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预测拐点是“小概率”事件

[复制链接] 0
回复
89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0-30 15:5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泰达荷银重稳定预期
  
  预测拐点是“小概率”事件
  
  从盛极一时到门前寥落,国内基金经历这一戏剧性转折,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更加让投资者担心的是基金业的“寒冬”似乎还看不到尽头。
  
  文|本刊记者李冬洁   出处|英才杂志10月刊
  
  在千万“基民”因亏损累累而怨气沸腾之时,各路基金终于在9月初摆出了“家底”:上半年59家基金公司旗下364只基金今年净亏损1.08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的最高亏损纪录,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盈利3600多亿元。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一结果还是让投资者感到震惊。从“一基难求”到“烫手山芋”,从盛极一时到门前寥落,国内基金经历这一戏剧性转折,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更加让投资者担心的是基金业的“寒冬”似乎还看不到尽头。
  
  和其他基金管理公司一样,眼下泰达荷银基金管理公司也在经历着这一轮“熊市”的历练。对于中国年轻的基金业来说,这同样是个必然要经历的残酷时间。
  
  基金的投资金额还在增加
  
  经济种种不良征兆,让整个团队的预期一降再降。

  
  “让我们一起努力过一个‘暖冬’”,就在2008年的初春,泰达荷银总经理缪钧伟以此为题,给所有部门经理级别以上的员工发了一份E-mail。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种种市场迹象让缪钧伟已经感受到了一丝丝寒意,美国“次级贷”的阴霾以及国内经济种种不良征兆,更是让整个团队的预期一降再降。“今年外面会很冷,但我们要通过有效率的调整和管理,让里面比外面暖和一点儿。”
  
  其实,缪钧伟在写这封E-mail时,心情相当复杂,因为之前空前繁荣的2007年大牛市对泰达荷银来说,似乎有些失意。“前四年,我们的基金每年投资业绩都会进入行业前十名,而在2007年,我们的排名并不理想。”火爆的行情和公司业绩排位的落差一度让缪钧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2007年一次基金业内部的聚会上,一位业内高层对缪钧伟说,“你有没有看到,今年很多公司都增长很快,业绩很抢眼。”同行的话不乏揶揄之意。那阵子,不光是外部充满挑剔的眼光,内部也产生了不少质疑。
  
  身在香港的公司外方股东看到基金的业绩排名后,也不禁心生困惑,随后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查论证。不过在调查完毕后,他们释然了。
  
  “他们认真地分析了‘5.30’前的证券市场,发现那个阶段最赚钱的股票分别是低价股、微利股和亏损股,而股价表现最差的是绩优股和大盘股。在股票选取上,我们一直信守着对客户的承诺。调查完毕后,外方股东不仅没有非议,反而对公司坚守既定投资纪律的做法给予了肯定。”缪钧伟向《英才》记者回忆道。
  
  几个月后,大盘蓝筹股的整体走强,终于验证了缪钧伟的坚持是对的。现在,缪钧伟依然在坚持,尽管年初的“暖冬”已经变成了“寒冬”,但泰达荷银的基金团队还是按照既定的投资策略一步步的走自己的路,而这样的坚持,也换来了客户的信任。“更为挑剔和专业的机构客户对我们旗下基金的投资金额还是增加的。”
  
  “基金管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投资者看不到基金经理在干什么、想什么,唯一可以看到的就是净值的波动。在亚洲文化里,大部分人宁愿自己拿钱来投资,也不愿把钱交给别人去投资。所以,遵从与客户制订的承诺,用最好的人力资源去做,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连事先的约定都敢违背、突破,那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在缪钧伟看来,基金公司更像是一个“管家”,投资者买产品,实际上也是买“管家”。“这个‘管家’有没有可信度,能力强不强,是不是经过完整的顺境和逆境的考验,都是非常关键。”
  
  基金的个人时代终结
  
  “一个公司平均最多只有0.5个顶级基金经理。”
  
  对于国内基金业来说,优秀的基金经理一直被视为基金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尽管泰达荷银旗下的基金经理不乏像副总经理刘青山、投资副总监史博等闯荡资本市场多年,已经树立了“江湖口碑”的头牌基金经理,但在缪钧伟看来,指望旗下基金经理个个都顶尖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现在股票型基金大概有200多只,但实际上投资者一般只看前十几、二十几名,基金经理要想让投资者记住,就至少要进入前三分之一。但即使进入前三分之一,第一年人家也记不住你,要想记住,至少要连续三年进入前三分之一才行。现在的基金经理不超过300名,按照这样的估算,三年以后被人记住的也就30个人,平均到60家基金公司,一个公司只有0.5个。”
  
  缪钧伟最看重的,是公司整体团队投资视野的国际化、投研智慧的本土化、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严谨的流程以及及时纠错的机制。出于对多年来资本市场变迁的思考,泰达荷银提出了“大投研,小投资”策略。
  
  “2004、2005年时,资本市场还处于发育期,当时市场好的股票不多,只要关注200、300个就可以了,所以一个小的团队就可以运作得很好,但现在优秀的上市公司增加了很多,就必须要增强投研的力量。”今年市场走熊,泰达荷银冻结了几乎所有的人事编制,但在公司的投资研究部门,大门仍然是敞开的。
  
  “在‘熊市’的状况下,大家到最后比拼的还是研究。这一块做好了,投资就变得容易了。如果只找一堆投资的人,那肯定是空中楼阁。”缪钧伟说。
  
  基金经理最忧虑的事
  
  “现在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对资本市场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在投资领域中,再没有比预测到反转点位而后再出手下单更美妙的事了,但在缪钧伟看来,预测拐点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我们很少去找拐点,去赌市场在什么时候反转。如果那样,很可能会变成赢的时候大赢,输的时候大输。即使是巴菲特,在投资中石油时,也只抛在了15港元左右,而不是最高点。”
  
  但这并不代表缪钧伟和他的团队不去对于市场的环境和趋势进行分析判断。“目前极度脆弱的市场,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周期的问题,中国还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阵痛’,毕竟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持续性。另外,‘大小非’问题也是一个变数极大的因素,它目前正在形成一种不良的预期循环。现在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对资本市场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因为,股市的低迷和不确定性高度相关。”
  
  不过,“寒冬”的降临并非是基金经理们最头疼的问题,对于基金业的长远发展,缪钧伟更加忧虑的是基金资金的稳定性。根据业内的一份关于基金投资者构成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大约1亿基民中,大约有76%的人月收入低于5000元。
  
  “这部分投资者在经济实力、专业知识和情感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不少甚至是冲着暴利而来的‘热钱’。而在国外,比如美国,基金行业35%以上的资金都是养老金,资金来源非常稳定。”在缪钧伟看来,如果不解决稳定的资金来源,那么行业的发展就更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状况。
  
  如何在低迷的市况下说服基民依然支持基金公司的专业能力,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看起来,泰达荷银和它的同行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