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 十个慎入的管理领域

[复制链接] 10
回复
140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6 22:3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企业管理看似无边无际,别人吃口饭拿叉子拿勺子拿筷子,好象也关你管理的事。
  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
  企业管理最大的规律就是:头大了,就戴顶大帽子;头小了,就戴顶小帽子。别乱戴帽,一戴错了,就会给企管惹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如果把以上这段话来得学术味一点的话,不妨这么表达:要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企业的人、财、物与信息系统,别做内、外脱节的事。
  还可以有另一个比较约定俗成的表达:市场太早进入不好,太晚进入也不好;找准了市场的切入点(或称“进入点”),企业就成功了一半。
  由此,有些很流行的“管理领域”,未必可以当做经典来处理,做企管的得独立冷静地分析,别学杨MM那样瞎做粉丝。
  
  第一大领域:企业文化
  进入这个领域前,必须先审视自身,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到不讨人喜欢不讨人爱,MM们一看到自己这幅“尊容”就花容失色花枝乱摇扭头就跑?以至于要狂扔银子来点“书卷味”,给人一个“虽然俺很丑,但俺很温柔”的印象?
  其实要说企业文化,应该全是自己“立厂立企业”的独特风格,别人家的好东西拿来是为了“嫁接”,以使果子更甜。如果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非要照抄“别人的文化”,好一点的还能是个“取法其上,仅得其中”的结局,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复制“企业文化”的结果,是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乱78糟。
  其实,可以在把“企业文化”大旗扯出来前,倒过来想一想:谁最得益?
  肯定不是在流水线上的普通员工和班组长,他们才不管你文化不文化呢,企业不倒闭他们有钱赚+周围人事关系还过得去能专心工作,就行。说到文化,“领导”在台上瞎扯,他们乐得打一会盹,好一天累后,晚上还有点神看金庸+甩扑克+找老乡瞎聊。
  也肯定不是来扔钱的“投资银行”。境外投资银行什么的,一来,就是问到“企业文化”也只是稍带一句,还是来自“百慕大离岸地基金”——就是俺们这出去的资本,再“出口转内销”的那种。但投资银行肯定会问到“管理程序”的事,还一定追着问。他们对投资不能转为回报的“虚活”一点兴趣也没有。
  也不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一天到晚都战战兢兢,深怕自己的发明研究或分管的技术部分出事故。加上嘴又笨,老被别的部门支使得到处转悠,从上班那会起到下班连停下来放个屁的机会都没有。还说“文化”?得~,领导,您老放过俺吧~~~!
  那么,在企业中说“企业文化”说得最牛逼轰轰的,只有一种人。这种人有天生的“革命家”气质,心里对“大”都有着本能的景仰:大企业、大事业、大人物、大生产、大媒体、大房子、大房车、大乳房、大……。加上平日里还有闲,能够有个独立办公室什么的,总能琢磨出一些新鲜词儿来炫人耳目,什么“柔性管理”呵、“民主治厂”呵,反正听得上上下下晕乎+景仰,简直要将他敬若神明。好,按着他搞“企业文化”吧,具体方案如何制订如何铺排,结果是如何,效果如何评鉴等等,他不一定负责,说不是他事了。就是他负责了,那个方案铺设得玄而又玄的,都不是人干的活,只有神仙才能来干——这世界抓俩神仙来给企业干活容易吗?好,等出乱局了,你再找他,发现他不是溜了,就是又有“新词”了——继续鼓动你加紧乱。
  所以,没看清楚自身与环境的条件,没到必要的阶段,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慎提“企业文化”,更别拿一些大学学堂的“理念”来要求自己——他们这些理论是为俺们企业服务的,合则用不合则弃,凭什么他们干干净净地教室里,就能遥控俺们这些干企业的人?他们能帮俺们赚钱的就是好理念;想搞乱俺们?一点门都没有。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2:34: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大领域:EPR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按百度的搜索:“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企业的所有资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供销链管理,从而达到对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实现科学管理。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在企业中,一般的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三大系统集成一体,加之现代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就构成了ERP系统的基本模块。商通ERP系统将各个模块细化,拆分,形成相对独立又可无缝衔接的软件系统,使得不同规模的企业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让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听起来很不错,在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实施,却被概括为:“不上ERP是等死,上了ERP是找死。”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得从ERP的研发经过说起。
  ERP系统基本上是一种“电脑全程监控与摸拟系统”。就是说,你将企业的数据输入该电脑系统,它就自行运作综合分析各种“条件”,尽量大地摸拟成企业“即将发生”的模式,并提醒企管人员进入“超前管理”。ERP公司原来是英国一家电脑科技开发小公司,后被AT&T并购。开发出ERP系统之后,又将自己在AT&T“赎身”,重新成独立的电脑科技开发公司。之后,其公司用“缩微版”的ERP,建成风靡英、澳、加的游戏网络——“泥巴”。
  购买ERP系统,属相当昂贵的大型电脑软件:供大型公司所用的ERP,一般是在150万USD;中型企业的ERP也需120万USD,普通制造业工厂则需80万USD。ERP系统都有“狗”插件,每年都得准时付上一笔可观的维护费。如果想不付可没门,那“狗”马上启用,抹去所有资料。
  这让盈利低于年7%的中国企业望而却步——有钱时当然想上,上了以后可能维护费都难以支撑。
  特别是ERP系统的汉化问题至今解决不好,有些“国情”方面的资料输入进去了,电脑却无法“解读”,结果出现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事——这在企业的运作中,也是有出现的。
  
  所以,企业千万不要仅为了上EPR而扔钱。一般的可行办法是:如果有将产品输往欧美的意欲或订单,不妨直接到欧美去,获取“欧盟标准”与“美国标准”。一般而言,在欧洲获得了“英国标准”,就几乎可以畅行无阻了。获取这些标准后,再到美国大学商学院去,定制其“专门的管理软件”,既实惠又省下好多钱。象中国高科技“火炬计划”的境外合作者——香港百宝公司,刚开办时,就仅用8万USD就定制了一个“公司管理模版”。当然,象宝钢那样的大型企业,扔点钱出来上ERP也是无妨的。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2:34:5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领域:六西格玛
  六西格玛肯定是个好东西!能够100万个产品,只有3个次品概率的管理体系,能说不是好东西?!
  但“猪年”说得好,“六西格玛”做为一种理念来学习,是很有收获的。在我国企业中全面铺开实施,却不得不抱着谨重的态度。
  我国现在能够真正实现“六西格玛”的,大概只有一家企业:大亚湾核电站。
  一旦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就意味着一场“颠覆式的革命”——过去本企业所有在实践中获取的实战经验全部没用。改“流程工程师”来,将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全在电脑里进行摸拟还原,取得“管理程序”,然后再重新组合成新的流程,这叫“流程再造”。最后还得经过长达一年左右的“调试阶段”,才能真正投入生产。
  以上完成后,就形成了“机器(或“电脑”)指挥人”的局面:所有指示灯的亮灭,操作工程师都不能自行处理,必须在主控系统中,调出相应的“处理程序”,然后按照该程序一丝不苛地进行操作。
  哪岂不是随便在街上抓几个晓得认字“执行力”高的,就能做操作工程师?非也非也,恰恰相反,每个操作工程师都得成为“后备主控系统”,一旦在主控系统失效或崩溃时,能够手工操作善后,要不再出个“切尔诺贝利”怎么办?因此,本土的操作工程师们,全得去法国接收近乎苛刻的“管理程序培训与训练”,每个操作工程师扔出的培训费用,就等值于他们体重的黄金重量,所以核电站的操作工程师又叫“黄金人”。而花了大笔的培训费用,不“高薪养人”怎么办?要不那人一跳槽了,岂不是又要抬一担金子来,再培养出一个“黄金人”?
  幸好,大亚湾核电站有很稳固的收益。中华电力公司专门让出香港1/4的电力需求来,让大亚湾核电站保持一个较高的收益率。要不,实现这个“六西格玛”的成本就让人受不了:我国大陆连“流程工程师”都没呢,只好花大价钱在国外聘请;“操作工程师”倒无需太多,但培训费用与薪水却高得吓人。如果不能保证具有很好的市场收益率,谁敢去沾“六西格玛”?所以对民营企业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准进不准进的问题,而是进去之后能不能掌控诸如“管理思维”、“价值链”、“市场收益率”等的问题。
第四大领域:业绩管理
  
  业绩管理似乎成了企业日常管理的最大热门,这年头不来点“业绩管理”,能算“现代企业”吗?
  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这可得一步一步地来,切忌一口吃成个胖子。
  俺曾到珠三角一个企业参与改制,什么“工作面5S”、“标准化”、“流程成本核算与完善(流程再造的前期)”什么的,都好办;唯一进入这个“业绩管理”环节,就卡壳了。主要是因为生产员工和前线中基层管理,遇到了很大的压力。
  北方来广东打工的兄弟姐妹们,刻苦耐劳,勤垦敬业,任劳任怨、尊重上司,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无产阶段”;就是一样,文化水平都不高,平均只有初三的水平,动起手勤快得很,动起脑来就得慢慢来。刚开始俺也是牛逼轰轰,坐在办公室里设计了几份表格,就发下去了。没想到就过了两天,车间主任就找上门来了,说这个表格不会填,让俺下去说说。俺赶紧下去,见那几个组长正抱着个头愁眉苦脸地对着那几份表格,俺就马上知道了,这不是他们的错,是俺的错——俺得简化这些表格。
  本来嘛,业绩管理有两项含义:一是统计业务流程每个点上的业绩;二是得以总结各个点得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窍门,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个还好办一点,他们天天都在作业点后面的小白板上计下生产了多少产品,但你叫他们“总结”点什么出来可就为难他们了。现在都是“计件工资制”,你不用统计他们都会统计得好好的。你想在这些统计数据里,发现些存在的问题和得以提高的路径,怕就难了。那么,把“业绩管理”放在QC那里?也不行,因为原材料是挺贵重的,一旦发现原材料加工有失误,立即返回工序,作下一个等级再加工。让QC报告给你出现了多少这种差错率,通常是不现实的,QC们还要在同伴中混吗?
  于是,俺不得不承认,业绩管理的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得很清晰的,存在着一个“灰色”的模糊度。硬要清晰起来,前线中基层管理到员工,都要受到一种“人性”的压力。
  俺想,这应该不只是“国情”,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带来的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似乎不得不留下一个“灰色”的过渡空间。
  由此,俺突然很佩服起那些珠三角的民营企业家们来了,他们发明了“红包”制,恰好填补了这个“灰色地带”,更加实效地起了激励作用:快过春节的时候,老板就正襟危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把那些中基层管理、优秀的员工请上来,然后一大叠一大叠钞票递给他们,还附+几句感激与鼓励的话。俺见到给得最多的是一位工作时十分专注、且挽救了一批产品的员工,老板递给他一大摞子红色大钞——十万,然后再神秘兮兮递给他一个装垃圾用的黑色塑料袋——财不可露眼嘛。
  ——老板是最喜爱自己企业的人,老在下面转悠,别以为谁在用心做事他就看不到。他的眼睛,可能比一大叠子“业绩管理报告”还管用。
  
  
4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2:35: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大领域:市场占有率
  
  “红海”的基本支持理论在哪?就是这个“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是经济学中最为牛逼轰轰的理论,它这样给商人们描绘了一个神话传奇:你是商场英雄吗?!如果是的话,哪就拿你的“市场占有率”来证明!
  
  欧美在资本积累时代,也曾迷信过这个神话。他们的商人也曾象俺们“养蛊”一族一样,“抓数虫置于一盅内,百日后开盅,定仅余一只,谓之蛊。”——残酷竞争到最后,必定只剩一个最为强悍的商家,谓之“商蛊”。所以在上个世纪20年代,“商蛊”洛克菲勒家族,控制了美国石油产业的75%,至于洛氏石油的“市场占有率”嘛,火火~,竟在美国本土高达90%以上。
  
  这种状况,当然是极为不利美国市场,也导致了“自由经济”的终结。所以,美国国会相继出台了《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克莱顿法》、《1914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除以上三个基本法案之外,还进行了一连串重要法规的修改和补充:《1918年维伯——波密伦出口贸易法》、《1933年惠勒——利法》。这些法规在性质都属于“禁止型”立法,就是要限制与禁止“垄断”。因此,二战结束后,欧美资本家们都不敢咋提“市场占有率”了,一提就可能有“违法”的嫌疑。倒是一些独立的经济调查组织,会拿出“市场占有率”的数据来,论证报告中的某些观点。
  
  别人玩剩下来的、不玩的,倒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小日本接手了过去,他们的“汽车攻势”进入美国本土,就是以一种“市场全面入侵型”开始和发展的,没几年就攻陷了美国向来引以为自豪的汽车市场。然后日本资本快速跟进,买完福特买通用,连别人美国的象征“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等,都在“洽购”中。整得美国老百姓很生气,一起瞎嚷“日本人用他们的汽车,做到了他们在珍珠港没有做到的事!”美国政府倒还冷静,趁机把一些“中低端资产与技术”剥离,全卖给日本,换回钞票来就静悄悄地发展自己的“高端科技和产业”,整出个全世界最大的“硅谷”。然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整个90年代,突然推出了“因特网”和“微软电脑软件”等,一下子就把“日本汽车军团”赶回本土。
  得~,这下轮到小日本郁闷了——原来愣头青式霸占别人的市场未必有用,关键是怎样让自己的企业得到利润。小日本怎么都不明白,咋美国也学会了俺们毛主席的军事原则“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呢?(当然,商业不是打仗,所以后一句是否可改为“而在于高效地获取市场利润”?好象更合适一些?)
  
  所以吧,现在连美国人都在骂他们自己的企业“沃尔玛”,是在“垄断市场”,是在搞“血汗工厂”,就俺们一些中小企业,老拿“市场占有率”要求自己,深怕不是“商场英雄”似的,一下子推出270¥一台的微波炉,还要子承父业地“再坚持15年”。其实这伤不了别人:你把市场全占了,好象要挖个坑来埋人,别人都是搞惯商业的,当然趁机转身,把这个微波炉当成“低端市场”处理,腾出精力腾出资本,再发展出另一些更实用好玩的东东出来。但你这微波炉可别涨价,一旦你以为独霸了市场就“任我行”了,等市场价格达到了某个“利润点”的时候,别人可是有资本有技术的,当然可以随时进来把你的利润全部抢掉。
  
  所以吧,目前这个“微波炉”挺窘迫的。名声挺大,日子却不好过,连搞个“企业内训”请外面的培训师,也巴巴地对别人说:“俺们交换吧?你给俺们搞培训,俺也培训你们”——连这点小钱也拿不出,谁愿意给你培训呵?就让你封闭起自己,认自己“老大”吧。
5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2:36:1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大领域:做大做强
  
  作为一个企业激励的口号,“做大做强”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来执行,却是异常危险的,风险指数相当地高。
  
  曾经,韩国企业在资本的驱动之下,在国际经济中异军突起,屡创奇迹。他们快速挺进,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渗透,用比别人更廉宜的价格卖出“棒子”;在别人资金链支撑不下去断裂的时候,就立马并购别人的企业。韩国企业在这样的“大进军”之中,竟然创造出每4天在国际上收购一家企业的"神话"。那时韩国是真正的经济“狼群”,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群狼之首,是一只叫“现代”的公司。
  
  或许真有“轮迥”,也无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仅仅几年之后,“狼群”们并没有因此而丰盛,相反席卷而回。做政府做企业的,此时竟可怜巴巴地向老百姓们哀求:“救救俺们的企业吧~~~!!!”幸好韩国老百姓挺纯朴善良,在这关键的时候,也不去搞“暴力示威”了,改摘下自己脖子上的金项链,投在韩国“救企业”的募捐箱里。做企业的做成这样,当真该死!后来“现代”被积债缠绕了数年,也果真死了,谁也救不活这个“现代”。
  
  其实没有轮迥,所有的都是做企业的头脑发热引致的。俺们都吃惯“三年超英赶美”的苦了——这些口号的提出,有很强的鼓动性,也把人们内心的愿景清晰化和具体化了;却缺乏严谨的商务方案和具体实施的安排。需知,现在钱不好赚,要赚钱就得每一步的商业安排和发展的环节,都必须是“集约式”的,每个环节都得体现回报和利润,也必须清晰地呈现出大虾“猪年”所说的“价值链”(这是俺到[管前]才学的)。
  
  可是,如果提出了战略性目标,然后就叫大伙“冲呵~!到了彼岸俺们就赢了!俺们就胜利了!!俺们就做大做强了!!!”这就通常是“政府行为”了——各位想想,在俺们国家里,一个地方出个“世界500强”,那地方的头头就是上到中央开会,也是满面红光,说话声音都可以高八度的。但如果企业也头脑发热地跟着这些口号走,肯定没几年就要出事。
  
  俺们不妨举些身边的例子:
  前一阵子吧,俺正好有些物业要出售。俺当然也有“大的就是好的”传统思维,先跑去“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中介公司”里去,让他们一揽子出售。里面倒是坐了一大屋子身光颈亮、年青漂亮的MM,整得俺眼都直了;也挺热心地招呼俺,俺都以为“找到组织”了,赶紧签下“意向书”,连锁匙都摆那了。等选个黄道吉日去把“中介协议”给签了吧,一去俺就不乐意了:俺还是上他门去的,当时一屋子PLMM都有“亲人”的感觉,没想到她们一查询电脑资料,竟把俺这个“先生”写成了“*小姐”,连姓氏都给俺改了。靠~,物业这事又不是上市场秤俩肥猪肉,这样不负责任的事都给出了,还让俺怎么信你们,还敢委托你们办事?俺赶紧找个由头要回锁匙,一溜烟就窜出去了。
  找到个街边的“夫妻档”中介公司吧?俺也就不搞“一揽子”了,改分批进行。没想到别人见到俺就象见到“上帝”似的,加上就是当地的老街坊,路子熟,很快就联系到了各个买家,又“一揽子”把俺的事给办妥了。
  
  这就可以看清楚了,当一家快速“做大做强”的企业,只顾奔向那“光辉灿烂的目标”时,家里却丢下了一大堆“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旦人力资源链、资金财务链、物流供需链、信息系统发生了任何已无法支撑下去的事情,就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整个企业就一下子崩塌了。
  
  去年,“福克斯”公布了“中国富豪榜”,首居其位的是一位叫张英的女富豪,资产达270亿元¥。俺们[天涯杂谈]那里立马就有人写信她了,让她“资助”——这就是只看到别人“做强做大”的结果了。其实别人张英搞出个这么大的实业来,全是闷头埋首、一步一个脚印搞出来的。她做“垃圾婆”那会,有谁同情她呵?她苦个着脸苦着颗心,只求把自己的废纸卖出去,好换俩小钱来养家糊口;废纸卖得太贱,只好买台“浆纸机”来,自己把废纸打浆,搞出个“纸业”。然后一点点积赞再发展,全是实打实的功夫,慢慢地才整出个大企业出来。回头一看,才发现人生原来是如此丰盛。
  那些霍英东、李嘉诚、曾宪梓们,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全是“遍尝人生辛苦味,方得世间丰厚财”。所以,与其用口号鼓惑,不如沉实低头干实事——干出自己的专业来,干出自己的严谨来,干出自己的风格来,还能不发财吗?与其写信给张英,真还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最后吧,告诉各位观众一个小经验,以好在选择买哪只股票时做“参考指数”:那些突然在“央视”大卖广告的企业,有可能就是出问题了。试想一下,一个销路畅通的销售网络,还会腾出钱来卖广告吗?如果一个企业要靠“广告促销”,而且急不可耐地狂轰滥炸,那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底子虚”了,可能就是到了要“撤股”的时候了——这个指数,越不是日用消费品类而是“生产资料类”,就越准确。
  
  以上,可是境外的“通用标准”。
  
6
发表于 2007-6-6 23:46:08 | 只看该作者
LZ怎么才发了六个,不是十个吗?呵呵
7
发表于 2007-6-7 04:37:5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8
发表于 2007-6-7 08:38:11 | 只看该作者
期待看到后四个。
前面六个是很有启发 。
9
发表于 2007-6-7 14:22:0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不错,而且风格诙谐幽默,那么长看下来都不觉得闷。可惜的,为什么楼主转贴总是只转一半呢,这样看起来很不过瘾的。
10
发表于 2007-6-9 10:57:18 | 只看该作者
期待看到后四个。
前面六个是很有启发 。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