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感谢 whgname 家人的这篇原创文章,观点明确,见解独到,颇费心思,学习到很多东西,谢谢。希望能读到whgname家人更多的文章。 很同意家人关于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辉煌精神文明成果,是值得学习、继承的,但是,每种思想都有其历史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面对全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的优秀成分,祖先们更盼望的是子孙们能在昔日辉煌的文明基础上,创建更高的管理思维与精神,而不是坐享其成。也不要忘了,除了儒家之外,在先秦时期,才是我们历史文化真正最辉煌的时期,那里还有法家的法制思维、墨家的兼爱等等。而真正促使秦国强大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法家的商鞅变法。 的观点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经孔子,孟子,荀子等至今已2000年余久,自是累计了不少尤其是封建社会的毒素,不顾一起的拿来主义,诚然不可取。 但如何扬弃?如何做到公正的扬弃?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也许未必有结果,但争论的过程本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所以,关于兄台中的某些观点,个人并不是很认同,本着提高的目的,希望能共同探讨探讨。 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之我见作为一个真正关注管理的咨询人员,或者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不面临着以何种价值观来指导工作的问题,尽管他们自己未必感受得到。而试图以传统的“儒家”的核心思维来塑造中的企业管理思维和商业伦理。也似乎成了当前一种流行的管理思想。尽管提出少数人的意见总是显得孤独,正如富尔顿所言:“在我的道路上没有任何鼓励的评论,明朗的希望和温馨的祝愿”。但是作为负责任的管理咨询者,我们还是有必要对企业管理实践与倡导的价值观之间的错位现象给予表达出来,以为企业提供真实的管理指导思想,而不仅仅是悦耳的管理说教。 以现象而论,“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但就实践而言,儒家所提倡的东西在两千年中只是一种美好期望值而已。把管理的期望看成是现实的管理原则,是培育不出科学的管理思维来的。我们从“儒家”管理的目标、价值观和方法几个方面来看看现代企业管理与儒家思维的矛盾。 第一个问题:对儒家的认识 用价值观来知道工作,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儒家或者说儒教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在其发展史上出现了无数的不同的声音,比如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任继愈先生曾提到儒家历史上的大儒王夫之“他只 是个儒教异端,而不是彻底的叛逆者”,又如关于性恶论与性善论的探讨等等,回过头来看,这都都是儒家发展史上的小插曲,而我们也可以说,正是这些小插曲成就了儒家现在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这样说:荀子代表不了整个儒家,孔子虽是儒家的founder,但是儒家发展至今,如果仅用孔子的思想来概括儒家的学说,也未必可取。“仁义礼智信”确实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即便具体讲到“仁义礼智信”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王夫之言:“人与人相于,信义而已矣;信义之施,人与人之相于而已矣;未闻以信义施之虎狼与蠭虿也。楚固祝融氏之苗裔,而周先王所封建者也。宋襄公奉信义以与楚盟,秉信义以与楚战,兵败身伤而为中国羞。于楚且然,况其与狄为徒,而螫嘬及人者乎! ” 王夫之的意思是:对人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但对虎狼之师就谈不上什么“仁义礼智信”了。 所以,就整个儒家的文化思想而言,他本身就具有自我批判的成分。 研读整个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忽略小插曲是不客观的,如果真正的定义儒家文化,我们不难从中寻找到“道家”“法家”的核心思想。这正是儒家之所以博大的精髓所在。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并非是一种美好期望值,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好像我们上小学时候的“小学生十大守则”。它并非只是希望,它更重要的是去做。作为儒家左翼的荀子,就主张“行”高于“知” 一、管理目标的错位 从儒家思想的根本来看,是以农业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以求在生产力低下,而且安稳的天下太平为管理目标的。因此,儒家多倡导是重农轻商,其核心思想是维持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并无太大的消费需求。其主要的管理原则就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主要的价值倡导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其所倡导的“礼”的核心就是维持上上下下的等级秩序,以压抑人性中欲望为其管理的主要策略,这一点以宋代的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为代表。 如果把这种思维拿到现代经济和企业管理中来看。那就是以消磨人的进取心和发展欲望为主要管理原则。而事实上,现代经济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为主,而作为单个的企业也是以追求利润为发展动力。其管理的目标很显然不是求稳求安,而是求发展,求创造价值与财富(包括物质与精神层面)。《1》 对于员工和消费者,是以鼓励其正常的需求为发展的动力。一个企业的员工都“无欲则刚”了。那么这个企业也是难以有创新力和发展动力了。虽然儒家思想在纠正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而放弃了市场经济应有商业伦理方面的相当大的借鉴意义,但其根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带领不了中国企业建立全新的市场经济价值观的。 而事实上,在儒家思维盛行的时代,从来伴随着尔虞我诈的盛行,无论是权谋之术,还是坑人之术,可谓登峰造极。其所倡导的道义,都是建立在绝对权威下才有意义,一旦失去实力,道义也荡然无存,无论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朱棣的“靖难之役”。那有什么“君君臣臣”的样子。而且,一旦天下有难,趋炎赴势者远多于守节忠义者,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2》也许你会说,这不正是儒家所反对的吗?但是,如果一个思维二千年还不足以成为人们骨子里的行为准则,那么还需要多少年来教化呢? 第二个问题:关于儒家治国与管理的目标 先谈《2》,儒家的道义,并非只是建立在绝对权威下才有意义。或者说人们理解的儒家的思想只是统治者用来在思想麻痹被统治者的一种工具,其实不然。孔子在天道观上,虽言天命可畏,但又重视人事,强调人为。朱熹在《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讲的是,追求事务的真相之理。从这点上,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强调一个很流行的管理思想“自治而非他治”,“他治的目的也在于自治”,学习型组织正是儒家这种思想的最好代表。 《1》其管理的目标很显然不是求稳求安,而是求发展,追求创造价值与财富(包括物质与精神层面)。 我个人认为企业的目标在于赚更多的钱,更好的发展壮大,追求创造价值与财富,但,管理的目标正在于协调并减缓企业这种目标下的行为冲突,求稳求安。 二、价值观的去个体化 其实在整个帝王时代,儒家文明适合社会需求的,也是辉煌的。所以,我们今天来评价其是否适合指导企业管理,不能脱离时代来看。视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顾,以为拾起已经被淡忘的支持历史上辉煌的价值观就可解决现实问题,这无疑于“刻舟求剑”。 儒家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去个体化。倡导整体主义的大义。这也造成了国人个体精神的极度缺乏。这在企业管理中表现为,不敢表达自己意见,或者根本就没有自己意见;不能承担个体责任;不敢创新;拒怕变革。<1> 而市场竞争的现实却是,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一成不变的企业,必然被淘汰。而创新往往是少数人所为。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变革,在企业中推行就如此之难的原因了。然后遗憾的是,现在的企业仍花着大价钱,让员工在蹦跳的团队游戏之中失去独立的意识。这种现象可悲还是可喜呢? 一个没有对个体意识的尊重,没有对创新的少数人的保护,没有建立刺激人们创新变革精神的企业,而整天沉溺于统一的思维方式,沉溺于去掉个体思维能力的团队精神的塑造,真的就能让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建立优势吗? 不是团队精神不好,也不是集体主义不需要提倡,而是没有经历过现代工业文明,而直接跨入高科技时代的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重塑去个体化的儒家思维,还是开创尊重个体意识和潜力的未来呢?<2>
第三个问题: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1》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孔子是最先提出因材施教的或者说个性化, 儒家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去个性化”,而是一种在大我和小我冲突的情况下的去个性化,集体主义只有在对比个人主义的时候,才有它的意义。 《2》对于现在什么对我们最重要? 80后,为什么会遭到社会的“声讨”,不是因为没有个性,而是个性太强了; 《士兵突击》为什么会火,不是因为许三多有个性,而是他太没个性了; 管理如是,相比而言,最紧缺的不是个性的创新思想而是日本式的团队精神,1+1>2的效果。 三、管理方法的落后 由于管理目标的不一致,儒家思想更强调是“乾纲独揽”。与现代企业需要的“明确授权”、“责任分明”、“统一指挥”不一样的是,其更强调提“模糊授权”、“权力监控”和“分权制衡”。 现代企业面临市场的竞争,而且其经营目标是发展,其股东的产权是由法律给予保护,因此,明确的授权是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而儒家思维所派生出的管理,强调的是权力的集中与下对上的服从<1>。因此,模糊的授权也就成了权谋之术的必修课。唯有权力的稳定才是管理的目标。在大多中国的企业中,授权不明晰也就是一种常态了。 而责任分明更是对儒家无条件的等级秩序的挑战。责任下放,而权力上移是成功的帝王的通行特点。所以无论多大的功劳,而且往往功劳越大,越遭迫害。在倡导单方面的责任的前提下,上级恰恰是很少承担责任的,而抢功劳,在不是在市场上弃杀也就成了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本事。所以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尊重客户不如尊重领导,这也就是企业管理中的通病了。如果这种思维真成了中国企业的管理大道,试想,我们的企业还不都象“北洋船队”一样,既便貌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很精彩!】 为维护稳定的权力结构,权力监控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对下级的不放心也就是成了一个最普遍的管理思维。强调分权,以牺牲效率和发展,对于稳定的环境的企业而言,也许是可以的,但对于大多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的企业而言,显然是一种竞争劣势而不是优势。 第四个问题:集权与分权 儒家所派生出的管理强调的是人本主义,这里的人,是只所有的人,而并非管理者。 儒家与管理:人本主义,集体主义下的个体意识,尊卑礼仪,中庸忠恕之道等。 后记: 儒家博大精深,越是深入探讨就越是分不清所以然,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不好的儒家管理,只有不懂儒家管理的管理者。这也印了关于中国式管理的热,没有不好的中国式的管理,但落实到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真正的实践应用呢?德鲁克关于管理是“实践”而非一种“科学”也许真意于此吧。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官位(合适的位置),而是要看自己有没有胜任这个位置的才能 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才能),而是要看自己的才能足不足以让人家知道 ” 令推荐一篇我博客上转载的蒋庆先生的文章: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ZZ】 一家之言,难避浅薄,抛砖引玉罢了。 pirate 2008-1-21 15:5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