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在电视中说,有的时候,言语是多余的,关键是感觉。记得在读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中,也谈及曾国藩认为,读书不要以记住为目的,而是理解或者找到感觉为重要。当时不好理解,只是近期越加感到感受与触动,可能是读书的一种新体验。细细品品,感觉是确实存在的。做事过程中,与人交往中,感觉不单存在,而且往往对于沟通还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记得跟老孙较劲,我俩几乎没有什么言语,在一起也是顾左右而言它。但由于我的轻浮,也导致他一些愤慨,只是没有当面而已。我可以感受得到,但是我坚持装糊涂,并坚持自我的原则,渐渐还是获得了他内心的让步与言归于好。近期跟老陈较劲,也是我主动发起的。但只是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努力扭转目前或者开始以来的被动局面。为什么呢?当时的环境是十分紧迫的,关乎生存的问题,我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我们亡命地折腾了许久,却仍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这种被捏住脖子过日子,是很难受的,问题更在于他的精明对我们追求的目标看似一致,其实已经开始形成误导。我退让,背后就是长江,我无路可退。
因此我不断地问自己:到底打算做什么?答案是肯定的,我需要做我自己,我为了自己在做,需要正确地做才有出路。错误地做,明明知道是错误的,还在做,那是有病。而且病得不轻!那么,这个依据又是什么?自然是感觉。就是做了内心自省不罔,反觉得些许心得与收获。自己骗自己,是十分不容易的,除非你装成傻子。
其实老孙、老陈,更接近ffice:***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ersonName>君子。说得对的,他们会思考,渐渐也会接受。如此想来,我遇到的人,大多数是接近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ersonName>君子的那种人,都是愿意讲道理的。只是追求的目的与自身的价值观,有所差异,求同存异也就容易形成共识。这也是凭借一种感觉,核心是自我的修养,反求诸己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化去的许多时间,多是在思考、检讨自我,努力可以通过学习弥补自我的一些明显的不足。
自省,自我是没有多少知识的,更缺乏对人的理解。于是,只有加大力度来多接触与交流,如同照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愿意这样跟着感觉走,因为只是活着,我已经感恩不尽了。我过去的言语很多,愈多的言语,越加使我错乱与茫然。我曾认为自己没有朋友,问题在于这朋友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儒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童">童ersonName>先生这样解释:朋,同学;友,同志。那么这将与我志向的清晰与坚定有关,将与我到底力图学什么有关,问题也就不再那么简单。这大概不是言语可以阐述清楚的,大概又需要感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