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人在媒体对中药国际化大发感慨,似乎中药一旦迈出国门便可火箭升天超常发展,否则就会作茧自缚原地踏步。但在笔者看来,那些对中药国际化感到忧心忡忡的人显然只是“盲目的冲动”,他们不仅缺乏对国际中药市场的了解,也缺乏对本土中药企业的客观分析,甚至分不清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差别,而是仅凭着一些早被谬传的数据,一味叫嚷中药国际化,这不仅错误引导了我国中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正确认识,甚至对国家中药产业决策造成了影响。因此,应是到了泼水浇醒这些“盲目冲动”的时候了。 主张中药国际化的人认为,目前已是中药走出国门的好时机。其主要依据是:欧盟于去年4月底曾颁布法令,首次正式明确中药作为药品的法律地位,这对中药出口或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近来年美国不少研究机构兴起了一股“中药研究热”,中药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受到重视;在经历工业化快速发展后,国际上正掀起“回归自然”的潮流,天然药物被广泛使用,中药作为无副作用的“天然药物”。 但笔者认为,欧洲市场虽然向中药开放,但壁垒仍然很高,实际运作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进入门槛、销售通路、市场份额等;美国兴起“中药研究热”,但中药仍然只能当食品卖,而不是以药品的名义销售,中药并无多少机会;至于那些把中药等同于天然药物的则完全混淆了二者的概念——天然药物是指制剂所含化合物不是人工合成的,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它可以是中药,也可以是西药;而中药则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它可以是天然药物,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药物。据我国《药典》所载的药物制剂中,约只有20%的中药天然药物,而西药中却有40%左右为天然药物。可见,全球人类在用药上“回归自然”给中药带来的机会并不是最大的。 以上所指的还仅仅是制约中药国际化的几个问题,事实上,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制约中药国际化。其一就是中药文化难以被国际承认,缺乏这一基础,中药在国际上的销售就难以摆脱困境。 二是中药显然不符合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所制定的药品标准,中药国际化面临较高的进入门槛问题。绿谷、天士力在冲击美国FDA道路上已经左冲右突多年,也只是走到临床的阶段,能否最后进入仍然是未知数。其主要原因是中西医理论依据完全不同,国外难以接受中医理论,所以按中医理论去申报就不可能,而如果按西药理论申报,中药又无法做到“理清成分”“量化指标”和“稳定质量”,因此入门十分困难。 二是中西药物在技术上难以融合,虽然在中药的炮制加工过程当中技术程度已有相当的地提高,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也被认为是目前向国外证明中药质量稳定的较好的方法,但该技术还需要结合不同的中药材进行应用,药材质量如何,疗效如何,影响因素很多,中药在技术上与“现代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是中药的国际市场容量并不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大。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世界上80%的中药是日本制造的,其次是韩国,我国的中药仅占全球的3%”。事实上,若论中国中药占世界草药市场份额,应约为1/4,而论中药产值则在1/2以上,日本汉方的出口到西方的并不多,每年只有几百万万美元,韩国每年有1亿多美元,但我国中药出口一直稳定在六七亿美元以上,是名符其实的中药出口大国。目前中成药国际市场的销售额每年约160亿美元,而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1995年约为320亿元人民币,2004年则超过了900亿,十年间增长了两倍,从中药多年来的发展情况看,90%以上是靠国内市场实现的,国际市场仅仅是规模很小的辅助市场。那种“中药国际市场巨大”错误说法已成为诱惑中药企业铺开国际化道路的重要之一。 四是我国中药企业实力的普遍弱小也不宜于国际化。依照发达国家的药品研发、申报、注册条件,开发一种新药动辄耗资数亿美元,甚至上10亿美元,耗时也在数年以上,我国最大的中药企业一年的销售额甚至都不够开发一种新药,绝大部分中药企业更是无力跨出国门。 五是中药产品在国际上的普遍缺乏销售通路。国内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医院中医师在开中药处方,药店中中药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医生在开中药处方,药店也不销售,中药在进入国际市场后只能靠为数不多的中药诊所进行销售,投入产出比低,缺乏可操作性。 无论是哪里,只要治好病就是好药,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药疗效毋庸质疑。笔者认为,国内才是中药最大的市场,也是企业最熟悉的市场,更是市场开发成本较低的市场和较有潜力的市场。中药企业大可不必为一个收益小、进入难的市场投入重金,为追求所谓的“效应”而国际化,而是应在修炼好内功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在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之上推进,那些中药国际化论调及行动都应当缓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