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谁是海尔?

[复制链接] 3
回复
103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28 16:1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今,没有人能知道海尔是做什么的。洗衣机?冰箱?空调?彩电?手机?电脑?金融?旅游?到处都能看到海尔的影子,但到处都只能看到海尔的影子。

 

怎么可以多元化到这个程度?

 

    如今,庞大的海尔品牌几乎就是一个筐,似乎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时隔不久就可以听说海尔又进军什么领域了,时隔不久又可以听说海尔退出了什么行业。但是,就是听不到在哪个重要的领域海尔一枝独秀的消息。这种征兆给人们带来深深的忧虑,忧虑的是我们正在失去海尔,忧虑的是我们亲眼看着一艘巨型的航母,正慢慢的下沉。

    这种忧虑,也逐渐从外围传导给海尔内部,传导给海尔的掌舵人张瑞敏。但是,似乎传导过程中,信息出现了扭曲。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海尔多元化出现了问题,而张瑞敏却认为,海尔进入了高原期。

    用张瑞敏自己的观点来解释,高原期就是大企业病:“现在的海尔,就好比是一幢大楼,每一层就是一个等级,每一层的每一个房间就是一个部门,他们之间可能老死不相往来。而作为企业的最高负责人,你对下面发生的事情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真相。所以,怎么打通这幢大楼,化解大企业病,就是海尔永远要面对的课题。(张瑞敏:《海尔高原期反应》)”

    令张瑞敏不愿意面对的是,海尔并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机制问题这么简单,而是企业的战略出现了偏差。但多元化、国际化战略是张瑞敏自己制定的,让他来否认自己,当然要比让他否认自己的员工困难的多。

    长虹的倪润峰把企业的多元化比喻成养孩子,他说:“如果孩子多了养不好,不如集中精力把第一个孩子供到博士毕业,然后让他来供其他的孩子上学。”所以,长虹的整个产业链条,紧紧围绕着他的主营业务视频传播领域展开,彩电、背投、空调、视听、网络、电池、器件、液晶显示、商用电子,这些都多少和彩电有关。因此,长虹永远是做彩电的,是中国彩电的巨头。不管出现多少竞争对手,不管创维、TCL如何兴风作浪,长虹在消费者心目中永远是彩电领域的第一品牌,提到长虹时就能想到彩电,提到彩电时,也必然想到长虹。这是主营业务专业的力量。

但海尔不是。海尔当初颇为成功的“吃休克鱼”的战略,就为日后盲目的多元化埋下了伏笔。以至于从他的产业布局上,根本看不出他的主营业务。

    所谓吃休克鱼,就是海尔利用自己的品牌,利用政府对他这个品牌的信任,利用当时国有、集体资产普遍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的现状,免费享用了一顿不花钱的大餐。这顿餐吃得好,吃的海尔很舒服。因为海尔抓住了一个原则,就是这些“休克鱼”只是企业软资产出现问题,而硬资产则必须是良好的。所以,才有了海尔从一个企业走向一个集团的初步成功。

    而后,张瑞敏逐渐把这个经验,运用到行业的扩张上。他总是希望进入一个群龙无首的行业,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利用现有的硬件条件加上自身自以为先进的管理经验,继续吃这顿大餐。但是他忘了两点:第一,这些行业的问题并不是出在海尔的强项——软资产上,而是出在硬资产上。比如手机、药业、电脑等领域,海尔的软资产在其中发挥不出优势,甚至海尔的管理在这些领域还处于劣势。第二,在这个餐桌上已经没有了政府的主导,缺少了一个强势同盟人,大家谁也不拿海尔当回事。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几乎是海尔进入一个什么行业,就遭遇一次某个行业的滑铁卢。但海尔仍坚定不移,向唐吉柯德一样,一次次倒地,一次次爬起,又一次次冲向那多元化的风车。

 

海尔的多元化之痛

 

    再来看看张瑞敏的精彩论述:“假设我们身处海拔5000米,而我们的目标却是8000米,因为对手都在珠穆朗玛峰上。正是因为国外的对手非常强大,我们原来的有效办法可能都不行了,所以就更要变革企业的内部机制。”

    不知道张瑞敏是否喜欢登山。珠穆朗玛峰在中国大企业家眼里早已经不那么神圣了,有几位酷爱寻求刺激的老板,据说每年都要上去溜达溜达,但好像张瑞敏不在此列。像登珠穆朗玛峰这样的高山,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靠一个团队。而一个团队之间也有分工,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终登顶的,只是团队中的少数几个人。并且,最终登顶的几个人,往往也不是全队体力最佳、素质最好的队员,而是那些能够适应高原生存,适应天气变化环境的人。

    因此,海尔如果真的想登上珠穆朗玛峰,就必须在几个领域培养出能爬到山顶的,而不是让下属企业在各个行业各自为战,用鞭子抽,用棒子赶,让他们必须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站到山尖上。

    海尔需要变革的不是什么内部机制,而是海尔决策层的战略问题,如果非要把这个问题加上个“机制”的话,那也是战略层的战略决策机制。

    回首看看,其实海尔在多元化道路上跌倒的次数已经很多了。

    电风扇:当1997年海尔刚刚进入家用电风扇市场的时候,曾经雄心勃勃,力图在群雄乱战却无强势品牌的电风扇市场中占据相当大份额。目前,市面上几乎已经看不到海尔的电风扇产品了。

    药业:1995年,海尔投资的第一个非家电生产企业海尔药业诞生了;在投入了大量金钱之后,时至今日,海尔药业依然作为不大,从品牌到技术并无建树,始终在亏损的边缘挣扎。

    餐饮:很奇怪海尔为什么要投资餐饮,难道张瑞敏认为把海尔和大嫂子、面馆这三个要素并列排放在一起很般配么?

    彩电:海尔曾一举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彩电生产商之一,但随后因发现利润率不高,增长便停滞下来,目前仅处于第二集团军阵营。

    同样半死不活的还有手机和电脑。

    一个人跌一次跟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总在一个地方跌跟头。

 

海尔的甘霖普降

 

    纵观海尔整个多元化战略的失败,其失败的原因,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海尔无法在某一个领域形成竞争优势。但是,在张瑞敏眼中却不是这样,他仍旧认为自己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就是“品牌”。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产品的品牌形成,都是该品牌所涵盖下的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以及服务等要素最终凝结和提炼而成。如同积沙成塔,必须不断地给它添砖加瓦,才能形成品牌价值。但是,如果品牌的建设者不再添砖加瓦,反而今天抽走一块砖,明天卸掉一根梁,早晚这个品牌大厦会塌陷。

    所有人明白的道理,唯张瑞敏的海尔不明白。在他的眼中,海尔的品牌如同天上的雨云,向他的集团普降甘露。因此,在海尔集团,海尔的品牌是当作资产来买卖的。殊不知,任何一块雨云,不管它含雨量多少,总有下完的一天。

    海尔品牌的持有者是海尔集体资产管理协会,这个协会掌握着海尔原材料采购和商标权这两块利润最高的软硬资产。所有海尔下属企业使用海尔的品牌,都必须向海尔资产管理协会缴纳一部分费用。这个机制如果运用的好,也许对于品牌资产的管理和增值有很直接的作用。但是,海尔却缺少一个品牌使用的有效决策机制,只要是海尔想进入的行业,品牌就像资本一样被投入进去,赚了,当然品牌价值也跟着升值,如果赔了,这个领域没有做好,反正品牌是无形资产,损失了,也没有人去计较。

    我们不知道海尔的甘霖还能普降多久,就像我们不知道谁是海尔。如果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几乎找不到其对应的产品或服务,那么可以想见,这个品牌存在的时间不会过于长久了。海尔什么都能做,而且每做一个行业就将品牌作为资产投入到这个行业,于是,海尔品牌的价值不断被分摊,被摊薄,最后,薄如一层窗户纸,被风轻轻一吹,就破了。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逼进的事实。

沙发
发表于 2007-6-28 17:08:40 | 只看该作者

1.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利用品牌的影响力去拓展多元化的产业总体方针是对的

但就怕滥用.物极必反,最终影响到品牌的价值

2.高涨而茫目的热忱

目前的财经界基本上都把海尔和张总当作中国企业和领导的领军代表

长此以往,他们能看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不足之处?

导致自己的投资失误

这些年不少热点企业不就是这样走下神坛的

板凳
发表于 2007-6-29 15:47:04 | 只看该作者

不是说你拥有一个好的品牌就可以拿这个品牌随意使用啊,你在使用的过程中至少要考虑到你这样做能给你的企业带来什么,能够给你的品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力.

4
发表于 2007-6-30 17:09:48 | 只看该作者

讲得很有道理,海尔得扩张应该是对得,但是进入每个行业后应该把它做强。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