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的基石是人性的假设。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制定什么样的管理制度,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建立什么样的组织结构,都以对人性的假设为基础。
在西方组织行为学中,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从而有相应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最早的是“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其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管理者以金钱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与之相对应的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接下来是由霍桑实验而引发出来的“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的主导动机是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同事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之相对应的是行为科学理论。
后来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层理论,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即人需要发挥自已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才会感到满足。麦格雷戈将其总结,从管理角度提出了“Y”理论。
长期的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并不适合任何人。人是复杂的,人的需要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人的需要因时、因地而异。这就是“复杂人”的假设。与之相对应的是“权变”管理理论。
有读过一点西方经济学。在我的理解中,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人性是自私的这一假设上的。其理论逻辑分析都是以个体或群体为该个体或群体谋取最大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的法律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理解其核心理念就是人人都可以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但在谋取的过程中,不能伤害别人的利益。即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很早就有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争论,但是传统文化是主张人性本善的。启蒙教育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传统文化同时也主张与人为善,源远流长下来,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石。
哈哈。。。有些跑题,也说得有些凌乱。人性是一个千古争论的老话题了,但对人性的认识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此不自量力,抛砖引玉。请家人们多多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29 11:59: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