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内容,是我在最近参加了一次“儒家讲学”活动中,获得的收益。孝,在几千年的中国思想里,是一切德行的起点,因此,历代管理者(包括帝王、群臣、平民都推崇其),而管理者应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管人心,提高其忠诚度等。 被广为记载并流传的,就是历代帝王是如何应用这一个理论的。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 ,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大学》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这里首先说明了个人的家庭内部“齐”了,才能辅助治理国家(参与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做好了,才能管好国家。一个人,连家庭都管理不好,怎么能管理好团队?家齐,就是对长辈要孝,对子女要亲,要把一个家管理到“齐”的地步。一家人齐心,齐力,才能算是管理的第一步。同时也指出了,最高统治者要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提高统治者的个人影响力。向广大民众宣扬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这是一个双赢的概念,民众家齐了,君主自然天下太平了)。这两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治国必先齐其家”指出了以孝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孝者,所以事君也”,把人们行孝的对象直接指向为君主,就是说,能够在家尽孝者,必有足够的忠诚度与应变能力,才能很好的对待君主。《礼记·祭义》则说 “事君不忠,非孝也。”更加明确地指出对君主不忠,这类人在本质上应该也是不孝的。
当然,统治者要推行孝道,还需以身作则,广敬博爱,规范天下。“所谓平天下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正因为如此,历代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也做出了许多诸如上述一些宣扬孝道孝行的姿态。说李世民,在刚起兵的时候,是土匪级别,当他的队伍扩大,管理的范围扩大,他从土匪摇身转变,开始宣扬“杀一人如杀我父,辱一人如辱我母”。这一个宣扬,为他立即招买了一大批追随者,也安抚了管辖区的民心。
除了用一些非强制性手段外,统治者还运用了强制性手段来推行孝道,那就是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渗透到刑律中,制订了对“不孝”作出惩罚的法律条文。秦代便继承先秦“惩治不孝”的传统,专有惩罚不孝的规定。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就载:某甲控告其子不孝,要求官府惩治,官府按其所告查办,“将其子断足,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论之”。其后历朝都有对“不孝”作出惩治的法律条文,而且更加繁密严厉。历代帝王推崇“孝道孝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稳定其统治。但不可否认这一行为在客观上对社会也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在面对各种需求的人群面前,孝道,是提高人群凝聚力的关键理论。但是愚忠愚孝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如何把握孝而不愚,古人也有很多说法。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提高整个企业的群体素质,增加企业的集体凝聚力,我个人认为,推崇孝道,是值得使用的一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