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提到,房地产价格由攀升到下跌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影响银行非贷款类资产的市值,导致金融机构总资产缩水;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银行担保品的价值,引起银行贷款质量恶化、不良贷款率上升,从而引发信贷紧缩、经济景气进一步恶化、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房地产价格的泡沫破裂,便相继引发了系统性金融危机,从而对经济造成重创。 易宪容指出,香港从1983年到1997年,其房价指数基本保持持续上升,每年上升幅度大致在6%左右。在1993年到1994年,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更是大旺,房价与租价的价格分别上升了33%及29%,但租金回报率却开始下降。其后美国连续7次加息,港元按揭利率也随之上升,导致房地产价格在1995年出现调整。但随后由于香港整体经济基础好,所以下降的房价又很快在1996年出现复苏,1997年香港房价更是上升40%。但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房价开始迅速回落。从1997年到2003年上半年,香港的房价下跌了70%~80%,租价则下跌了50%。而当房价下降超过30%之后,一些负面影响便开始逐渐显示出来。 “当时的负资产人数急速增加,最高峰时达到10多万户。”易宪容描述道,“负资产导致的负财富效应使得居民消费能力萎缩,很多与房地产有关的行业也随之收缩,失业率上升。”据统计,1996年香港每月个人收入平均水平为9500港元,比1991年的5170港元上升了83%,但到2001年每月个人收入仍只有10000港元,停留在1996年的水平。个人收入增长的停滞使得房价进一步下跌,从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中原地产董事长陆成在分析上海楼市日后走势时,同样以香港楼市的过去为参照。“1997年前,香港楼市发展的40年时间中,市场态势基本上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长期处于大涨小回的格局,每次房价下调的幅度一般不会超过30%。真正的楼市衰退和萧条期是1997年之后的6年中,房价从高峰期一直往下调整,直至2003年的谷底。当时的房价相较于高峰时期下调了近70%,成交量萎缩超过一半上。目前的香港房价也只有1997年楼市高峰期的50%左右。由此可见,楼市一旦产生剧烈下跌,复元极不容易。” 当然,“双城记”的相互比拟并不是偶然发作的。曾有学者提出,在某些方面,内地楼市与香港楼市非常相似。如房地产业长期成为香港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一直维持了20多年。而当香港房价从1997年最高峰开始下跌时,6年来累计跌幅已达65%,港人财富蒸发了2万2千亿,平均每个业主损失267万港币,负资产人数17万。回顾香港地区楼市崩盘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内地房价如果同样产生短期内的大幅下跌,后果如何不难想象。 不止开发商利益受损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表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房价20%~30%的下跌会对开发商以及一些投机客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那些近期入市的短期投资客。“今年一季度房价飞速上涨,当时楼盘价格普遍较高,但目前已经有不少区域的楼盘出现了房价下跌趋势,再加上近来中央的一系列调控政策,部分资金不足的投资客必定无法承担住市场风险,将手中房源低价抛售,运气不好的就会被套牢,血本无归。” 对于开发商而言,殷醒民则认为,无论其公司规模是大是小,由于开发楼盘的资金多来自于银行资金,假如房价大幅下跌,而旗下楼盘却无法销售完毕,每个月付予银行的利息不容小觑。那些无法承担损失的中小开发商,最终将可能无法逃脱破产的命运,而旗下楼盘也将由银行接管,进而被拍卖。上海房产经济学会高级经济师顾海波则坦率表示,既然房价下跌已成必然,对于投机客来说,一定损失也是必然的。但同时顾海波也强调,目前老百姓还是应该“多看少动”,保住手里的钱要紧。毕竟最弱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就目前“注定要下跌的房地产市场”而言,还是不要轻易入市,以免遭受损失。“所谓的不动产,就意味着‘不动惨’。”他形象地比喻说,“在市场上,商品是必须要交换的,保持高位不动,自然就‘惨’了,这也是台湾、香港等地楼市的教训。” 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仲量联行资本市场研究部高级经理何恩凯,他向记者表示,如果房价暴跌,那么高位“吃”房的短期炒房者将会蒙受巨大损失;而对于开发商来说,如果房价出现暴跌,那么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应做出相应策略调整。 购房者亦难得益
投机客将被迫退出市场,而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房价暴跌也未必就是好事。表面上看买房更实惠了,然而利益的损失将会被转化到市场之中,由此带来的银行信贷紧缩、物价下跌、劳动力贬值、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都将使普通购房者的利益受损。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房地产在目前地区经济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房价下跌造成的多米诺效应很可能远远大于一般人的想象。届时,普通购房者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房价是下跌了,可同时自己的购买能力也明显下降了,当初10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买不起,可如今7000元/平方米的房子还是买不起。由此看来,在房价暴跌的过程中,受损的又何止是开发商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