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新闻标题,不可能不吸引人:“看!一本杂志衍生了一个产业”?这本杂志就是成立于1888年,号称在全球拥有4000万读者的《国家地理》。 据悉,《国家地理》在成立之初,定位只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刊。然而,经过119年的发展,如今其不但读者遍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而且借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也由单一的平面杂志向多层面媒体迈进,经营的产品横跨图书、地图等多个领域,衍生出了一个宏大的产业。 一本杂志,靠啥衍生了一个产业?在我看来,那就是创新。 首先,创新运营发行模式,培养最为广泛的读者群。创立之初,在坚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传播地理知识的同时,打破传统期刊发行模式,推出一个创造性的举措:实行会员制。凡是地理协会的会员必须订购杂志,买杂志就等于交会费。这是当时独一无二的期刊发行模式,它一方面帮助地理协会吸收了上千万会员,成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组织,另一方面帮助《国家地理》杂志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世界最广为人知的刊物。 其次,不断革新编辑模式,让杂志在争议中不断成长。葛罗夫纳虽只是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但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却大胆起用了他。葛罗夫纳勇于打破杂志的传统编辑模式,把版面的三分之二让位给图片,变“读字”为“读图”,这使协会会刊迅速取得与商业杂志相媲美的实力。随后的多次编辑革新,比如采用淡彩照片,使用莱卡相机和柯达底片,用彩色照片做封面,等等,显示了在传统和现实中的较量与抉择。编辑革新,让《国家地理》在争议中不断前行。 最后,站在全球高度关注问题,让杂志在不断成长中走向国际。现在《国家地理》选择摄影师,看重的不是国籍,而是摄影师的兴趣点,能否很好地表达策划的专题。通过不同国家记者的眼光,为不同地区的受众讲述世界不同角落的文化,站在全球的高度关注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新问题,让图片变成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杂志的全球观照,优势独具。 正是因为有了杂志这个响当当的品牌,有了杂志所营造的创新氛围,《国家地理》才能向电视、电影等领域横向开拓,逐步实现从平面向立体、从传统向新兴的转变。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衍生一个产业的历程,让我们看到创新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可期待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