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期有关段位制的趣闻轶事
1,“棋圣”道策何以“十三段”?
“棋圣”道策被誉为日本围棋史上“古今无双”的大棋士。很久以来(笔者猜测可能始於江户中期),日本就流传着道策棋力“十三段”的说法。此说究竟从何而出,一般都语焉不详。
段位制在制订时以“名人”(九段)为最高,初段为最低,每段差半子。如果以某一棋手的段位为基准,也可以根据“交手棋份”直接推算出其他与之交手的棋手的段位来,但这样推算出来的结果可能会有误差。
延宝五年(1677)三世本因坊道悦(1636-1727)上书隐退,让位与道策,同时推荐道策为名人棋所。根据推荐书中的记录,道策从受先开始与三世安井知哲(1644-1700)对局,以净胜六局的升降制,多胜三十局,连续五次把知哲降级(降至先二)。二子番下了二十六局,道策多负一局。知哲是上手(七段),二子是四段之差,以此为基准,道策就是“十一段”。当时,“棋院四家”除本因坊家外的其他三家只有四名上手(七段),他们是安井家的知哲、二世安井算哲(涉川春海,1639-1715)和安井春知(1653-1689),及二世井上因硕(山崎道砂,道策之弟,1649-1697)(注 1)。道策对春知授先二,一度打到二子;对道砂授先二;对算哲从受先开始,多胜二十四局,反过来把算哲降到定先。若以这三名上手与道策的“交手棋份”来推算,道策最多也只有“十一段”。
天和二年(1682)琉球棋士亲云上滨比嘉来朝,道策授滨比嘉四子一胜一负。四子为八段之差,若以道策的九段为基准,可知滨比嘉为初段。然而免状上写的是“敌上於上手之位者不可过二棋子”,意即三段。若以此为基准,可以推出道策是“十一段”。从授予滨比嘉的免状来看,似乎道策本人亦认同于“十一段”。
道策的遗谱中有一局棋授五子,道策中盘胜。这局棋最早出现在天明六年(1786)玄玄斋主人编撰的《古今碁经拔萃》,之后又出现在十一世林元美(1778-1861)的《烂柯堂棋话》(1849)。但两局棋谱上记录的对局者姓名不同,前者为常陆的“明见院”,后者为“雏屋立甫”(甫又作“圃”),对局日期均不详,而且棋谱本身也有一、二处出入。
在《烂柯堂棋话》的棋谱上有林元美的一段注释,其中有一句:“名人察元评此局云:‘约有三段之力量,未学,棋故如是。’”察元(1733-1788)是九世本因坊、名人棋所。若以雏屋立甫的三段为基准,五子为十段之差,就可以推出道策“十三段”了。在迄今为止发现的153局道策遗谱中(平成版《道策全集》,1991),只有这一局棋能直接推出这一结果,乃一“孤证”。
雏屋立甫(1599-1669)是当时著名的俳句诗人,《坐隐谈丛》在第一篇《史传》第二章的《元禄盛况》一节中称之为道策门下的“五名士”之一(其余四人为牧野成贞、中江藤树、祇园南海、北岛雪山),这局棋弈於元禄年间(1688-1703)。但这显然有错,元禄年间雏屋立甫早已不在人世。如果此局确为雏屋立甫在世时与道策所弈,多半在宽文年间(1661-1672),不过当时道策的棋力还没超过安井知哲,最多与知哲分先。
由此可见,《烂柯堂棋话》上的记录可能有些问题。当然,古谱经辗转传抄产生张冠李戴的情况并不少见,未必就是林元美之错。
关于道策的“十三段”之说,高部道平(1882-1951)在《碁道史谈丛》(创艺社,1944)中的《从本因坊算悦到道策》一文有另一解释:
“假定某七段执先败於另一七段,由于‘先之段差为二段’,故可知胜棋之七段有名人(九段)实力。所谓道策‘十三段’之传说乃由此而生。上述胜棋之七段(‘九段实力’)又被道策降到先二,二子番道策也赢了。二子之段差为四段,九段再加四段,这便是道策‘十三段’的由来。”
高部道平提出的推算方法,姑且称之为“传递推算法”,是引用前人论述还是其本人的诠释,不得而知。但此法仅依据一局之胜就将七段“提升”到九段,其可靠性显然大成问题。
道策是日本围棋史上不世出的超级棋士,单用“名人”(九段)确实不足以形容其棋力之强,这大概是“十三段”传说产生的主要原因。无论用“传递推算法”或前面谈到的直接推算法,都可以“推出”道策“十三段”,也许是巧合。依笔者个人之见,较为可信的应该是道策“十一段”。
注1,道策晋升名人前对算哲、道砂授先,对知哲、春知授先二,对林门入授二子。宝五年(1677)道策升任名人棋所时,上述五人的“手合组”定为,算哲、知哲为上手,春知、道砂为六段(对上手先先先),林门入为五段(对上手二子)。前名人棋所、二世安井算知(1617-1703)的意见为,算哲、知哲、春知、道砂四人为上手,林门入为六段(对上手先先先)。
----------------
2,九世安井算知“十三段”的笑谈
用上一节提到的“辗转传递法”来推算棋力很不可靠,如果只依据一、二局棋的偶然结果来推算棋手的实力,就更容易闹出笑话来。九世安井算知棋力“十三段”即为一例。
伊藤松和(1801-1878)、阪口仙得(1801-1867?)、太田雄藏(1807-1856)、安井算知(俊哲,九世安井,1810-1858)是江户后期的四位著名七段(上手),后人称为“天保四杰”。
天保十二年(1841)三月伊藤松和执白与本因坊秀和(迹目)下和的一局棋,被后人誉为松和之“毕生杰作”。当时松和仍名松次郎,六段,秀和七段;两人的交手棋份是松和先互先,是局轮他执白。这局棋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幻庵因硕与本因坊丈和的评语:“此局秀和之布局、行棋次序、收官,无可非难之处,而松次郎执白能下和,实乃名人之作。”这段评语最早见於本因坊丈和门人川村知足所撰之《围棋见闻誌》(开文舍,1884)。为了当上名人棋所,幻庵在前一年冬天与秀和下了四番争棋的第一局。那局棋幻庵也执白,先后打挂九次,下得吐血,两度因病暂停,但丝毫未能撼动秀和的黑棋。有此亲身经历,难怪幻庵对松和的杰出表现发出由衷的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