给他们的好处,但是若企业扩张或想重复建设成一个成功的企业时,结局往往出乎他们的意料。因为他们原先的结果也不一定说明是他们经营的好,可能是市场或其他组织外部因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