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革高考的命---2005年无忧指数年中盘点学子篇

[复制链接] 0
回复
58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6-30 16:4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革高考的命 51job·Sam

中国传统的24节气现在多出了一个——每年6月7、8、9三天,温度骤然升高,爆发全国范围的社会性发热,这个节气就叫做“高考”。

酝酿写此文的时候正值传说中的“黑色七、八、九”高考日,看着封路的封路、绕行的绕行,又是区域禁鸣,又是爱心出租,考前是辅导预测减压,考后是志愿指导参考,就连高考过后N年的我们都抱着各地作文命题点评得不亦乐乎——笔者以“2005 高考”作为关键词在两大互联网搜索引擎查找,其中在“GOOGLE”搜索到约2100000条记录,在“百度”搜索到约456000条记录,现如今这高考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考试,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我们不能否认高考如此受重视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全民族全社会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尊重,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好途径之一,是科教兴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如今对于高考的社会性狂热已经有些变味了呢?不妨想想现在高考参与者与关注者的心态吧,无非还是期望通过高考实现鲤鱼跳龙门的飞跃,高考成功就意味着后半生成功,战胜高考就摆平了一切……拜托,现实早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一边是大学生们报怨着毕业即失业,一边又是给考生灌输着考个好大学就能搞定将来,然后就是等着四年轮回后的哭喊声一片,假如没有最初的过高期许和变异的理念,现在就业艰难的大学生们或许也就没有这么多的哀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市场因素和经济环境,更多的是因为心态的失衡,而这种不平衡在一开始就是由社会对于高考的误导造成的。成长的道路,本不只大学一条。

不革高考的命,革谁的?

革自己的命

据有关报道: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研究生扩招幅度也很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38万人。我们不知道这300多万人里边有多少明白象牙塔已经倒掉,有多少人了解自己处在文凭贬值的年代,有多少人知道需要改变自己来适应已经改变的环境,但可以肯定的是里边有大多数人还在主动或被动地期望着通过大学经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在把大学当作提升自己命运曲线的跳板。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和经济要求我们再也不能用过去的眼光看问题,用过去的现状考量未来,用过去的心态来决定现在。“大鱼吃小鱼”的年代早已经被“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取代了,学习型的社会建设目标没有错,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与时俱进”——学习可不仅仅是啃着书本进了大学再继续啃书本,那只是学习的一种形态而已,大学培养的仅仅是社会需要的一部分人而已,高考决定的仅仅是道路选择的问题,而无论走怎样的道路,目的地都只有两个: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也就是说,大学教育只是社会成员学习的形式之一,大学毕业生也仅仅是社会分工里的普通组成部分之一,从没有任何社会准则和法律规定过大学生就必须站在社会结构和物质分配的高端。从宏观上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贡献来说,一个大学生与一个没有任何文凭的普通劳动者没有任何区别;另一方面,以高考为准绳的大学教育并不等于必胜教育,大学仅仅是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提供给学生必然成功的保证,布衣能出英雄,皇族也能出阿斗。

笔者的一位老同学就是一位彻底的高考失败者,成绩一直在倒数三甲徘徊,更别指望能在高考中得到什么收获了,高中毕业之后从正统的角度来看也许他就注定庸碌平凡一辈子了,甚至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者”。可是现在他不但有了自己的公司,还把生意越做越红火,最富戏剧性的是在不久前还把当年全班成绩第一名的女孩子迎娶回家了。当老同学们都在感慨这段带些黑色幽默色彩的情缘时,却都忘了别人成功的原因所在——成绩最差的他有着最好的心态:考不上大学,我做别的一样能成功。相反的却是有很多同学把高考和理想划了等号,把高考当作的人生目标,为了考而考,没有意识到念大学只是人生通往成功的途径之一而已。

很多人也许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考,那张沉甸甸的准考证里包含了太多的期许和关注,包含了太多的投机心理和功利色彩。 在中国目前人口数量、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下,高考只是国家选择一部分人接受继续高等教育而为国家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而已,只是划分不同社会分工的工具而已,切莫把它当成了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捷径。通过一场考试就能升官发财?省省吧,那不叫高考,叫封建科举!

对于抱着传统心态的人们,在给高考革命前,也许得先给自己的脑袋革个命。

革教育的命

前面说了,目前高考的现状只不过是给一部分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途径和渠道,他们接受教育的使命就是为了完成社会给予的分工,在理论上如果他们受到的教育如果能满足社会分工的需求的话,毕业生们是能够在社会中找寻到契合的位置和岗位的。但遗憾的是现实并不是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毕业生自身心态导致的无法接受社会分工安排;另一主要方面就是教育的本身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离开大学数年了,不知道现在的大学教育是什么样子,但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的是当年念书时某些老师的一本讲义是教过无数届学生的,期末考试的提纲和重点甚至必考题咨询一下上一届的师兄们就能知道。于是乎老师教育应负了事,学生学习应负了事,老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念书只是为了拿到足够的学分,学成什么样不重要,学了之后怎么用不重要,甚至学的内容有没有用也不重要。一直到毕业工作了,才发现原来自己四年什么都没有学到,或者说学的东西都用不到。有人想,工作干不了,咱考研好了,于是,又一个恶性的积累和循环开始了……逃不是办法,而继续这样教育下去更不是办法。

许多人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罪状之一归结到大学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其实这只是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型的必要步骤,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要求这一步是必须而且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型之后的高等教育要完成更多的职业培训任务,转型后的高等教育模式也需要从单纯的理论基础教育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转变。而现状就是我们在教育理念的方向上开始调整了,但在教育方式的调整上落后了,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大学教育普及化之后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即使有了坦然适应社会的心态,却也没有得到适应社会的武器——毕业了毫无职业竞争力可言,还谈什么服务社会呢?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关部门和许多院校都已经在努力做出好的尝试,这些措施和转变也许不能马上获得成效,但只要教育模式的调整能够真正和社会需求接轨,能够把传统的知识教育和应用教育结合起来,把书本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毕业生能够从能力上适应社会分工的需求,就像一颗尺寸标准的螺丝钉一样协调润滑地嵌入社会这部大机器当中,那这场高等教育的革命就彻底成功了。

革命总是有阵痛,现在的高等教育就处在成功之前的阵痛中。

革老板的命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除去大学生自身和教育环境两个因素,剩下的一个革命目标就是雇主。

大学毕业生们总是在抱怨雇主们不愿接受一个没有经验的新鲜人,使得自己陷入了没有经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更没有经验的怪圈。其实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任何的选择都是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一个有经验马上能带来效益的员工显然在投入产出效费比上要比毕业生划算,而且人才流失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也要小得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不会接收毕业生,因为毕业生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高风险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等等。再加上不少企业已经形成的成熟且富有层次的人力资源架构和企业文化模式,所以大学生并不是会被所有的老板和所有的职位说“no”,关键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我们说要革老板的命,并不是说要打倒雇主阶级或尝试改变老板们以利为先的原则,而是说毕业生要善于抓住能够“攻入”老板心中的角度,要知己知彼,要了解游戏博弈的对手,要用温柔的方式悄悄地把雇主革命掉,让自己能在老板综合成本收益的平衡中选择自己。正因为如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位或行业时就应该着重选择自己的竞争优势能够更好发挥,而且对老板而言成本和风险又最小的机会。对于一些对于工作经验要求不是很高,需要一定的活力与激情,需要新鲜思维与模式,需要有统一的企业文化和理念的职位或企业而言,毕业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要革老板的命,不妨从这些方向入手。

另一方面,雇主们自身也确实有需要革命的地方,也许招聘一个毕业生的短期收益不如请一个熟练员工来得多,但是从长远来看的话毕业生的长期走势和综合成本考量显然要更具竞争力,尽管招聘毕业生面临着培养成才后人才流失的风险,但是高风险背后带来的高收益是不可忽略的,如果能够以合理的薪酬与成熟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的话,那毕业生就是最划算的买卖了。有风险才有利润,何不把眼光放得更长一点呢?

从前讨论大学生就业的话题仅仅是局限于大学或者大学毕业这个阶段,但其实认真想一下很多东西在学生们面临着毕12年功于一役的高考时就埋下了伏笔。也许说“革命”有些耸人听闻、哗众取宠,毕竟一直以来这个词就带有浓厚的强硬色彩,用这个激烈的字眼,只是希望能还“高考”一个单纯的概念。

请不要再把高考当作天大的事了。

未经 51job.com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