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30余年来中日关系的反思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中国人民在付出了数以千万条生命之后,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了出去。获得胜利的代价不仅是生命、鲜血和被大量掠夺的自然资源,时至今日,这个东海以东的国家在战争期间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仍在遗留细菌武器、教科书与慰安妇等问题上,继续伤害我们的人民!日本人拒绝反省自己的罪行,为许多遭受过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人民所不齿!
有个“农夫与蛇”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被毒蛇咬过的人,自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再被毒蛇所害。至于毒蛇会不会反思,套用庄子的话来回答就足够了:“我不是毒蛇,怎么知道毒蛇愿不愿反思、会不会反思?”
对于过去了的130余年中日关系,我们自己要反思。这种反思,既是对先烈们的尊敬,使他们的鲜血不至白流;也是为着我们自己和后代的幸福,不会再次被掠夺,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与义务!
自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快速从一个封建社会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1868---1894年,日本利用26年的时间,迅速由一个封闭、内向的文化转变为一个外向并富有侵略性的文化: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十年后的1904年日俄战争,再到二十七年后的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再到六年后的1937年全面侵华,再到四年后的1941年偷袭珍珠港与美国爆发全面战争并进而全面侵略东南亚国家,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
在1868—1945期间的76年中,日本民族用于和平建设的时间是1868—1894这26年,1895年—1945年间的50年,是日本民族积极备战和穷兵黩武的50年。有学者指出:战争是过去130年来日本崛起的原始积累来源!换句通俗的话说,日本的崛起沾满了其他民族的鲜血!
1945年,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最终摧垮了日本的负隅顽抗。日本宣告战败后,美国为了改造日本,先派出学者到日本,对日本的国民性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中最著名的就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菊与刀》,美国据此对日本进行了长达60年的治理和约制。
中国人在总结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时,一般认为罪魁祸首是日本的军国主义。严格说来,这种分析结论,并未揭示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的根本原因。借鉴美国人的成功经验,我们自己对待日本的认识,也需要从认识日本文化入手,因为按照人类学的观点,文化就是国民性格,文化价值观是其群体行为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对日本文化的分析,要从两个方面、两个阶段来看。
任何文化、文明的存在与延续,都要解决两个问题:1。用什么价值观实现社会整合和文化凝聚?2。文化发展的目标、方向与动力是什么?前者是文化的结构,后者是文化的功能;前者凝聚社会大众,后者提供发展动力。
日本文化的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一是明治维新之后。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文化是在自己的原始“神道”基础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成分。日本在学习中国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和”文化的价值观,即群体主义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在战争期间要求誓死效忠天皇,体现为剖腹自杀的武士道精神;在和平时期,则在日本企业管理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做法中体现出来;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与价值观“仁”,则从来就不是日本文化最关心的问题。中国人讲求仁义待人是做人的根本,而日本文化并不把仁义要求看得太重。
由“和”的观念所形成的群体主义价值观,是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一把钥匙,日本人也把自己叫做“大和民族”。这种重“和”不重“仁”的文化,能够有效团结民众,形成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其局限在于:“和”之观念只能作为实现文化群体内部凝聚的工具,并不能指出文化前进、发展的方向,一旦这个文化方向走错,必将贻害甚重,既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日本后来走向对外武力扩张,就是借助所谓“大和魂”与“武士道”而加速走向自我毁灭 ,也对周边国家犯下了滔天罪行。 “和”的文化价值观是日本文化结构的核心部分。
日本文化的方向又是什么呢?
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学者福泽谕吉为日本文化找到了新方向---“脱亚入欧”,这个主张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种新方向是日本后来走向军国主义的文化精液。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仁”与“和”是不能分开的两个价值观。以“仁爱”之心,追求“和为贵”的社会局面;“和”的含义是有差别地团结在一起,并以“和”之方式实现“平”天下,这种“平天下”的追求认可不同文化的差异,所以中国人把这种追求称为“和平”。这种观点始终是中国文化处理国家之间、文化之间共处的文化原则,后来被周恩来总理总结为“和平共处”追求双赢的外交原则。
因为没有学习中国文化中“仁”的价值观,日本文化之中,没有指导其与其他文化和平相处的价值准则。福泽谕吉所谓“脱亚入欧”的文化含义是:迅速学习西方文化中“以邻为壑”、“成王败寇”、“零和博弈”的文化思路。这种思路认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自己完整成熟的内生的文化价值观,日本人没有文化包袱,可以迅速学习其他文化,得益于日本文化中群体主义价值观的支撑,日本在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竞争中,迅速成长为一个不可忽视并产生直接冲突的对手,这一点,美国人、英国人、荷兰人在二战中应有极其强烈的感受!
人们说日本人善于学习其他文化,其本质是日本民族没有自己原生的独立的文化价值观体系。1995年在读过日本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后,对日本文化有了以下的印象:“日本人的东西真得不能读,他们的呐喊也好,悲鸣也罢,全与秋风中蝉的呜咽没什么两样。将人作贱成为不成其为人的样子以显示他们的深刻,摆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给西方人看,说道:你看,我们日本人也有存在主义精神的泛滥,在精神上我们是难兄难弟。日本民族无论何时也摆脱不了一个岛国民族的心理挣扎:要么卑微得把自己当成一条虫,不时慌慌地把其他文化的东西吞下去,东一口,西一口,维持自己无法自造血液而得了”文化白血症“的躯体;要么就是压抑后的一次爆发,在樱花落地的狭路上走向毁灭,还自欺欺人地说什么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明治维新时代的“脱亚入欧”,便是日本后来走向“樱花宿命”的开始。
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文化的民族,哪里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自信与自豪?一切的表现,都是无知者无畏的狂妄与虚张声势的惴惴。这种文化巨人的幻想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日本相扑:靠活生生地填鸭长胖起来的结果,其文化内涵的实质是日本民族用来遮盖自己作为文化侏儒的裆里的一条布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日本文化的实质:“和而不仁”让日本社会抱团儿,“脱亚入欧“让日本与外绝对对立。一个没有自我反思、自我校正能力的文化就这样出现了,其文化的”方向“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从日本文化的发展轨迹来看,日本军国主义,不是少数日本人的专利,其根源,在日本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日本文化的这种特点,直接决定了其民族性与国民性格!作为中国人,不可不察!
认识清楚来者是谁,也就可以决定了如何“招待”。
1.以传统文化中“以和平天下”的思路为国际外交的主原则,也要牢记有些文化和文化中的人不这么想,用老歌里的话做总结:“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既要做好“和平崛起”的准备,也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当然,这个“道理”不是用来讲的!
2.警惕文化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研究、学习、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能天真地以为所有学过儒学的就都是君子,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那是愚蠢。“察己则可以知人”是种文化上的幻觉,睁开眼睛看世界、看邻居。
3.通过加快发展商品经济强健我们的经济筋骨,对周围的“汪汪汪”,不可因动气而乱了自己的阵脚,也不指望沟通能解决一切,做到心中有数,“冷眼向洋看狗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