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骨子里是农民吗,怎么会想到这个题目呢?
缘起是因为姜汝祥的一本书,一剑洞穿执行力,里面讲到中国的所谓企业家文化实际上就是农民文化,中国是农业大国,从古到今大多是靠天吃饭,所以形成了一种管用就好的农民文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做不大、做不强的原因。
<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泥腿子出身,却屡打胜仗,作战不讲规矩,只讲效果。往往出人意表,取得胜利。但也因此屡受批评甚至处分。为什么?如果单以精神来讲,亮剑精神是可取的;就战术而言,李云龙的随心所欲往往也能出奇制胜,获得胜利。但是就大局来看,李云龙这种随心所欲会对全局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消灭日军观摩团一战,如果不是赵刚顶住敌人的进攻,很可能总部首长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假如因此而导致华北的指挥间断,李云龙罪莫大焉。总想着占小便宜,能做大吗?如果说抢夺敌人的物资称得上抢占资源,可在内部呢?在被服厂当厂长,带走几百套军装;利用关系多要手榴弹,淮海战役通过赵刚要俘虏……你多穿了,就有人少穿,你多用了,就有人不够。还好别人顾全大局,不怎么计较,否则的话谈什么全国一盘棋。
而中国的商业也是如此,很多老板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只要结果”。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给我一个好结果就是好员工。于是在早期的商业活动当中,出现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东西。比如偷税漏税,比如克扣员工,比如虚假宣传,甚至出卖信用。往往是这些人取得了成功,那些一门心思走正道的人,却很难成功。
从某个角度来看,创业的初期是最困难的,为了生存做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原谅的。好比在饥荒年代的时候,一个馒头可以换一个黄花闺女的贞操。中国的中小企业就是如此,当时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讲规则就很难活下去。
后来为什么很多企业做大之后,甚至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纷纷地翻船,起来的快,倒下去的也快。究其原因,我认为就是农民意识在作祟,靠着以前的很实用的方法,取得了成功。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企业做大之后,业绩的高歌猛进,媒体的推波助澜,成功被放大了,缺点也被放大了。就像无间道里的台词,“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偷税漏税成了习惯,一旦做大很容易被发现,某著名影星就因此锒铛入狱。
克扣员工成了习惯,人心思变,一旦竞争加剧,时机成熟,有的人才被高薪挖角,有的出去自立门户,某公司就因此成为业内的黄埔军校。
虚假宣传的例子就更多了,央视一排排倒下去的标王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
在中国发财很容易,市场太大,人太多,但是想要成为企业家,想要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就不容易了。思路决定出路,如果一个企业从游击队成了集团军,由小蜥蜴长成了大恐龙,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如果不能让自己与时俱进,坚持诚信,遵守商业规则,系统化运作,打造核心竞争力,那么不管企业有多大,都会轰然倒下。
我的骨子里是农民吗?公物私用、公话私打、公款请客,利用职务之便多报销一些费用……其实算下来,能省多少钱呢。多打二百块的话费,多报两三百的饭费,多用一些办公用品,加起来每个月也不会超过五百块钱。
后果呢?行动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让自己困于小利之中,更加小家子气,给下面的员工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如果把这些精力用在多和员工、经理的沟通上,用在怎么把业绩做的更好上,可能公司的业绩就不只这些了。即使离开公司也可以维系下一批人。就像牛根生所说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在上一家公司的日子,其实我也可以反省很多,比如我的专注力不够,经常做很多事情;比如看小说当进修,闲聊当沟通;比如我的农民意识,从来不自己出钱请员工吃饭,总是找机会成为公司行为……
要想成大事,必有大格局。
要想有所进步,就要让自己学会站在战略的高度看问题,专注地做事,懂得放弃一些东西,分清什么事情决不能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
要想有所进步,就要让自己更加职业,不贪小利。
要想有所进步就要懂得付出,舍得付出,不管是金钱还是时间。
要想有所进步,就要与时俱进,摒弃掉农民意识
但愿,我的骨子里以后只有两个字,就是“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