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电子书籍] 《自卑与超越》

[复制链接] 10
回复
23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6-12 22:2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卑与超越.part1.rar :[upload=rar]down10_0430.asp?ID=130513[/upload]
自卑与超越.part2.rar :[upload=rar]down10_0430.asp?ID=130514[/uploa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2:27:22 | 只看该作者
内容简介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以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出其蛛丝马迹。
  后来,A·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A·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A·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A·阿德勒在维也纳居住期间,也象维也纳人一样,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及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笑。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交上朋友。
  A·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A·阿德勒是弗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A·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Demosthenes)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哈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早先,弗洛伊德已经主张:补偿作用是由于要弥补性的发展失调所引起的的缺憾。受了弗氏的影响,A·阿德勒遂提出男性钦羡(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认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一种要求强壮有力的愿望,以补补偿自己不够男性化之感。
  以后,A·阿德勒更体会到: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信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受成人的控制之故。当儿童们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的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此时,弗洛伊德将A·阿德勒的观点认为是对自我心理学的一大贡献,可是却觉得它未谈及本我和超我等部分,而且所谓的补偿作用也只是自我一种功能而已。这时候,A·阿德勒的观点尚未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然而,当A·阿德勒主张补偿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时,两人便势同水火了。
  起初,两人还彼此容忍对方,可是当弗氏要求A·阿德勒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要先受杨格(Jung)的检查时,他们便正式闹翻了。弗氏致书给心理分析学刊发行人:要把他学刊封底里的A·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则就把自己的名字去掉!维也纳心理学会为了A·阿德勒的观点曾经开了许多次会,由于弗洛伊德和其它许多人都坚持A·阿德勒的观点无法见容于心理分析学派,A·阿德勒便率领他的一群跟随者退出心理分析学会,而另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称其为“个体心理学”。
  在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A·阿德勒便摒弃了弗氏泛性论的心理观点,他讥之为对性的迷信,并以社会的概念来解释男性钦羡。他并不否认潜意识动机的实在性,但是他比弗氏更重视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认梦的解释有其重要性,不过他却认为梦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象弗氏那样,事事都以性来解释。例如奥迪帕斯情结的发生,他也认为史是被宠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而已。当然,性欲是存在的,不过它和饥饿或口渴样,这种生物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优越地位时,才能进入心理学的领域。
  1911年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怀亨格(Hans Vaihinger)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虚假’的心理学》(The Psych ology of‘As If’),它对A·阿德勒的思想立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怀亨特主张:人类都是凭借一些在一些现实上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而生活着的。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实体,并以此种虚假的观念为基础,作出种种行为,其实宇宙是紊乱不堪的。我们造出了虚假的上帝,并且装模作样,仿佛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实哪里有什么客观存在的神?尽管这些东西在经验上都是虚假的,我们却不怀疑其真实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其影响。A·阿德勒把这种概念引用到心理学上,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弗氏把因果关系当做是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定律,但是A·阿德勒却在怀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氏观点之物。他认为:促使人类作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是其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它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为何,有时他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A·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尊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A·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服役,充当医生。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从事儿童的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合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可涵概师生关系。他对教师们的影响既深且远,有许多个体心理学家都是出身自将其观点用于教育上的教师。
  在1920年左右,A·阿德勒便已经声名远播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他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与超越》,全书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4年,A·阿德勒决定在美国定居。次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刊。1937年,A·阿德勒受聘赴两个城市演讲。过分劳累的结果,他终于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于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
  A·阿德勒一著作丰富。《自卑与超越》一书,成书于A·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自从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以泛性论为基础,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均可溯源于“性”以来,便有许多继起的精神分析家纷纷提出不同的意见,对弗氏的泛性论作种种修正。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 A·阿德勒却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这就是《自卑与超越》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因之,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在生活和事业上获取成就的人,《自卑与超越》无疑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我想,于此介绍该人该书,应当对于活跃于这个网页的人们无疑也有着重大现实的意义吧。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2:28:4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开始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创立一个新的心理分析学派,即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其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自卑与超越》目录

译序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生命不外乎三种使命
 社会感与爱心
 成长期儿童谁知世界的方式
 独立性与合作性的磨砺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情结的格调
 身心类型及处理方式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绪的生成
 自卑感与人类文化的生成
 个体优越感的目标
 “奇异”的优越感
第四章 记忆力
 敌意的记忆限制身心发展
 死亡信息的恐惧
 亲系与竞争的记忆
 根深蒂固的困惑
 受歧视者的反抗欲
 意外事故,终身难忘
第五章 梦与预见的无稽之谈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力
第七章 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八章 青春斯的引导
第九章 犯罪与预防
第十章 职业与工作
第十一章 同伴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2:30:27 | 只看该作者

序言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粮食商家庭,家境相当富裕,但由于先天性身体的原因,他却度过了一个很不快乐的童年。他自小患驼背,行动不灵活。在蹦跳活跃的哥哥面前,常常感到不如意。5岁的时候,阿德勒又患上一场几乎致命的病,等到上学后,又因数学差受到老师的歧视。被当作差等生看待。所有这些,足够使阿德勒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自卑。
尽管有这么多的苦难紧随着阿德勒,但他却以超人的毅力,成了生活中的强者。童年的生活不仅没有使他消沉,反而赋予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改变了别人对他的看法。并且成了优等生。他后来说过,他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后来,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并于1895年获博士学位。两年后,结了婚,并定居维也纳。在那里,他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聚会,友善谦和,不拘小节。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年时期的阿德勒曾熟读弗洛伊德的作品《梦的解析》,并在维也纳一著名刊物上撰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辩护。不久,受弗洛伊德之邀,于1902年加入弗洛伊德智囊团,旋即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家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重要论文,使他享有盛誉。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患上精神病;同时,也能促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从而超越自卑,补偿弱点。如著名哲学家尼采,身体赢弱,却“弃剑从笔”,写下了不朽的哲学论著。
随着研究的深入,阿德勒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不是变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发展过程。
渐渐地,阿德勒的观点无法见容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就在他的心理学研究崭露头角的时候,他遭到弗洛伊德的压制和排斥,但他不惧权威,勇敢地走自己渴望的道路,并于1918年著述出版了《理解人类本性》。
1920年,阿德勒终于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另率领他的一群追随者组成 “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从此,阿德勒摒弃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心理分析观点,并以社会的概述来解释男性钦羡,强化了自我功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以后又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中从事儿童辅导工作,从而扩大了个体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之后,阿德勒就声名远播了。然后,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 年初抵美国;1927年受聘哥伦比亚大学讲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what Lifeshould Mean to You》(《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世界上已经有无数读者从阿德勒的这部作品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成功地跨越了自卑感的局限。1935年,阿德勒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Intemadonal Joumalof Individual Psychology);1937年又受聘到欧洲讲学,由于过度劳累,终因心脏病突发,死于苏格兰Aberdeen的街道上。
由于阿德勒对人类个体心理的出色研究和取得的卓著成就,使个体心理学在他身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它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它通过提高人的社会兴趣,改变了人在生活中的价值观念,从而重新树立了生活目标,填补了人类信仰的此项空白。
今天,仍然会有更多的人从阿德勒的思想体系中体味个体心理学特有的魅力,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我的超越之道。基于这种考虑,故选译阿德勒的代表作——《What Lo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译本《自卑与超越》),相信会有很多处于矛盾期中的读者将会从中寻找到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由于翻译水平有限,译作中难免会有暇疵之处,还望读者见谅。
译者 2005年3月17日

 

 

书摘
  生命不外乎三种使命
  每个人的生命线都有三个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每个人必须铭记于心的。他们的现实由这些联系构成,他们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造成的。由于这些问题总是不停地缠绕着人类,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回答这些问题,并表现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概念。
  首先我们居住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资源而得以成长。因此,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向每个人索取答案的问题。没有人能逃避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它们显现出我们心目中认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而所有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于地球”等事实限制。
  当我们虑及人类肉体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安全性时,为了我们身心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拿出毅力来确定答案,这就像面对一个数学问题而必须努力解答一样。我们不能单凭猜测。也不能希图侥幸,而必须用尽各种方法,坚定地从事此事。我们虽然不能发现绝对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却能竭尽所能来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过不停的奋斗,以求更为完善的解答。这个解答能针对“我们被束缚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这个事实,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利害关系。
  其次,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关系。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他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因此,对生活问题的每一种答案都必须把这种联系考虑在内,即必须顾及“我们生活于和他人的联系之中,假使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这个事实。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
  再次,我们还被另一种联系所束缚。人类有两种性别,爱情和婚姻即属于这种关系。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这个事实,每一个男人或女人都不能对此问题避而不答。人类面临这问题的所作所为,就是答案。
  前面阐述的三种联系,构成了三个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取地位,以便我们能互相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卑,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
  个体心理学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白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举个例来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尽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发现和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凭他的生活中的这些拘束和限制,我们可以断定: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他拥有的机会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动范围狭窄,可以用他的判断来加以解释,即“生活的意义是保护我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把自己圈围起来,避免别人接触”。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获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的交游广阔而且成果丰硕,那么我们能断定:这个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属于创造性的历程,它提供了许多机会,并克服各种困难。凭他应付生活的多种问题的勇气,即可作出如下断言: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分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P5-7

5
发表于 2009-8-9 23:46: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6
发表于 2009-8-12 13:37: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7
发表于 2009-8-12 14:11: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8
发表于 2009-8-12 16:44: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9
发表于 2009-12-1 16:55:32 | 只看该作者
 好书,不知道有多少人下载了,读了。我是买书读的。
10
发表于 2009-12-4 14:18:0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很优秀的书签,怎么这么冷淡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