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eyong 于 2012-3-20 23:07 编辑
正文下载
[学习力的革命12.rar]
前面我们讨论过在Mindmapper的启示下,我们该怎么做好手写的笔记,又怎么把手写的笔记整理到导图上来,这一节我们会探讨如何修改完善导图笔记,或者说大一点,是如何修改完善笔记,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在手写笔记即时完成后就可以而且应该做的,只不过在做导图笔记时更具有方便的特点。记笔记、重整笔记、完善笔记都既是整理所学的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过程。不是所有的所学都需要这个步骤,但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而言,这不仅使我们的笔记更完善,也促使我们的学习品质有根本的提高。
这里我们要探讨六个方面的内容,简要分类如下:
1、让笔记的结构更完整;
2、对笔记进行简洁处理;
3、根据个人的理解能力调整充实笔记;
4、导图笔记的细节补充;
5、笔记导图的特殊标记技巧;
6、找到导图笔记的一般性规律。
为什么要对已做完的笔记专门强调结构上的完善?我们前面再三强调了“结构第一”的观点,做成的笔记如果结构混乱,结果是学的糊涂,再复习时也是效率低下。笔记虽然是我们在记,但体现的讲课者的思路结构却是早已有之,可惜的是,做笔记的我们未必能如实地把这种结构准确地拿下,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大致有四方面原因。
原有结构不完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可能是讲课者没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所讲述的结构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水平。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不善教学的授课者,他们可能自己也没完全理清思路,或者是明明腹有经纶,倒出来的却是一团乱麻。这种时候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来重整知识。更多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上课可能漏掉了一些环节,更可能的是,有时内容来得太快,来不及记录,记录历来是可靠的原始资料,但未必就是完整合用的资料。
即使是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上课的人,基础不同,领悟能力不同,同一种授课内容对每一个人来讲也应该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影响笔记的结构。所以用自己的思考来重新审视一下原始笔记的结构是有好处的。为什么要有教科书,为什么还有很多的参考书、辅助资料,其实是从某种程度上来弥补这种不足的。
在笔记中找准了缺项或者是理解的错误,解决起来并不是难事,最困难的是怎么才能找出这些问题。凭直觉当然是最通用的办法,但这是一个太依靠经验和能力的技术性说法,如果作为答案不是不可以,但是太虚。而且我们都知道,直觉会有很多失误,如果直觉是对的,我们可能一开始就没有错误,如果直觉不对,靠直觉去找出错误又太不靠谱。直觉是有此一说,大意是提醒你要有一个反复过程,当然也会纠正一些失误。
那么有没有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有,我先说三个一目了然的,一是听别人的疑问,二是参看他人的笔记,三是参阅一两本类似的书籍或资料。在别人有疑问时,我们要听到他疑问的合理因素,不要简单地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明白”去想当然,有人不理解,就是知识结构上有了问题,至少是提问人的思想中是这样的,越是简单易懂的地方有疑问,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越大,悟出别人问题中的道理其实是一种深化学习,再说别人的问题用心听往往能听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同学中参看他人的笔记应该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有可能的话多找几个同学试试,自以为是的人是没有进步空间的,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的笔记很好了,不妨和别人进行交流。读别人的笔记有两个要点,第一是关注对方笔记的结构,而不是把关注力放在细枝末节上,这样读起来会很快,要善于从各种不同笔记中读出结构,反过来提高自己的笔记能力;其次是要发现记笔记上有过人能力的人,不一定是成绩好的人才笔记好,他们可能悟性高,但笔记好的人一定习惯好,悟性不一定学得到,习惯则一定可以学到。
参阅一两本类似的书籍或资料这是很多人都使用的方法,不过大多数人是阅读,而不是参阅,这个不能说错,但有点过,这样学有点累。所谓参阅,特别是结构上的参阅,其实是以自己的笔记作为基础,在参考资料中求证我这个笔记的结构是否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讲,参考书是没必要一字一句去认真读的,大方面读目录,小方面读结构,相同的有笔记和教科书就够了,不同的结构想想为什么不同,择其善者而从之。
除了上面说到的直观办法以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自己的笔记,从相互关联这个角度来解读笔记的结构完整。从结构的意义上来讲,每一个学到的分项内容都应与其它分项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如果没有,要么这项内容无关紧要,要么就是结构上有了问题。关联有三种情况:与之前或之后的讲课内容有关联;与可能的实际应用有关联;与本次讲课的其它部分有关联。
如果做成了导图笔记,检查这种关联就很直观了,首先看第一层分枝,在同级之中这种关联是什么样的,这种关联大多为线性的,但有时也可能是跳跃的,如果没有关联,这部分就值得怀疑了,老师讲这部分是什么意思呢?没有弄清楚之前,最好给它一个标记。
从树形分枝的每一个层级传递下去,我们对每一个子分枝进行一次关联性检查判断,一般来说,每一个子分枝都有三种之中至少一种的关联,一是和同一母分枝下的同级分枝有关联,这是一种递进式结构;二是只和母分枝有关联,这是明显的并列式结构,一般只出现在最末级分枝中,还有一种是与母分枝范围之外的分枝有关联,这种子分枝多半是基础、过程或结论,也有可能兼而有之。
这种关联检查很显然有一种规律,一是重点对同一母分枝下的同级子分枝进行,自上向下;二是相互关联不明显时看它们是否是并列关系;三是不用对各自的下级分枝进行关联检查;四是通常最后一个子分枝检查有无到母分枝之外其它关联现象。凡是找不到这种关联的分枝,问一个为什么是肯定有好处的。
用Mindmapper在分枝中找关联,可以利用它的关联线命令,但我并不喜欢把一个导图上弄得关联线到处是,好在这种检查是一种几乎线性式的逐层逐分枝进行的,你不用关联线也行,真正要用到的是不在一个母分枝下的不同分枝的关联。如果你试着用关联线来检查,最后的结果是很壮观的。当然也有办法,先存盘,再随便加关联线,反正最后的结果不去保存,或者存一个别名。这个我就不用举例说明了。
到了2009版本,在insert(插入)菜单下有一个Jump to Topic(在分枝上跳转)命令,用法是先选中一个分枝,再选用这个命令,然后再选择一个相关的分枝,后选的这个分枝上会出现一个链接图标,点击这个图标,就会跳转到先前选中的分枝上,这种分枝间的跳转链接可以是相互的,也可以是多重的。这种关联使我们做标注又多了一种更有效的手段。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同时做三件工作,一是逻辑上的完整,也就是说有的分枝出现后必然会出现另一个分枝,有的分枝出现前必需有其它的分枝。注意这个“必然”和“必需”,必然没有下文的不是多余就是有误,必需缺少上文或者缺项的肯定会有问题。有了这个认识,那就是第二件工作,结构上调整,来路不明的搞清楚来由,多余的或者不重要的剔除、挪开或者标出,不足的部分补齐。
第三件事是分类上的完整,这个比较适合并列式的关联,首先考虑这种分类是否合适,还有没有更好的其它的分类,其次是这种分类是否完整,不一定要全部罗列,但罗列出的一定是最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就如同体育比赛一样,金银铜获得者列出也是一种办法,但最好加一个“其它”并列项,以示与全列表的区别。
分枝中有一种关联度不高的,那就是用来辅助理解的说法和举例,这一类的分枝,做老师的很喜欢使用,特别是课讲得好的老师,保留在结构中应该是可以的,有时候我们还会为了加深印象专门做几个加进去。只是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我们能理解分辨得出就行。
问题找出以后,要解决是不难的,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同学之间讨论,可以从书本上找答案,也可以在网上丰富的资源里去搜索。结构完整是导图笔记和首要要求,在导图笔记上也比文字笔记上更容易发现和解决。
说句题外话,学生时代我就对那些爱提问、善于提问的同学充满敬意,虽然我曾经是一个几乎不提问的学生。现在认识到,爱提问题的人,不仅有更高的学习追求,更有发现问题的办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完善笔记导图的第二个阶段是精简与简洁。在保证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精简就是把那些枝节的内容从导图的分枝中挪到导图的背后去。笔记导图到了这个阶段,多余的分枝不用说了,可以直接删除。更多可能值得处理的是大量的末级分枝,这些分枝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不难理解,二是可查找而不用专门记忆,也就是说并不重要,三是它们往往是类似的内容并列排在某一个分枝下。这些分枝是可以放到它们上级分枝的注释中去的。
把这些分枝去掉,笔记导图会少很多的枝节,精简效果最大化往往是从这些分枝着手,这些内容在听课之初,在我们理解所学脉落时是有用的,但是是一种辅助性的有用,到这时候,可以隐去了,如果说要保持笔记的完整,放在注释栏里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另外,我常用到的一种技巧就是在隐去几个末级分枝后,不管这母分枝上是否还有子分枝,我会在母分枝的后而加上一个数字,以表示这里隐去过几个分枝。
比如说,在Mindmapper 2009版的Map Direction(图形方向)命令下,会有以下20种选择:
Radial(Round)
Radial(Straight)
Radial(Hand drawn)
To Right
Rightward Tree
Rightward Hierarchy
Rightward Process Tree Type A
Rightward Process Tree Type B
Rightward Process Tree Type C
Rightward Process Tree Type D
Rightward Fishbone
To Left
Leftward Tree
Leftward Hierarchy
Leftward Process Tree
Leftward Fishbone
Upward Tree
Bi-directional Hierarchy
Downward Tree(Org Chart)
Inherited
有的在以前的版本中我就用过,有的我根本就用不着,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中的两种:
Radial(Hand drawn)
Leftward Process Tree
那么,在我的笔记导图中这个分枝是这么处理的。
图形分枝的精简也就这么一点小技巧,那个数字18实际还是很管用的。接下来要说一下分枝文字的简洁,虽然并不比精简来得重要,但它情形比较复杂,解释起来也更费事一些,总体要求上说,全体分枝都应该准确、严谨、尽量用专业术语,然后才是尽可能简短,通俗地说就是尽量不用句子,用短语。能够少用几个字就尽量少用,中文这一点可以说得很明确,就是字数尽量不要用多。
但这个在不同的分枝上还是有些不同,首先,在中心主题上就未必要精简到只有两三个字,中心主题是导图的核心,而且是自己或别人读导图时的第一眼所在,过于简单是可能产生岐义的,该描述清楚的一定要描述清楚,不要有多余的字,有这种要求就够了。在这方面,学习一下书名、电影名的起名,文章名不太好说,有的文章起名时名不负实不说,还冗长无比,毕竟是推敲不够。
中心主题太短的问题在于,它可能包容不了整个导图的内容或者是包容了但又太含混,另一方面就是有很多导图时你很难把你要用的那个立即找出来。太长的名称作为中心主题出现的问题则是有点破坏导图的整体美感。解决之道有两种:一是导图的存档名称尽量准确全面,而在中心主题上用简捷的表达;另一种办法是在导图的第一个分枝上专门留一个“关于”的专门分枝,用为表达中心主题的全面意思,甚至副标题之类的。不提倡用注释栏来作附加解释,中心主题的注释栏,特别是笔记导图的中心主题的注释栏,主要是用来写下心得的,在手写笔记中等同于下留三行的作用。
导图的中间分枝一般说来是应该尽量字少,可以是会意而不是完整表达。这是因为在中间分枝的下面还有很多子分枝,这些子分枝的存在本身就给中间分枝以某种意义的解释说明。这种分枝不应该用句子,用词就已经足够。虽然没有什么规定,我理想中的中间分枝一般不超过七个字,最好是两三个字就能把它概括出来。如果实在是难以用几个字来表达,不妨在注释栏的第一段来用全称。笔记导图的中间分枝,它的注释栏应该用来写些体会和评价,用第一段来解释准确描述应该还是容易与其它注释分开的。
早已不做学生的我现在极少有上课的机会,听领导作冗长报告的时候倒是不少。最烦有的领导一路讲下去,不知道他要讲的分类,也不知道他要讲多长,这是结构问题。另一个烦人是那些官样报告中,那些一级标题,就是要讲的几个大的方面,老是用三四句话几十个字来表达,轮到自己写文章或者报告的时候,每每总是提醒自己,中标题、小标题一概要简短,大不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补充一句,这部分的含义有这么几层,或者说,这么来理解刚才的说法,一二三...说话作文是这样,导图更应该是这样。
末级分枝有两种,一种是有注释的,这种分枝,要求上还是简短,尽量用术语,有点不准确不是大问题,可以在注释中作详细解释。这里特别注意一个细节,上级分枝中已出现过的字词是可以而且应该忽略掉的。比如母分枝是“导图”,子分枝上再用“导图的优势”、“导图的应用”等等,就不能算是简洁了,虽然道理很简单,确实有很多人思维惯性绕不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书上也这么写来着。书本上可能写得更多,比如“最先进的思维导图方法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各种应用”。
名称或者表达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名称或者表达所引出的内容可以很丰富,很具体。举例说,“哈姆雷特”和“王子复仇记”,哪种表达更好?虽然“王子复仇记”里已经有了几个很具体的表述,但这种表述是不足以表述原著的内含和深刻的,“哈姆雷特”字面上什么都没有,但它特殊到一种专指,我们肯定不是要它字面上的东西。笔记导图中的表达特别是简洁表达给出的是线索,是线索引向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另一种末级分枝当然就是没有注释的,为什么没有注释,可能是特指的,可能是我们概念中早已熟悉的,也有可能是简单就可以表达清楚不产生岐义的,三者之间至少必居其一,这种末级分枝,要的是一个准确具体,否则就需要完善补充。字数可以适当多一点,但太多的话还是用注释来处理它吧,末级分枝的注释就是用来补充说明分枝内容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