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感恩文化”建设

[复制链接] 14
回复
57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6-20 01:5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subb#“感恩文化”建设

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引入“感恩文化”,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普适价值观?我对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题研究,下面简要的和各位交流一下,欢迎讨论(邮箱:eduhelp@126.com),以便我们进一步完善,争取使更多的企业可以有一套值得借鉴的方法。
研究感恩文化建设,需要先厘清一个观点,就是对“情、理、法”三者关系的认识问题,现在出现了一个组合,说中国人是“情→理→法”、西方是“法→理→情”、于是有人提出了中间路线,“理→情→法”,说中国人最讲求“理”,“理”讲不通了,再用“情”来打动,只有遇到“情理”不通的家伙才要动用“法”,指出这是中国的特色之路,现在拥护这种路线的人很多。对不对哪?其实和“情→理→法”没有什么区别,先理、还是先情是随意的,没有定式,但是最后才依靠“法”确是现实中我们遇到最多的程序。企业中员工有了思想问题,领导会先讲理,或让好朋友去规劝,最后才动制度,警察遇到顽抗的犯罪分子也是先讲理或是找家属规劝,最后不行再强攻。这是中国人最常规的套路。但是,这些只是一个顺序,并非关系,我们引入感恩文化需要明确的是关系。
我的观点是,这三者不是一个顺序关系,情理法的核心是“理”,“情”要合乎“理”,“法”也要顺乎“理”,情和法之间存在一定对立性,执法无情,法不容情、法律是无情的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两者都要服从于“理”。
“理”是什么?是伦理、是价值观、是行为准则、是习俗、是规律。“伦理、价值观、行为准则、习俗、规律”不就是“文化”吗!所以企业中的“理”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中的“法”是各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要顺乎企业文化,否则这些法就会变成不合“理”的法,会产生制约企业发展的负面作用,执行起来也很困难。“法”的作用是保障“理”的权威性,所以企业中的制度是企业文化有效执行的保障。
企业中的“情”,就是各种“关系”,“情”要合乎“理”,就是企业中的各种关系要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相一致。“感恩文化”,是指在组织中提倡以感恩意识处理组织、社会、客户、合作伙伴、员工之间的关系的文化,“感恩文化”的作用就是用感恩意识来作为建立各种关系的基础。“感恩文化”主要培育以下五种感恩意识,第一,企业和员工对社会的感恩意识;第二,企业和员工对用户的感恩意识;第三,企业和员工对合作伙伴的感恩意识;第四,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双向感恩意识;第五,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感恩意识。五种意识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就会使员工拥有了共同价值观,从而产生凝聚作用,成为对企业文化的信仰基础,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正向推动力。因此“情”是接受、认同“理”的有效途径。
理解“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清楚了企业建设“感恩文化”的入手点。根据我的经验,企业引入“感恩文化”需要解决以下六点问题:
1、 要正视当前社会感恩文化的整体缺失的客观环境。
2、 制度要体现对感恩文化的支撑
3、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将感恩意识引入企业
4、 合理的分步引导五种关系中的感恩意识
5、 培养企业中的感恩文化氛围
6、 宣传企业的感恩文化,让社会舆论成为感恩行为的促进力
企业进行感恩文化建设,根据我的经验,最好还是引入外脑支持,因为企业自己讲感恩,员工多数会有抵触情绪,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失败起到负面作用。企业伦理于文化前沿课题组创办感恩文化传播网(www.qywhxzw.com ),目的之一就是为企业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咨询公司的优质、专业的“感恩文化导入”服务。他们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设计了专门的辅导流程,协助企业在引入感恩文化的同时,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培养企业文化管理人才。(作者:王骥 企业伦理与文化前沿课题研究室专家 eduhelp@126.com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0 13:03:34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6-6-21 11:46:3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引入“感恩文化”,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普适价值观?

brainman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却答非所问。要使企业要引入感恩文化这一观点成立,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感恩文化是实质是什么?二是感恩对企业文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除非对某种文化对企业的意义有确实的理解,否则不要轻易的提什么引入。

板凳
发表于 2006-6-22 15:30:30 | 只看该作者
学会感恩。。
4
 楼主| 发表于 2006-6-22 16:15:4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含英在2006-6-21 11:46:31的发言:

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引入“感恩文化”,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普适价值观?

brainman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却答非所问。要使企业要引入感恩文化这一观点成立,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感恩文化是实质是什么?二是感恩对企业文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除非对某种文化对企业的意义有确实的理解,否则不要轻易的提什么引入。

我在前面帖子中有说明

5
发表于 2006-6-22 16:46:53 | 只看该作者

可能是我说的不太明白,再进一步解释一下。

如果要想感恩文化引入中国企业,使之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观,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是,感恩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感恩文化只是一个表像,还必须把其内涵揭示出来,也就是感恩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是什么。

二是,感恩文化对企业的意义是什么?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企业需要它。

三是,为什么中国企业需要感恩文化?是中国企业缺乏还是中国企业适合?


6
 楼主| 发表于 2006-6-22 23:59:2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含英在2006-6-22 16:46:53的发言:

可能是我说的不太明白,再进一步解释一下。

如果要想感恩文化引入中国企业,使之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观,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是,感恩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感恩文化只是一个表像,还必须把其内涵揭示出来,也就是感恩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是什么。

二是,感恩文化对企业的意义是什么?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企业需要它。

三是,为什么中国企业需要感恩文化?是中国企业缺乏还是中国企业适合?


感恩文化的定义

 

“感恩文化”,是指在组织中提倡以感恩意识处理组织、社会、客户、合作伙伴、员工之间的关系的文化,“感恩文化”是组织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中的“感恩文化”主要培育以下五种感恩意识,第一,企业和员工对社会的感恩意识;第二,企业和员工对用户的感恩意识;第三,企业和员工对合作伙伴的感恩意识;第四,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双向感恩意识;第五,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感恩意识;五种意识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综合体现了企业感恩文化的丰富内涵。

企业当中提倡感恩文化的积极意义

 

当前,在企业中提倡“感恩文化”的主要价值体现在:

1、帮助员工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

2、促进构建企业和谐的内外关系;

3、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4、强化员工的自主意识,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员工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利于企业员工树立团结、创新、敬业、服务等积极的共同价值观;

5、引导员工形成对企业文化的信仰,并积极付诸行动,推动企业文化有效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设“感恩文化”是中国企业培养企业公民意识的特色之路

 

感恩的传统在中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诗经》的“投桃报李”,到唐代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李绅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民间更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和衔环结草的故事。千百年来,感恩文化在中国一直源远流长。但是,我们遗憾的看到,作为传统,感恩文化在今天却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

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由于长期物质匮乏所积蓄的对“物质、金钱”的需求被一下放开,以物质、金钱为惟一衡量标准的“富起来“的欲望,迅速充斥了国人的头脑,占据了人们的思想,对“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狭隘曲解,演变成为社会价值观的颠倒,“唯利是图”、“狭隘自私”被做为正常行为和个性权力。企业对利润、规模的狂热追求,使社会一些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彻底崩溃,一些乡镇企业主家搬到了城市,自己车里放着整箱的矿泉水,却任由曾养育自己的清水河变成了臭水沟,面对父老乡亲的抗议,以追求GDP增长捞取个人政绩的政府官员,滥用着手里的司法工具。一些老的国有企业,几代工人艰苦创业,在“企业利润最大化”、“与国际效率对表”等价值观的指导下,大量工人被分流、买断,成为社会的底层,而企业增长了的利润,却变成了少数人获取高收入的来源。我要问这些企业的决策者,你是国有企业呀,你要为全国的民企、私企、三资、外资带好头,做好的示范。你的工人真的都是好吃懒做的刁民吗?企业曾有的一切辉煌不都是他们创造的吗?为企业辛苦几十年的劳模可以一夕下岗,那些只签一年、三年劳动合同的青年工人,还能建立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吗?《包身工》被从教材中拿掉了,在不少人的思想中感恩文化也无情的被“利己主义”所替代了。

虽然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应该指出的是,“感恩文化”缺失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不能代表社会未来价值的主流,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就要完蛋了!我们现在倡导的企业公民意识,就是一个“感恩文化”唤起、发扬光大的契机。前面讲,西方企业公民理论的提出是依赖社会的感恩文化基础。他们不用特别的在企业去倡导感恩意识,因为已经是一个传统,中国的企业现在普遍缺乏这个传统,我们就要补课,就要从重建感恩开始我们的企业公民意识培养。

7
发表于 2006-6-23 11:23:49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对于brainman兄的积极交流的态度和对社会文化的关心表示赞赏。下面继续探讨。

从上文给出的感恩文化定义来看(这个定义部分在一楼已经给出了),这个定义只是描述了感恩文化的表象,并没有涉及到其内涵;要挖据其内涵还要继续追问下去。感恩文化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它维护了一种什么社会(群体)关系?维护这种关系对群体的意义是什么?弄清了这个问题,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第一个就是,为什么要感恩?brainman兄对这个问题考虑过没有。要感恩是因为先受了恩,才要感恩,没感觉到受了恩就不会去感恩;如感觉是应得应分的,就没有必要。过去的大臣受了皇帝的封赏,要谢主龙恩,因为那时的人认为因为天下是皇帝的,皇帝给了你就是恩赐。信仰新教的人对上帝感恩,是因为他们相信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他们得到的是上帝赏赐的,他们报恩社会就是报恩上帝。brainman兄说得那些社会现象,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感觉到受恩,他们认为得到的是他们应得的,因而不报恩,不回馈社会,他们照样过得好好的,那谁会还去感恩。感恩文化实际上是维护了一种施恩-感恩的社会关系。

第二个就是,这种施恩-感恩的关系是否是企业的内主要社会关系?如果是就需要引入,如果不是,引入就是有害无力的。这一点不能想当然的凭主观。
8
 楼主| 发表于 2006-6-23 14:41:14 | 只看该作者

 

能遇到含英兄交流甚幸,“感恩文化”背后包含了三种行为:知恩、报恩、施恩,知恩是建立在“平等”、“毋贪”、“惜福”、“理解”、“宽容”、“孝道”等价值观基础之上;报恩的最主要的价值观基础就是“知恩图报”,还可以蕴含“尚德”、“惜缘”;施恩是个体“利他”、“积善”、“互助”、“牺牲”价值观的体现。人的思想价值体系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整体,其间没有特别清晰的界限,一个施恩的行为可能就是“惜缘”的闪念结果。感恩文化维系群体互助、理解、宽容的团结、和谐关系。具有感恩文化的群体,有很强的凝聚力和主动精神,对企业而言,内部达到一种自发和谐,可以使管理成本有效降低,对外,企业的凝聚力可以转化成竞争力和创造力,并赢得和谐的外部生存环境。

如含英兄所言,倡导感恩文化第一步是“知恩”,在我的实践中,让员工首先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手段。以“孝‘为入手点,员工抵触最低。由孝及师,倡导徒弟对师傅感恩,再逐级导入到同事关系、班组关系等等。

感恩文化对企业的价值毋庸置疑,危害之处也不是没有,比如容易形成小团体和个人感情盲从,但这些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解决的。

企业导入感恩文化最大的失败在于出发点不纯,不是用感恩文化来导向全部关系,而是仅提倡员工对企业、对领导、对客户的单相感恩,企业对员工还是索取,客户还是上帝、领导还是权力的执行者,这是最大的危害,它亵渎了“感恩文化“的实质,所以,我在为企业服务时,首先是和领导人沟通,不能达成共识,是不做的,我信奉做人、做事要有原则,昧心钱不能挣。

9
发表于 2006-6-24 19:05:12 | 只看该作者

“感恩中国”始于人道契约

《新京报》发表王晓渔《 “感动中国”为何不是“感恩中国”?》一文,其中谈到丛飞先生生前资助了一百多位贫困学生或残疾人,然而,当丛飞逝世的消息迅速在网络论坛传播时,许多曾经受助于他的人不但没有表示出半点感恩之情,相反是“贪念”和嘲讽。用作者的话来说,“‘感动中国’的故事,有的居然成为“农夫和蛇”的寓言。”

谈到感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西方宗教文化。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伦理中的克俭、诚信以及对创造财富的信仰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活水。正是在此精神的指引下,新教徒在自己的伦理观念与日常生活中对上帝心存感激,愿以地上的劳绩回报天上的恩宠。

显然,中国历史缺乏这种宗教情怀。但是,这并不是说感恩是西方人的专利。自古以来,中国人便长于谈感恩。否则,我们的文化里怎会冒出那么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然而,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感恩中国”出现呢?为什么有人“恩将仇报”呢?

在我看来,出现这种吊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契约精神发育不良。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的感恩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对政治对权力的感恩(忠),比如子民对皇上的感恩,所谓“皇恩浩荡”、“每饭必思君恩”(杜甫);其二,对父母的感恩(孝),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然而,无论是对父母说一不二的孝道,还是对皇上九死不悔的忠诚,都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放逐。应该说,这两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都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对于前者,人们在行动上做了足够的反思,终于以推翻帝制的方式彻底否定了皇恩;关于后者,最有名的“非孝”批评来自胡适的诗《我的儿子》。在胡适看来,父母对儿子并无恩情可言。“儿子来了”就像是树上开花,“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所以,胡适对儿子说,“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换句话说,在胡适看来,遵守孝道不如遵守人道,做儿子首先要做人。当然,胡适并不像其后的诸多运动一样否认最朴素的人伦与亲情。

所以,从表面上看,今日中国感恩文化的缺失在于旧 “恩情”被否定,而新的没建立起来。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之中,财富或机会上的公平仍然有违人们的预期,所以在许多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比如说不同地区与不同人群之间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同在蓝天下,同在校园里,有的学生可以一掷千金,有的学生可能付不起几百元学费。在这种情况,即使是对那些“富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情感以及无规则、无节制的攀比使一些人在接受社会或个人援助时,也会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换言之,他现在得到的,就是他“被剥夺的” 或者“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受赠因此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而复得”。既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而且可能还“远远收得不够”、甚至“收吃了亏”,“感恩之情”自然就无从谈起。

我们承认慈善与救助是一种社会救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奉献者需要“替人受过”。显然,“得恩惠者”混淆了“得”与“失”,混淆了自己与他人、社会以及权力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契约倒错”,让我们看到有家长在得知丛飞生病暂时没有能力继续支付他孩子的学费,不但没有说出任何安慰人心的话,反而会责问“他(丛飞)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或者要求寄送东西。

所以,论及如何重建中国的感恩文化或中国人的感恩精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权责利相对清晰的社会契约。也就是说,每一个自主的个体都应该知道自己的权利来源,知道哪些是自己应得、少得的,哪些是自己真正受惠于世道人心与这个时代的。惟其如此,才能让人性的光辉不至于淹没在沙尘里。

欢迎观看腾讯新闻说吧"感恩文化"专题,中国感恩文化的欠缺岂独表现在企业上.http://view.news.qq.com/zt/2006/gratitude/index.htm?ADTAG=CLIENT.QQ.MINISITE.NEWS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6-25 15:07:39 | 只看该作者

感恩不倡导只是这十几年的事情,上世纪后半期,国人都被要求对党感恩、对领袖感恩、对领导感恩,但不提倡对先辈感恩,平坟就是一个彻底的对“感恩”的否定。日本人骂我们中国人是不知道感念先辈恩德的人,说我们的道德观念根本不配和他们抗议什么“靖国神社”问题。想想日本人这一点骂的对!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