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国美之父“苦肉计”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9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6-3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财经时报 丁汀




  内部人士透露说,这家刚刚“戴帽”的上市公司年报巨亏的背后,是一场上市公司与二级市场“庄家”之间的肉搏战

  提要:地产大佬黄俊钦当然不甘心在二级市场上让那些“庄家”玩来玩去,他选中山东金泰的目的原本再明显不过:要在资本市场上有所作为;

  但毫无疑问,在黄的新恒基入主的一年多来,山东金泰一直是“庄家”们的摇钱树,而黄却是受害者;

  现在是反击的第一步,山东金泰自暴问题,目的是甩开包袱,打压股价,迫使“庄家”现形,当然其代价是山东金泰变成了“ST金泰”;

  作为新恒基舰队漂浮在海面上的惟一一家上市公司,ST金泰背后有上百亿元的新恒基,所以分析师们依然看好这只一跌再跌的“庄家”股——虽然在今后一段时间,ST金泰股价还会继续跌下去。  

  “国美之父”是兄弟两人,其弟黄光裕家喻户晓,而兄长黄俊钦、新恒基集团的董事长,则长期相当低调。

  4月8日,深圳《新财富》杂志推出“中国400富人榜”,36岁的黄俊钦以总资产24亿元位列第18;同一天,以黄俊钦为董事长的上市公司山东金泰(山东金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385)抖出巨亏年报,并公告称:“……股票交易停牌一天,自2003年4月9日起对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

  市场顿时哗然。原本,以新恒基集团超过百亿的实力,给ST金泰一个漂亮面孔,并逐步消化“历史遗留”易如反掌,但他选择了“快刀”。

  质疑声四起,甚至有媒体公开报道ST金泰2001年年报有“造假嫌疑”。“造假”于之上市公司原本极度敏感,但这一次的ST金泰则一直保持沉默。

  自4月9日恢复交易起,ST金泰连续三天跌停。至4月16日,ST金泰以7.15元收盘,较7日收盘价(8.20元)下泄14%。  

  中报与年报的反差

  山东金泰被迫“ST”的原因是——8日该公司公布的年报称,公司2002年度实现净利润-1.357亿元,每股收益为-0.99元,每股净资产为0.32元(调整后的为0.30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01.98%。

  反差鲜明:2002年8月山东金泰中报称,该公司2002年中期实现净利润364.7万元,每股收益0.026元,每股净资产1.41元(调整后1.35元),净资产收益率1.83%。

  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即使在3个月前,这只至今狂泄不止的股票还被大多数的分析师看作是一只极具想象空间的“潜力股”,且大多数的分析都把黄氏新恒基的介入,看作这种潜力的主要依据。

  它身兼“低流通市值、生物制药、资产重组、房地产四大概念”。

  ST金泰把出现巨额亏损的原因解释为:公司在2002年分别对应收账款、在建工程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了大幅计提,三项合计1.05亿元;主营业务的大幅萎缩造成了药品销售收入的大幅减少。2002年度,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只有区区2759万元。  

  3000万买壳

  山东金泰的“戴帽”创造了中国股市的一项纪录:它在上市仅一年半之后即被宣告“特别交易”。这仅是它创造的三项“纪录”之一,另两项是:它上市后仅半年就被“重组”,是大股东“易帜”用时最短的公司;它还是以“股权质押”为形式实现重组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山东金泰2001年7月上市成功,但是上市流通的股票为“历史遗留问题”的3391.75万股社会个人股,亦即说,金泰的上市没有为企业融得一分钱。

  但是历时8年的上市历程却耗费了企业巨额人力、物力、财力,导致主业荒废。有分析说,上市时该公司的医药主业仅处于勉强维持阶段,“希望在企业价值最高的时候变现”,成为原大股东上市后迅速“抽身”的主要原因。

  2001年12月24日,上市仅5个月后,山东金泰第一大股东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实验厂青年化工厂,将其持有的“全部股份”(3813.8982万股,占总股比26.99%)质押给北京新恒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用于双方签订的出售资产协议在资产过户前的担保”。

  2002年1月4日,山东金泰召开董事会,同意三位代表原大股东的原董事辞去职务,推举黄俊钦、张爱萍(代表新恒基)等为新董事候选人。新恒基“接管”山东金泰。

  1月7日,“经济南市政府相关部门批准”,青年化工厂整体改制为济南金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金泰投资)。7月23日,前述质押解除,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名称也由原来的青年化工厂变更为金泰投资。

  2003年1月7日,由于金泰投资“无实际经营项目”,经其股东会决议解散。它所持有的山东金泰3813.8982万股的法人股股份,由其股东北京新恒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新恒基投资,占出资额75%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新恒基,占出资额25%“按出资比例承受”。

  至此,山东金泰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为新恒基投资(2860.4237万股,占总股本的20.24%);第三大股东变更为北京新恒基集团(953.4745万股,占总股本的6.75%)。新恒基从幕后走向前台。

  新恒基入主山东金泰的过程(股权质押-对原大股东改制-解散原大股东-承受原大股东股权)一直被认为是蹊跷多多,此间有报道惊叹说,山东金泰的原第一大股东青年化工厂改制为金泰投资后,青年化工厂原股东在济南金泰投资中不再持有股权,“改制把原股东资产全改没了”。

  新恒基和原大股东之间如何协议规定了股权转让事宜,现在还不得知,但据近日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根据当时签订的协议,北京新恒基方面先付3000万元”,余款2200万元则因为双方对金泰资产状况的认识分歧而没有交付。

  一位已经离开新恒基的原新恒基人士表示,新恒基是以3000万元为代价买了一个“壳”,而这个“壳”本身却问题多多。  

  新老大股东的矛盾

  2003年1月7日,公司发布的“关联交易补充公告”称,2002年11月,(公司)发现原大股东青年化工厂于1997年9月18日发起设立了山东兴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兴泰),而该公司股权并未纳入改制范围。济南金泰拥有山东兴泰35%的股份,是其第一大股东,故在2002年1月30日前,公司与山东兴泰存在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

  兴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9月18日,注册资本3560万元,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青年化工厂拥有其35%的股份,是其第一大股东。整改报告称,相关关联交易发生在2002年1月30日前,此事与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无关。

  公告披露的关联交易有4项,所涉金额2730万元,而其中更有两项与房地产有关。由于关联交易发生都在2002年1月30日前,所以公告所言“与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无关”不假,但是作为股权转让中的受让方,新恒基却绝不可能不知情。

  “青年化工厂被整体改制了,它在山东兴泰的股权给了谁?总不会没人接手吧?股权转手这么大的事,金泰会不知情?”北京的证券分析师牛锋如此质疑。

  股权变更前,山东金泰虽然以医药业为其主营业务,但是房地产在其业绩中的贡献也不容小视,2001年年报显示房地产开发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占其总利润收入25%以上,“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山东兴泰,却最终从“整体改制”中漏网,实在匪夷所思。

  2001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总收入4884.3万元,其中房地产开发为720万元(14.7%),主营业务收入2800万元,其中房地产720万元(25.7%)。到了2002年,“房地产”收入却均已不在其主营业务收入之列。

  这让原大股东“变现抽身”的分析得到了验证,这种分析说,金泰原大股东高层“希望在企业价值最高的时候卖出去变现抽身”,而“期间若能再拿走相对赚钱的房地产和生物制药业务独立发展就更好不过”。

  “发生在新恒基与青年化工厂之间的股权转变可能十分复杂,”西南证券的一位分析师说,“但是新恒基可能只拿到了它想要的其中一个部分。”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ST金泰新老大股东之间的矛盾,甚至有媒体根据金泰2001年报,在推算山东金泰过去“业绩造假”的可能了。

  前面提到的那位人士说,新恒基买来的“壳”显然不如所愿,“无论金泰有没有造假,它的资产情况一定是大出新恒基所料的,”他说,“看看ST金泰的资产负债率就知道了。”

  ST金泰年报披露,公司2002年末期资产负债率为81.1%,而在中期这个数字仅为47.9%。  

  “庄股”

  “ST金泰(原山东金泰)总资产不过4亿多元,净资产不过2亿多元,是典型的‘袖珍型’,流通股占总股比的48%(6783.50万/14132.36万)。”上述分析师说,“从它过去一年的表现看,是一支典型的‘庄家股’。”

  翻看山东金泰自上市以来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它的确表现出了“庄股”所具备的特征,股价大幅波动,交易相对集中,在2002年中,多次被诸多“看家”列入“庄股”序列。

  以2002年1月4日(即新恒基正式入主山东金泰董事会及高管当日)为例,这天山东金泰股价巨跌9.40%,成交量1590871手,成交金额1978万元。而其中成交量前5位的证券营业部即成交335万元,其中有3家营业部出自山东境内,更有两家即来自济南(10月28日跌幅达9.86%,总成交额1573万元,成交量最大的2家营业部成交额即达到627万元;11月5日涨幅达10.06%,成交额2663万元,而成交量最大的前5家营业部成交额达到517万元)。

  那位新恒基人士说,新恒基在入主山东金泰以后,由于“缺乏二级市场经验”,所以“被庄家玩了”,所以他分析说,这次ST金泰自暴家丑,一次性处理其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是新老大股东矛盾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上市公司与二级市场“庄家”之间的一场肉搏。

  “弄一个其丑无比的年报,再戴上一顶ST的帽子,这是新恒基的苦肉计,”他说,“以此打压二级市场的主力,让庄家现形或者妥协。”

  牛锋则把此举比喻作“割肉打狼”,但他同时承认,虽然以ST金泰目前的股价“还要继续砸”,但是从长远看,他依然认为ST金泰“问题不大”。因为以新恒基的实力,重组ST金泰这样一个“袖珍型”公司应不在话下。他同时否认了新恒基可能“坐视不管”甚至“挥泪甩卖”的猜测。

  “新恒基有意为之,出这样的‘狠招’,以它的实力,应该是比较有把握的。黄俊钦的目的就是要注入他的资产,现在只是为这个可能不那么干净的壳‘清清泥’。”他说。  

  黄俊钦的意图

  新恒基集团在它的网页上如此自我介绍:集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稳健发展成为拥有员工近千名,资产近百亿元人民币,以房地产开发、网络通信、高新技术、生物制药、金融投资、物业管理等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其中更说明,自1997年开始,集团进入金融市场,“直接和间接控股了海内外数家上市公司”。

  ST金泰则是新恒基舰队漂浮在海面上惟一一间上市公司。2002年7月,新恒基的兄弟企业鹏润集团,借原京华自动化(00493,HK)在香港上市。而新恒基,则对山东金泰寄予厚望。

  山东金泰2002年中报首次提到,“在条件成熟时,将拓展新的领域如房地产开发等”,显示了金泰在新恒基中的位置,也让投资者在山东金泰背后看见了“房地产”概念的诱惑——尤其是,作为山东金泰的主体济南金泰医药经营有限公司,在2002年9月停止药品批发和零售业务之后。

  ST金泰面目可憎的年报已经为它短期内再融资断绝了可能,但那位前新恒基人士说,长痛不如短痛,对先天不足(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的金泰来讲,“这斩草除根的一刀未必是坏事情”。

  在其网页上,新恒基把它的投资策略概括为“准、快、狠、稳”,在ST金泰上,这一点体现无疑,这也符合大佬黄俊钦的风格。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