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周易》与史华兹论断fficeffice" />
既济卦的六二爻曰“妇丧其髴,勿逐,七日得。”髴(音弗),古代妇女的首饰。爻辞的意思是说妇人丢失了首饰,不同寻找,七天后就会失而复得。
睽卦的初九爻曰“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意思是说,没有忧悔,丢失马匹不用去追赶,它自己会回来。即使出现恶人也没有灾难。
损卦的初九爻曰“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意思是说,办完事情急忙回去,没有灾难,只是有少喝点酒的损失。
这些爻辞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某个东西的失去,并非代表所有东西的失去;某个东西的得到也绝非所有东西的得到。在时间上,一时的失去,不代表永远的失去;一时的占有,不代表永远的拥有。无论整体还是时间,“得”与“失”具有因果关系。
“得”与“失”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所谓绝对,是指在某个时间或某个地点,某个孤立的、单一的、局部的东西的获得或者失去。绝对是静止的,不可弥补的。所谓相对,则是有相互联系的,具有因果关系的整体中的某些东西的获得或者失去。相对是变化的、运动的,是可以弥补和转化的。从相对意义上看,一个人一生中的“得”与“失”总体是相等的,平衡的。没有绝对的“得”,也没有绝对的“失”。即在某一东西得到的同时,另一东西可能正在失去。
对“得”与“失”所持的态度,体现的是一种悟性,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人的一生,或许得到许多,也许失去许多。如何在失去与得到中寻求平衡点,就要看每个人所持的思想与观念。奔放的世界里或许有着无奈,就看谁能看破这个计较“得”与“失”之心。
晋卦的六五爻告诉我们“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意思是说,没有忧悔,不要顾虑得与失,前往吉祥没有任何不利。爻辞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往往是得与失并存的,比如在玩乐中获得了喜悦同时却失去了学习时间;在失去工作的同时却获得了时间的自由支配;周文王被囚困于羑里虽失去了人身自由,却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习八卦,等等。所以对于得与失,我们就不应当顾虑得太多。
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老人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老人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邻居听了老人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听说了,对老人的预见非常佩服,向老人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老人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自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老人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老人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了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老人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惟有老人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由此,美国管理心理学家D·史华兹提出:所有的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这就是史华兹论断。
在现实生活中,动荡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常常使企业的周遭危机四伏,一不留神就会走上下行的坡道。面对挫败,你是自暴自弃,让它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还是让它变成促使你重新奋发的动力?其实,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是在你手中。只要能够从坏中看好,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这个趋势,耐心地找准一个方向,就一定会别有洞天。这样不仅能解一时之围,更能找出公司的病症并彻底消除隐患,使公司增强持久赢利的能力。
无论“能够从坏中看好”或是“能够从好中看坏”,都是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学会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它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它阻碍了思维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这使得人们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
思维定势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思维定势是思维的惯性,或思维的惰性。在人的思维能力上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是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累积下来的经验和形成自己独有的对世界、对客观认识、认知的规律、途径。所以思维定势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思维定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是指思维定势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具体地说,在问题解决中,思维定势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定向解决问题总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否则,解题将会陷入盲目性。定向是成功解题的前提。
2、定向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广义的方法泛指一切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也包括解题所用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总有相应的常规的或特殊的解决方法。定向方法能使我们对症下药,它是解题思维的核心。
3、定势解决问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有步骤地进行,并遵守规范化的要求。
“消极作用 ”是指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大量事例表明,思维定势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看样做?”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实际上,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为什么会产生功能固着这种心理现象呢?这是因为一个人在遇到新出现的问题时,总是容易用过去处理这类问题时的方式或经验来对待和解决新出的问题。如果在一切条件都没有发生变化情况下,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会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但是如果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然照搬过去的老办法,以固定的模式去应付多变的生活和学习,就会走许多弯路,使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
一个人对某种物体的通常用途越熟悉,就越难发现这种物体在其他方面的新功能。例如:发卡是女同学用来卡头发的,所以有些人想不到它可以充当螺丝刀拧螺丝钉;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有些人则想不到它还可以做教鞭和指挥棒;有些人手中有尺子则能测量物体的长度,没有尺子则完不成任务等等,都是受物体的一般固定功能所限制而不能变化思考的结果。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消除其消极影响。
其实,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在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
那么,我们如何打破这种固执的思维定势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又称唱反调。这是指要突破原有的常人的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消除对事物固着的消极影响,遇到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考虑,使问题更加容易解决。这对于培养我们的创造力有着特殊的意义,还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和探索新问题的勇气。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呢? 第一,遇到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多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第二,善于运用问题现场所提供的条件和物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把有关的信息向各个方向、各个方面扩散,以此引出更多的信息,以多种设想,找出多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每个方案都切实可行。 第四,丰富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因为解决问题是以知识和实际经验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周围事物的通常用途特别熟悉,而且对其他用途也十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付自如。 第五,我们既要有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要养成勤于动脑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