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事,人,道三境界与读研

[复制链接] 0
回复
6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9-19 16:2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北大软件 吕晨翀 2004级

前段时间,业内比较流行一本小说——《输赢》。这不是一本具有很深哲学意味的书,它之所以在行业内能够流行是因为里面有着比较经典的销售案例。通过对于这些案例的研究的确能给Sales带来较多的启发。

趁着十一在北京度假,草草的读完了一遍。除了对于其中描述的销售案例的思考之外,更多的是对书中的各个角色所体现出的“境界”的思考。书中三个角色体现出了三个不同的境界:事、人、道。

书中的方威是一个非常优秀的Sales,如果在实现当中,这样的人绝对是炙手可热的一员大将。因为他对于单子有着非常强的争夺能力,也就是他对于“事”有着非常好的控制能力。

书中所描述的某公司的中国区老总是一位了不得的领导。因为他懂得如何激励、逼迫员工去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他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切断员工退缩的幻想以便殊死一搏。而最后他也达到了目的,尽管达到目的的同时他也输了。所以,他对于“人”理解的很透,也运用的很透。

书中的主角周锐,是一位区域经理。他之所以能成为方威的领导是因为他比方威更加懂得对“人”雕琢和思考。而最后他之所以能够战胜他的领导——中国区的老总,是因为他比他在关键时刻更多的坚持了自己的“道”。在大家都觉得周锐必输无疑的时候,周锐放弃了利益而为自己的信念和做人的原则而战,也正是这种在“道”层面上的饯行使得最终周锐得到了赢。

法家处事,儒家为人,道家名道。古往今来多少人在为着追求这三个境界而苦苦的上下求索。而又有多少人经历过这三个境界的修炼呢?

现在回头一想,其实,我们的读研生活也可以在修炼这三个境界中去度过。

首先是“事”的境界。读研阶段所做的“事”我们不妨可以狭隘的理解为为了找工作时能够拿到Offer而所做的一切努力。那么这些努力,这些“事”具体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整个面试的流程中去看。不管是什么公司,有着几轮面试,在面试时,只要是非技术类的岗位,无外乎要看你的教育背景和个人能力。教育背景对于我们软院的同学来说基本不是问题。一个北大的牌子足以让我们敲开绝大多数世界500强公司的大门。只要职位要求的专业背景和我们所学的专业不要相差太远就行。那么剩下的就是个人能力了。在了解你的个人能力的时候面试官一般会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看你的简历。第二,通过和你面对面的交流来问一些问题。在看简历时,一般他们会重点去看你简历一栏中的“社会实践”条目。他们想看看你在大学期间做过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过什么样的项目,在项目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时他们不在乎你参与的活动有多大,你所做的项目有多复杂,因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鲜如治大国,这些道理他们都明白的很。而对你一个学生,他们也不会过分的期望你做过多大的事。如果你的社会实践一栏空空荡荡,那么在非技术类的职位的应聘中基本上不会有机会进入面试阶段。

在简历一关通过之后就是面试。在面试中他们常用的做法就是拿着你的简历追问你在简历上面所描述的那些项目。他们会问的很细致、很深入。细致、深入的原因是他们想从你做过的项目中知道你是否具有很强的积极性、领导力、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你具备了,那么基本上他们会比较认可你。所以,在“事”的境界中,我们在平时要积极的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参与一些项目,多参加一些组织。特别是对于我们管理技术系的同学,这些显得尤为的重要。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我们学好专业课。

其次,“人”的境界。任何一个公司每年都会招聘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按照常理,这些人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招聘进去的,应该都是一个层次的,在简历和面试中,他们所体现的“事”的境界应该都是伯仲之间的。但是为什么两年三年之后这一批人就会渐渐的层次分明了呢?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勤奋、机遇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但是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差异就是不同的人在对于“人”的关注和把握上的不同能力。也就是在“人”的境界上的修炼不同。

这个“人”的境界的主体应该是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个人修养、心胸、人生格局等等。这些直接反映到工作当中就是我们对于同事的态度,对于潜在冲突的控制,对于团队合作的意识等等。一个在“人”的境界上修炼较好的人,会有一个较大的人生格局,使得他看到的问题比别人更深、更远。一个在“人”的境界上修炼较好的人会有一个完善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他能够面对工作中的任何艰难、挑战、和冲突,并且可以积极的去面对、解决,去调动他人、鼓励他人一起合力解决共同的问题,奔向共同的目标。所以,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去修练自身“人”的境界。特别是要读一些人文和社科方面的书籍。很多同学比较急功近利,宁可读上一天的专业书籍,也不肯去翻一页人文社科方面的书本。在他们认为,这些书读得再多跟自己找工作也没有多大关系。最现实的说法就是,单位面试的时候从来不会问你读过四书五经没有。的确,面试时面试官从来不会问你这些问题,那是因为在面试时还着重在考核你“事”的境界,而读人文社科类书籍所修炼的“人”的境界则会在你工作中真正的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

最后就是“道”的境界。这个境界,我不敢谈得太多,一是因为我现在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层次,还没有资格来谈关于这个境界的修炼问题。二是因为,“道”本身便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但是在看“道”的境界的实际作用的时候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软微学院自身的情况。软微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是我们的杨芙清院士,一位无论是在人品还是学识上都已经是公认的大师级的人物,也正是所谓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很多人不理解,杨芙清院士劳累了半辈子,为什么不在功成名就的今天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而是费尽心机的创立软微学院。如果求名,那么她的名声早已是大的让比尔盖茨第一次来中国之后便首先要求相见;如果求利,那么作为一名院士、科学家她早已是衣食无忧。那么,她为的是什么?我们已经无法从世俗的“名利”来解释了,而唯一剩下的就是用“道”来解释。她在为着自己的一种信念在努力。这种信念就是要培养中国自己的软件业人才。所以,正是这种“道”的境界才有了今天的软微学院。只有在为“道”而战的时候,人才会变得尤其的坚强、执著、不惧怕艰辛和困难。才可能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整体 ,把握别人把握不了的宏观局面。纵观各种大家级的人物,他们在创立举世瞩目的成就时哪次不是建构在道的层面上的。

对于这些“大家”,在“道”的境界上的修炼不是都在知天命之后从天而降的,而是在人生道路上一直在领悟和积累、顿悟的。一个人在从小到大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世界的理解都最后构成了自己“道”的层面的内容。所以,作为学生,我们正处于思想的最活跃期,我们应该在平时多去反思我们的生活中的琐事,思考自己的价值方向,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道”的境界才会渐渐的明晰。

所以,一个在“事”的境界上表现出色的人,会成为一名很得力的干将。如果这位干将在“人”的境界上也修炼出色的话,那他便可成为一名优秀的帅才。而这位帅如果在“道”的境界上也修炼出色的话,那么便成为了“大家”。

也许说这些对于处在学校的学生来说有点遥远,但是我才刚出校门三个月就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可想而知,要是过个两年三年,甚至二十年,我们还可能会感觉到遥远吗?对于很多类似杨芙清院士这样的大家,我们的确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是,如果我们无法从现在就开始去修炼自身在“事、人、道”上的境界,我们不仅无法在我们的事业当中取得“大”的境界,到时当面对一些“大家”的时候,我们可能连“仰、行、向往”的心境都没有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