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比企业更大的经济体--城市--的战略该如何制定?

[复制链接] 1
回复
103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7-3 21:2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的水资源与科学的发展观

---从北京提高水价说起

为之

2004年6月3日,北京市就自来水销售价格与污水处理价格的调整举行听证会,北京市发改委根据听证会各方意见,对价格作出最后的上调方案。北京水资源管理部门此举,旨在通过价格杠杆来达到限制需求、促进节水并为南水北调工程筹集建设资金的目标。自1991年以来,北京水价14年时间来总共上调了9次,上调不可谓不频繁,上调幅度不可谓不大,但水价上调对改善水资源枯竭的现状似乎颇有隔靴搔痒之嫌,并未具有实质性的补益,为何?

通过下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北京的水资源问题根本不可能通过调整水价或南水北调来解决,造成北京水资源紧缺的根本原因是北京市多年来单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所造成的产业、人口和城市规模压力过大。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因为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够,更在于庞大的水资源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城市的负荷能力。解决北京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的正确之道,应该是实事求是,按照北京所能够提供的资源的能力来规划和发展北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办事,采取简化产业结构、减少相关产业、进而减少人口这样的实质性措施。

在开始讨论我们为什么认为只有简化产业结构、进而减少人口,才是正确地处理北京水资源匮乏问题的正确途径之前,让我们先看一组相应事实和数据:

现在北京人均水资源只有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2,不及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警戒线下限的1/3,而且科学家预言,由于受地球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未来很长时间内,气候将更趋干燥,淡水缺乏将更加严重。

2003年底,北京常住人口145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149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07万人,另有流动人口102万人。研究表明,在2008年“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未到之前,北京的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为1450万,而预计2008年北京人口规模将达到1550万人。

北京年来水量只有15-18亿立方米,加上地下水,平水年可用水资源量为41.33亿立方米,其中26.33亿立方米靠超采地下水,遇枯水年现状可用水资源则只有34.09亿立方米。而现在北京年用水量已达42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69.立方米,地下水严重超采,入不敷出。

根据有关资料对2005年和2010年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同水资源的相互关系进行的综合分析,预测2005年需水量为49.27亿~50.59亿立方米,缺水量将达到7.94亿~16.50亿立方米;2010年需水量为52.70亿~53.95亿立方米,缺水量为11.82亿~19.96亿立方米。预测2005年和2010年,全市工业净需水总量分别为10.33和10.72亿立方米。

而据专家测算,北京2010年遇平水年,可用水资源量为40.88亿立方米,需水52.73亿立方米,缺水11.85亿立方米;遇枯水年可用水资源量为33.99亿立方米,需水53.98亿立方米,缺水19.99亿立方米。2020年遇平水年可用水资源量为40.38亿立方米,需水64.14亿立方米,缺水23.76亿立方米;遇枯水年可用水资源量为33.79立方米,需水64.64亿立方米,缺水30.9立方米。未来北京水资源的形势将极其严峻。

这些数据看起来很是触目惊心。解决一个城市的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符合逻辑的思路就是一方面要设法增加水资源的供应,即是开源;另一方面就是设法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即是节流。

而后者是北京市政府多年来一直关注的,节水的宣传多年以来一直呼声不断,相应的措施也获得一定程度的采用。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北京市实施《水法》办法草案,意在建立一套法规来对水资源的开发、使用和保护进行管制。

然而,通过面对大众宣传来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效果?通过价格杠杆来能多大的影响到人们的用水习惯?而实际节水空间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只要对经验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略见一斑。

很自然,单凭口号上的宣传和呼吁,让人们改变使用水的习惯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对普通居民用水来说,在积习难改的前提下,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和管制防范,单纯的口号呼吁会显得苍白无力;而对于耗水量很大的工业用水,如果生产企业仍能很便宜地使用水资源、不需要对企业生产的负面的外部效应支付很高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来采取有效措施来节约用水或进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因此,寄希望于依靠单纯的呼吁和宣传,来唤醒个体对整体利益的紧密关注,进而对个体消耗习惯进行很大的改变,是不现实的行为。

那么,通过价格杠杆采用经济机制来对居民和行业用水情况进行调节是否有效呢?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屏蔽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的下降。换言之,如果水价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整个城市的整体用水水平就会下降到一定程度。

让我们来看一看历史经验,自1991年以来,北京水价14年时间来总共上调了9次。从居民用水方面来看,水价格由原来的0.12元/立方米,到今年最新的3.7元/立方米,上涨幅度是原来的30倍。而1991年北京市的户均购买力是4893元,现在的户均购买力是128145元,上涨幅度是原来的25.2倍。从这里可以看出,居民用水的相对价格并没有很大程度上提高,现在的水价格对居民的用水结构对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旨在限制限制高耗水行业,并通过价差鼓励企业使用价格较为便宜的中水,政府对行业用水的价格进行了更大幅度的上调,比如说洗浴行业用水拟涨到每吨100元,目前最高是60元。洗车用水拟从目前每吨20元上涨到60元等。

让我们以2002年的北京市的用水情况为基础来进行后续的讨论。根据国家统计局年鉴数据,2002年北京全市总用水量如下表所示:

序号

行业

用水量 (亿m3

占总用水量的比重(%)

1

农业用水

15.45

44.6

1.1

农田灌溉

12.16

35.1

1.2

林牧渔

3.29

9.5

2

生活用水

10.83

31.3

3

工业用水

7.54

21.8

3.1

城镇工业用水

4.95

14.3

3.1.1

火电

1.78

5.1

3.1.2

一般工业

3.17

9.2

3.2

农村工业用水

2.59

7.5

4

环境用水

0.80

2.3

5

合计

34.62

100

在这里我们作一个粗略的假设,即行业用水普遍上涨90%,由于行业用水的价格需求弹性,导致用水量下降30%, 即工业用水能由原来的7.54亿立方米下降到5.278亿立方米,那么北京市的总用水量也仍然是在32.2亿立方米。而北京水资源总量只有16.99亿立方米,仍然是严重的入不敷出!

因此,通过价格杠杆来进行调节对水的需求,作用仍是十分有限。那么即便我们非常乐观地估计节水的总体潜力是能让总体的用水量下降35%,那么总体上的用水量是22.5亿立方米,仍是很大的超出北京市的水资源供应能力。

那么对于开源方面的考虑,很多人都寄希望于南水北调工程,以为将来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后,北京就可以解决用水危机。然而,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总长1226公里,需移民25万人,预计2020年才能全部竣工,北京平水年可分到的水量也不过11亿立方米,与缺水二、三十亿立方米相比差的很远。这还不包括改善干旱环境,使山川秀美的生态用水及如有可能恢复京西稻、南苑稻等名优产品的用水、人口超计划增长用水等。真遇到旱年沿途截水保命时,水还能不能流到北京也是问题。所以远水难解近渴。这么大的缺口光靠节水也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除了超采地下水这样的以牺牲将来为满足当下的措施之外,北京市也采取了从外省调水(比如从河北、山西等地调水)境内建设应急水源(怀柔备用水源)等办法来缓解燃眉之急。但是这样的方法,并非可持续发展之法,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显然,过量开采必然造成地下水日益枯竭,而且北京周边也属缺水地区并无丰富水源,长此以往后果非常严重。

总结地说,我们认为,解决北京水资源枯竭问题,必须从最根本的方面着手:

n 调整农业用水结构,以大量昂贵的净水来灌溉农田,代价太高

n 削减城市工业结构,减少和限制高耗水行业

n 削减直接给北京市带来极大人口压力的行业

一个区域经济潜力,首先要受到自己的资源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的限制,如果无视自然资源的短缺,而一味地追求常规意义上的经济指标上的成功,最终整个区域会不堪重负,短期的辉煌带来的也许就是永久性的失败!

一个地区产业的高速发展必将带来外地人口的大量涌入,尤其是规模大、门槛低的产业这种效应更大。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必将造成人均能源消耗和水资源消耗的大幅上升。北京目前的交通和电力紧张状况,就是前些年盲目发展私家车和盲目扩大产业的结果,若无有效控制,也必将是几年后水资源状况的现时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多年快速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资源问题和环保问题。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新的选择,我们不能不考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贫国的特点,如果我们沿着西方的走过的道路发展,很容易算得出全世界的所有资源能够我们用几年,更何况我们不可能拿到这全部资源,毫无疑问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人只能自己设计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以北京的水资源作为一个引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我们大家都来思考,对于北京这样的城市,她该如何正确地对自己进行战略地位?自己独特的区域竞争优势?如何发挥她的优势,来最大限度地释放其经济能力,而又能同时赢得现在和将来?

沙发
发表于 2004-7-4 19:35:33 | 只看该作者
城市也又一个城市的定位问题。同时,城市管理和企业管理非常类似。只是,当权者却重来没有注意城市的发展战略和竞争力的问题。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