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职场健康] [分享]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智慧一

[复制链接] 5
回复
166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12 18:1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智慧(一)
 

 

作者:余开亮、李满意
 

◆ 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

◆ 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

◆ 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 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实为生平一大乐事。

1990年8月30日,史学大师钱穆(字宾四)在台北杭州南路寓所里无疾而终。这位享誉文化界的名人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96年的人生征途。他留给世人的是56种54册著作,约1500万字,给中国文化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泽被后世。

按现代学科门类划分,他的治学范围广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学等,在人文学科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钱穆先生靠着个人的聪颖,刻苦自修,由一乡村教师而讲学北大清华,并终成一家,为世人所认同。他生逢乱世,流徙动荡,长年索居,后半生孤悬海外,却能自励自强,被誉为“现代学林一异人”和“最后的一位国学大师”。

钱穆先生出身贫寒,早年多病,生活飘荡,而且时常经受胃病困扰,晚年更是双目失明,却依然著述颇丰,得以无疾而终。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养生之道也是值得我们大书一番。

一、 人生不寿大罪恶:练习气功强身健体

◆ 至于太极拳,更是他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功课。

◆ 钱穆二十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他具有充沛的精力来从事他的学术活动,静坐也对他的身体机能产生了影响。

◆ 钱穆还一度仿效伍廷芳倡行的冷水浴,虽寒冬不辍。

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其父终年仅41岁。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年方“不惑”。

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连失三位亲人,对钱穆的打击也是极为重大,在《先秦诸子系年·跋》中,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继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椎心碎骨,几无人趣。”

因这些人生变故,加上钱穆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读书时关注“年寿”之事。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钱穆因而感悟:“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于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郊游和爬山。

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自忖: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接近钱穆的人说他无论做何事均“能提得起,放得下,洒落自在,不为物累”。


1.太 极 拳

可能是目睹父兄妻子早早亡故的原因,钱穆先生生活上极重身体修炼,注重养生之道。他在清晨起床后,一般都要用两拳搓擦眼尾、颜面二十分钟之久。至于太极拳,更是他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功课。他的弟子回忆钱穆先生打太极拳时曾说:

他呼吸深长,全套每次可打30分钟。在桂林街初期,有一天正当钱先生在上课,突然来了两个阿飞,在课室门口探头探脑,一派轻薄。钱先生站着问他们是做什么的,他们也不理睬,还旁若无人地在课室内左右穿插。钱先生恼怒了,登时把长袍的两只阔袖拉起,露出两只结实的手臂,一个箭步就抢到那两个阿飞的面前,摆出个揽雀尾的姿势,把他们吓得一溜烟跑了。

太极拳对养生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一不靠医药;二不用复杂器材;三不需场地;四不污染环境。为了健身不论年龄、性别,人人都可习练。特别适合中、老年人。

太极拳属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叶纳术”的甚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外练筋骨皮,舒筋活血;内练精气神,顾本培元。

太极拳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顺应自然,太极拳全身性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滋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提高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在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三百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根据太极阴阳之理,少林拳法之长,掺和道家引导吐纳功夫而构成。

早在1998年中科院武术协会理论组对长期练拳者作过额部、枕部脑电测试。结果表示:长期练拳者额部脑是波中Э波占主导,电压增强,主峰突出,其他波段(如β波)下降。这种a—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是大脑高度宁静的功能状态。

脑科学研究认为人脑在这种状态下产生一种使人愉快的小分子物质——“β—内啡肽”或“脑内吗啡”,它使人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幸福。人们练拳时自我感觉“恬静舒适”、“神清气爽”与这种理论是一致的。

现代人体生理科学认为,人体内平衡主要由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相互协调与制约来维持,因此这种大脑功能状态必然对人体内脏的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练太极拳对改善心理状态还有妙不可言的作用,它可以保持心理平衡。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太极拳与其他许多运动不同之处是“神形合一,内外兼修”。不仅注重健身,更重视养心。

现代社会高速度、快节奏,竞争激烈。常令人焦虑不安,烦躁不宁,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加之“七情干扰”,心态易失衡。而打一趟拳可以使人将提着的心吊着的胆放下来。只要七尺空地,闻鸡起舞,松静自然,呼吸吐纳,升降开合,虚实转化,进退自如。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静似挺立青松,不卑不亢。

这种自我调节放松身、心的锻炼坚持日久,必然对心理起良好的按摩作用。可能是“脑内吗啡”分泌多罢,长期练太极拳的人都有共同感受:舒适、恬静、愉悦与内心平衡。不但能排队烦恼,而且培养情操,使人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灵魂净化,还能保持头脑清醒,有旺盛的创造力。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云:“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当人的意识进入一种非常宁静、非常愉悦的虚无状态时,更有利于调动人体固有的潜能,包括自愈能力,它往往是医药所不能替代的。长期练太极拳确实锻炼了人应有的各项能力。故太极锻炼又有“精神体操”的美称,确有道理。

钱穆先生几十年不间断的练习太极拳,像揽雀尾的姿势就是太极拳里的标志性动作。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钱穆先生身心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9 13:50:35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3:53:3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智慧(一)

2.静坐(息功)

在钱穆先生的养生方式中,静坐(息功)应该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钱先生从二十多岁就一直练习静坐,对静坐之法也是深有心得。钱穆在《师友杂忆》中曾记载了他自己的多次静坐经历:

余时正习静坐,已两三年矣。忆某一年之冬,七房桥二房一叔父辞世,声一先兄与余自梅村返家送殓。尸体停堂上,诸僧围坐诵经,至深夜,送殓者皆环侍,余独一人去寝室卧床上静坐。忽闻堂上一火铳声,一时受惊,乃若全身失其所在,即外界天地亦尽归消失,惟觉有一气直上直下,不待呼吸,亦不知有鼻端与下腹丹田,一时茫然爽然,不知过几何时,乃渐复知觉。又知堂外铳声即当入殓,始披衣起,出至堂上。余之知有静坐佳境,实始此夕。念此后学坐,倘时得此境,岂不大佳。……

一日,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呼其停靠。余上船,坐一老人旁。老人顾余曰:“君必静坐有功。”余问何以知之,老人曰:“观汝在桥上呼唤时,双目炯然,故知之。”余闻言大慰。……

余时锐意学静坐,每日下午四时课后必在寝室习之。时鸿模亦有一军乐队,课后必在操场教练。余在寝室中可闻其声。其时国歌为《中华独立宇宙间》,歌中后半有一字,军乐教官教至此字,声快慢错1/4拍。余因昔在府中学堂习昆曲,知此甚稔。其时余习静坐功夫渐深,入坐即能无念。然无念非无闻。恰如学生上午后第一堂课,遇瞌睡,讲台上教师语,初非无闻,但无知。余在坐中,军乐队在操场练国歌,声声入耳,但过而不留。不动吾念,不扰吾静。只至其节拍有错处,余念即动。但俟奏此声过,余心即平复,余念亦静。即是坐中听此一歌,只听得此一字,尽欲勿听亦不得。

静坐或禅定,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对人体健康的价值在于它无论对健康人或病人都具有预防作用。静坐使脑神经思维静止,则又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在练习静坐的时候,人的精神处于自由开放的状态,同时又保持宁静与松弛,肌肉也得到放松,呼吸自然顺畅,身心的紧张因素也不再影响身体的机能。钱穆先生曾以静坐作为自己求心虚的一种方法:

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若心中自恃有一长处即不虚,则此一长处,正是一短处。余方苦学读书,日求上进。若果时觉有长处,岂不将日增有短处?乃深自警惕,悬为己戒。求读书日多,此心日虚,勿以自傲。

实践证明,静坐对于男女老幼的健康,都有帮助,可使耐寒力和消化力增强,且使皮肤润泽,并有美容的功效。静坐对脑力劳动者防治神经官能征、头痛、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及排除心理障碍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多伦多玛格丽特公主医院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静坐可以延长癌症末期病患存活时间三倍以上。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两名癌症末期病人最后竟然痊愈,让一些西医不得不相信东方传统医疗与心理疗法的神奇功效。

此一由安大略癌症研究中心资深科学家康宁罕医师所领导的研究,共测试22名癌症末期病患。接受研究的22名癌症末期病人根据医学观点都只有12个月的生命。他们的年龄从31岁至67岁不等,分别罹患肺癌、前列腺癌、乳癌及胰脏癌等。

22名接受测试的病人每周均须参与康宁罕医师研究小组规定的静坐课程。经过一段时间后,研究小组再依照病人静坐深入的程度将病人分成三组。

结果,静坐进入程度较浅的病人确实12个月内便死亡,不过,静坐程度较深的病人存活时间竟然比医生预估的时间延长3倍。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两名癌症末期病人竟然痊愈。

练习静坐,当推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郭老1914年留学日本,由于学习紧张,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彻夜不眠,整天没精打采,多方医治无效,1915年一次偶然机会在旧书店中购得《王阳明全集》,内有“静坐”一章,郭老便每天照本练习,两周后便出现奇迹:整夜酣然入睡,头昏心悸消失,记忆力恢复正常,顽疾竟获痊愈。

于是,年轻的郭老便对静坐作了一翻考证研究,追溯历史,他认为静坐来源于东方两大文明古国——中国与印度。郭沫若在其《静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时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孔子的弟子颜回,因为《庄子》上有颜回坐忘(即静坐)之说。”

静坐的具体做法:端坐椅子上、床铺或沙发上,大腿平放,小腿要直,两脚分开,放松腰带,头颈正直,下颌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目闭口,舌抵上腭,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捂于脐下,然后排除杂念(初练时难以排除,以后杂念会逐渐消失,切忌操之过急),主动调整用腹式呼吸,要尽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气,再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

同时,将意识集中在脐下手掌捂处(丹田穴上),如此便可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一种似有似无、如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就是所谓“入静”,会使你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

一般的每日早晚做2次,一次做30分钟。结束后,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此时,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如同人体内在功能被启动而迸发出来,这样就能起到强身祛病的作用。

静坐一般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对此,钱穆先生深有体会,他说:“静坐必择时地,以免外扰。昔人多在寺院中,特辟静室,而余之生活上无此方便,静坐稍有功,反感不适。以后非时地相宜,乃不敢多坐。”

钱穆二十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他具有充沛的精力来从事他的学术活动,静坐也对他的身体机能产生了影响。对此,钱穆的妻子回忆说:

我和宾四刚开始共同生活时,他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宾四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我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谈起,他说:这是因为有静坐之功。他年轻时为求身体健康,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以后把静坐中的“息念”功夫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乘巴士、走路,都用心“息念”,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

应该是他高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3.冷 水 浴

钱穆还一度仿效伍廷芳倡行的冷水浴,虽寒冬不辍。所谓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间的冷水洗澡,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

首先,它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头脑清晰;第二,冷水浴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体操”;第三,洗冷水浴还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强,对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据报道,乌克兰哈克夫大学细胞基因学系研究小组的研究发现,冷水浴能刺激及延长细胞的活动,令人充满活力,老而不衰。哈克夫大学细胞基因学系主任夏巴佐夫指出,人类寿命多长久,一半由遗传基因决定,另一半则在于外在因素,包括生活环境与饮食营养。但想青春常驻及充满活力,则在于能否控制人体细胞核的放电能量。

夏巴佐夫进一步说,冷水浴的“寒战”冲击能使细胞立即有反应,释放大量电能,使人体温度在短时间内升至40℃,这瞬间的高温有杀死微生物、病毒甚至癌细胞的作用,并且能刺激细胞活动,延长细胞活力,达到使人不易衰老的效果。

他说,根据对数千种取自不同年龄人士的细胞所进行的观察,发现细胞核释放电能的多寡,视细胞的活动而定,而年轻人的细胞核释放的电量则多于老人。

冷水浴锻炼应先活动身体进行热身,如出汗时应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后才可入浴。双手快速地摩擦全身,从身体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匀摩擦,用力适度。感觉发热时,可将冷水先抹在脸、手臂和大腿等处。或将毛巾放入冷水中拧干后擦身体,让身体由不适应逐步转为适应。当身体能够适应时,便可直接用冷水进行冲洗,边冲边摩擦。

冲洗时间一般为10分钟(冬天为5分钟)左右,以身体能够适应为宜。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穿上宽松的衣服,并用双手摩擦人体关节部位,以预防关节炎的发生。一般秋天比较适合洗冷水浴。秋季的自然水温正适合冷水浴。

但是,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以至于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的“循序渐进”,还应包括洗浴部位的“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的“由高渐低”以及洗浴时间的“由短渐长”。

常见的冷水浴有以下四种:头面浴,即以冷水洗头洗脸;脚浴,双足浸于水中,水温可从20℃左右开始,逐渐降到5℃左右;擦浴,即用毛巾浸冷水擦身,用力不可太猛,时间不宜太长,适可而止;淋浴,先从35℃左右温水开始,渐渐降到用自来水洗浴。

要注意的是,刚做完剧烈运动的人,不要马上用冷水浴来“快速冷却”。这一方法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在体内。同时,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可引起休克。而且可使人体抵抗力降低,感冒“乘虚而入”。

必须说明的是,冷水浴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有些人的皮肤对冷水敏感,遇到冷水就会产生过敏症状,如起疹子、生紫斑等,这类特异体质的人就不能进行冷水浴;此外,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空洞性肺结核、坐骨神经痛以及高热病人都不可进行冷水淋浴。年老体衰者也最好不要进行冷水浴。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3:58:31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智慧(二)

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智慧(二)
 

 

作者:余开亮、李满意
 

◆ 我不敢认为自己在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
  ◆ 对于旅游者来说,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去选择不同的旅游地点和旅游行为。
  ◆ 确切地说,没有师母,便没有宾四师的晚年。


 
 1.读书怡情

钱穆的故乡是江南水乡无锡的七房桥。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孤儿寡母,家境贫困不堪。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她说:“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于是钱穆得以继续就读。

可是钱穆“惜命”的另一面却是苦学不倦。钱穆读书是出了名的刻苦,在他年轻时19年的乡间教书生涯中,“虽居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钱穆早年学无依傍,全靠自己的勤奋始窥国学之大门。唐君毅称之为“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

钱穆自律清晨必读经、子难读之书,夜晚读史籍,中间则泛览杂书。夏天夜晚,为了防止蚊子的叮咬,钱穆就把双脚放在瓮中坚持夜间苦读。以至于“读之甚勤”,“至形于梦寐间”。

如此十几年,学术上扎牢了根基。书给钱穆带来学识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寄托。这份寄托使得他的人生在自得其乐中得以安身立命。他对自己的自学生涯曾这样总结道:

我只是一路抹黑,在抹黑中渐逢光明。所谓光明,只是我心中感到一点喜悦处。因有喜悦,自易迈进。因有迈进,更感喜悦。如此循环不已,我不敢认为自己对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

钱穆是当世公认的学术大家,一代宗师。他以史学成名,但学问之渊博,已经使其治学超越了史学而成为所谓“国学大师”。

他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这样表示:“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绝不想人生有无限向前之一境,而认为当体具足,循环不已。”可以说他实现了这一目标。在他逝世之际,他的弟子逯耀东曾发出“绝了,绝了,四部之学从此绝了”之感叹。

钱穆先生读书成癖,读书不仅给了他知识的营养,而且造就了心智的顺畅融合。寡欲为善,读书静心。

陆游诗云:“病经书卷作良医。”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代进士顾光旭的“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等联语,都分别阐述了寡欲养性、为善施德、读书求乐的养生之道。特别是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晚年多动脑筋尤为重要。

我们常有“精神不老,青春常在”的说法,就是说即使身体上老了,但仍有健康的思维和充满活力的心态,你就仍然是年轻的。反之,即使身体不老,但思维愚钝,心态不佳,那你也就不那么年轻了。

读书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调节,心理按摩的过程,就像适当的运动可以调节某些生理疾病一样,读书就是脑的适当运动,可以活跃思维,消除某些心理障碍,最终达到健身的目的。

匈牙利在使用书籍治疗方面最为成功的医生是欧拉赫·安托尔。他1981年向对他采访的记者说:“病人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失去同自然、自我、同伴和精神世界的真正联系。”

他认为,健康人同上述四个方面都有联系:从自然中吸取精神力量。因为,对病人来说,通过读书来加强或恢复这些联系,对治疗是大有好处的。当然,选读什么书自然要依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水平。这就是说,书籍治疗法只对能读书和喜欢读书的人有效。

安托尔医生指出,不仅神经性病人可用书籍治疗法,而且心理性病人也可用书籍治疗。可以说,所有病人都有心理因素。如长期或突然内疚,失望,思想矛盾和思想斗争,失去心爱的东西或亲人,精神压抑等心理因素,对病人的组织机能和健康都起重大作用。

钱穆先生自己也是深谙读书之道。钱穆先生总是告诫学生要从从容容地读书,要有耐心、恒心,不可存懒惰、浮躁之心。要细心体味,不能只顾翻书,只为查找需要的材料而读书。从常见书中见人之所未见。

所谓“耐心”、“恒心”,是指读书贵在坚持。如果读书不肯平心静气,专心阅读,易患懒惰之病。而读书预存功利之心,为成名成家的目的而读书,又易心浮气躁,患上浮躁之症。既懒且躁,读书自然不会长进。

所以,钱先生强调读书为学,“意志坚强最为要着”。钱先生还强调读书贵能欣赏领会,与作者互起共鸣,要看到书本后面的作者。钱先生称读书不仅要入乎其外,读懂书中材料,更要入乎其内,了解作书之人和蕴藏在书中背后的时代精神,并把已死的材料转化成为时代所需要的活的知识和精神。

大处着眼读书,不专为得一些零碎知识而读书。读书贵博,又贵能由博返约。“博”就是要多读书,博及群书后,又能从大处用心,进行归纳会通,这就是“约”。

在具体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上,钱先生提出了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直闯式,即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跳跃式,即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闲逛式,即随兴之所至,久了自然可尽奥曲。

有人曾攻击钱穆先生有迂腐学究之气,不懂变通。殊不知钱先生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钱先生认为学贵致用,读书为学时,要关注现实,以为时代服务为目的,这样,治学才有意义,才能成为第一流学者。他一再强调治中国史贵在通而不在专,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眼界,融通古今,作出好的学问。

即使在晚年,在钱先生视力衰退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因为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据钱穆的第三位妻子胡美琦女士回忆:

他73岁大病后,身体尚未完全复原,两眼也患目疾,医生不让他过长时间看书,尤禁晚上看书,所以生活较前轻松,然而他白天仍然全日工作,这样直到他《朱子新学案》一书完成,那是他生命中一大志愿所寄。他自己说:以后我要减少工作时间了。但也仍保持着半日正常的工作;而一遇心里喜欢的题目,他又耐不住加倍地工作了。近几年来,有时他对我说这几天我真开心,写了一篇得意的文章。但文章写完,他总会有一场病。亲戚朋友都劝我要限制他的用功时间,他们关切地说,宾四写作了一辈子,过八十的人,也该休息休息了,我心中很感激他们对宾四的爱护,但我从来没有限制过他的读书写作。

正是在书中找到了寄托,在写作中找到了快乐,钱穆先生的晚年依然是创作欲极为旺盛,完成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工作。按照医学理论把看书之所知、所思、所悟,写成文章,见诸报刊、网站,更能使人增强自信,交流增广,从而克服失落、失意、自卑等不良的心态。

这种读书获知成功的心境反馈给生理、心理、器官、代谢、免疫……进而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不仅会获得精神的享受,而且还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钱穆先生在读书写作中自得其乐,而且极有成就感,这也造就了他健全的身心。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4:04:2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智慧(二)

2.自然养性

钱氏自称:“游历如读史、尤其如读一部活历史”,“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钱穆在《晚学盲言》中曾写道:“宇宙即不啻一生命,人类生命亦包含在此宇宙大自然大生命中。物理神化,皆是宇宙大生命之所表现。”“方其生,即依其他生命为养。及其熟,则还以养其他之生命。故生命乃一大共体,绝无不赖他生而能成其为生者。……则不仅一家一国一民族为群生,人之与禽兽草木同此天地同此会合而相聚,亦不啻相互为群生。此生命乃为一大总体。”

钱穆先生在《湖上闲思录》更是表露出了对自然的亲近之情:“人类从自然中产生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的膺惩,为自然所毁灭。”

旅游养生目前已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人们通过游山玩水、探古涉奇、傍文及艺、临宫览寺等诸种形式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好奇心,增长了知识,而且促进了身心健康。利用旅游活动来调节心态,解郁强身,可称之为旅游养生。

旅游养生研究者认为,旅游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根据阴阳五行原理,能给人以不同的养生之理。所以,对于旅游者来说,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去选择不同的旅游地点和旅游行为。

旅游养生理论认为旅游行为分为动游、静游、怒游、思游、悲游、险游等类别。动游是指活动性较大的旅游行为,对机体能量的消耗较大,比如登山涉水、长途旅行、漂洋过海、探险览胜等。动游含有阳刚之美,适合于青壮年人和体力较好者。

静游是指活动性较小的旅游行为,对机体能量的消耗较小,比如欣赏园林风光和小桥流水、泛舟湖泊、品茗赏月等。静游具有阴柔之美,最适合于中、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

凡能导致人们产生情绪起伏的旅游活动被称之为怒游。比如游览杭州的岳武坟、北京的圆明园旧址等,均能激起人们的情绪变化。根据中医五行治病原理,怒游适合于思虑过度、情绪郁结的病人的养生需要。

思游比如观游赤壁遗址,往往能激起人们思古之幽情,又如游览洞庭君山则有怀念湘妃之思,故地重游也能令人追思往昔,等等,思游具有镇惊作用,适用于患有恐慌症的人。

悲游比如汨罗江之游使人因凭吊屈原而油然而生悲伤之情。秋冬万物萧条,观之大地有悲秋之感。悲游具有制怒平肝作用,适合于情绪易于激愤者。

险游比如游览巴东的丰都鬼城,登临黄山的奇峰险景等。险游具有镇心降火之作用,能调节过度兴奋的情绪,适用于心火过旺者。

这些不同类别的旅游,可使人的意念与自然达到某种默契,使心神与尘世形成某种和谐,从而渐渐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真要“修炼”到这一程度,非得要点文化内涵和素养不可。

钱穆晚年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还对家乡的山水记忆犹新。1914年到1915年的一年间,钱穆每周都坐船往返于无锡梅村、荡口两镇。水乡泽国的美丽景色不仅让年轻的钱穆心情激荡,还让他读书日益精进:“余坐船头上,读《史记·李斯列传》,上下千古,恍如目前。余之读书,又获深入新境,当自读此篇始。”

所以,钱穆在以后的读书写作时,必选清净自然处。1927年秋,钱穆在江苏省立苏州中学任教,也是在课暇期间徜徉田野,三元坊、孔子庙、南园遗址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他在集美学校,常到海滩游,鼓浪屿、日光岩都是他长期驻足的地方。观潮涨潮落,令他心旷神怡;在北大讲通史,必到近侧的太庙备课,在古柏旁草坪上,“或漫步,或偃卧,发思古幽情”。

居北平期间,钱穆曾有四次远游。第一次是和北大诸生畅游济南大明湖、曲阜孔林与泰山。第二次是和清华师生同游大同,观云岗石窟。第三次则是一人独游武汉,登黄鹤楼,参观武汉大学,并乘船至九江,遍游庐山风景。第四次复与清华师生游故都开封、洛阳和西安诸胜,归途还游历华山。

其后在遵义讲学,更喜此处风景,阳春时节,遍山红绿,草地花茵之上,听溪水喧闹,观群燕翔天,竟致“流连不忍去”;1939年,史学家钱穆携眷寓居东花园,于“补读旧书楼”撰成《史记地名考》一书。

1940年,钱穆在成都齐鲁国学研究所间,居成都北郊赖家园。赖家园屋宇宽敞,花木繁茂。园中有一“消夏亭”,池水荷花柳树一应俱全。每当风和日丽之时,钱穆必一人坐亭中读书。钱穆学生严耕望在《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中回忆道:

消夏亭长方形,占地约八九百平方尺,中间置大型长桌,供集会之用;前端临池,横置小型长桌,即先生平日读书、写文之处。四周空阔,夏日清风徐来,荷叶飘香,有些山林习读之趣。研读既久,就提了手杖,到田野蹊径间漫步走一圈。

1943年,钱穆在遵义讲学期间,每天都要出去散步一个小时。他的学生曾回忆道:

先生很喜欢散步。每晨早餐后,由我陪从,沿着湘江西岸顺流南行;大约走一小时,再沿着去时的岸边小道回老城。这样的散步,除天雨外,没有一天间断过。先生总是提着一根棕竹手杖,边走边谈。先生说,他很爱山水,尤爱流水,因为流水活泼,水声悦耳,可以清思虑,除烦恼,怡情养性。

及至无锡江南大学,午后闲暇,常一人雇一扁舟泛舟太湖之上。小船任其所往,常两三小时方返。在那里,湖光山色与生命之流的相融相遇让钱穆感到了宇宙人生的“大美”。其散文小品文集《湖上闲思录》集中代表了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当傍晚暑气消退,晚风吹来之际,钱穆常带领学生漫步在湖堤之间。每逢假日,则和学生一起游览惠山、梅园、蠡园等风景名胜。

当年钱穆的学生不无慨叹:原以为先生必终日埋首书斋,不意好游更为我辈所不及,始识先生生活之另一面。后人品评钱穆,见仁见智,或贬其“迂腐得自成一家”,或赞其“真有一分为往圣继绝学的气魄”。也有人独辟视角,称宾四先生“可谓古今学者之健游、善生活者,亦善读书者”。

胡美琦女士说:“他喜欢接近大自然,我们在香港时,先后两个家都可以望月,可以观海。得了空闲,他喜欢自香港山顶看海上落日,看夜景,或是到九龙乡村漫游。他对于一年四季阴晴冷暖的变化,都觉得意味无穷。”

如今台北东吴大学校园的西南角,有一幽静的院落,院门挂有“素书楼”的木牌,院前卧石上镌刻着:“钱穆故居”。这里风景优美,有松有竹,还有数十棵夹道摇曳多姿的枫树。这些树木都是钱穆夫妇亲自选择或者种植的。

1967年夫妇俩由香港迁居台北。他们选择了环境清静的外双溪建造了自己的家园。胡美琦女士亲自设计绘制了屋舍图样。蒋经国先生闻知此事,遂要去图纸交阳明山管理局办理施工。

次年,钱穆夫妇搬入这里,为纪念母亲,钱穆命名此楼为“素书楼”,并在此居住了23年。在生命最后的三个月,素书楼庭园内的树木萦绕在他的脑际,清晨,他总是望着窗外问夫人:“树呢?大树怎么不见了?”在他生命中,自然早已经是他的一部分了。


3.知己相伴(第三位妻子)

钱穆先生一生结了三次婚。1928年钱穆遭受了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夏秋之际,原配夫人及新生婴儿相继去世。他的长兄声一先生赶回家帮助料理后事,因劳伤过度,旧病突发,不幸也病逝。两月之内,连遭三丧。

1928年钱穆与张一贯结婚,有三子一女。张一贯也是有文化的人,曾在小学当过校长,几个子女都是由钱夫人带大的。钱穆抗战时期随北京大学南下,是一个人;1949年到广州是一个人去的,之后到香港又是只身一人。

有人这么评价钱穆“为了学问不顾家”,不过,钱穆的这份情感是怀在心中,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缅怀父母养育、教诲之恩及兄长扶掖、帮带之情,透露出对亲人的眷怀与思念。

钱穆赴港后,继配张氏与诸子女皆留在大陆。钱氏独居无侣,生活维艰。由于没有人照顾,生活缺乏规律,致使经常胃病大发。所以,钱穆的第三次婚姻对他的晚年有很大的帮助。关于钱穆和胡夫人的结合,说来还有一段“有惊无险”的插曲。

1952年钱穆到台湾淡江文理学院新落成的礼堂演讲,演讲完毕答问之际,忽被屋顶掉下的大水泥块击晕,送到医院急救,后来又到台中养病,期间任职台中师范学院图书馆的胡美琦也是新亚学院的学生,常常来陪钱穆先生,遂萌感情。胡氏出江西南昌大家,先后就读厦门大学和新亚书院,后至台湾任职台中师范图书馆。胡美琦毕业于台北师大后,复来香港,得以常相见。1956年春两人在香港结婚。

钱穆与胡美琦缔婚,始有安定生活。胡美琦对钱穆的起居饮食也是照料得体贴入微。伉俪情深,老而弥坚,令人赞叹。乃至武侠小说家金庸在《神雕侠侣》最新修订版的后记中,专门提到了钱胡的这段“师生恋”,指出他们的结合当时曾经受到某些香港文人的批判,但是他却亲眼见到钱穆夫妇婚后幸福的生活,对他们深为敬佩。

钱穆先生晚年著述甚多,包括:《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人生十论》、《朱子新学案》、《双溪独语》、《宋代理学三书随劄》、《晚学盲言》等。钱穆先生晚年之所以还有这么多的成果,与这次婚姻有极大的关系。

钱穆弟子何泽恒说:“大凡到过素书楼的人,无不承认钱师母对宾四师的贡献。确切地说,没有师母,便没有宾四师的晚年。”钱穆自己在写给幼女钱辉的信中也表达了对夫人襄助照料之功的感激:“我此数年来,双目失明,但还能写稿,都由你后母先誊正再改定。若非她,我此两年亦不能再写此许多稿。”

73岁大病后,他更加快了写书的计划,到1971年花了7年时间完成巨著《朱子新学案》。此书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国际汉学批评家杨联升读了该书后,赞叹不止,说钱穆治中国学术思想史,“博大精深,举世无能出其右者”。

后来完全目盲,夫人就帮他查阅旧籍,引述成语。文章写成后,又请夫人诵读,口授订正。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晚学盲言》就是这样诞生的。而钱先生晚年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临终前三个月口授,由夫人记录整理而成的,这正印证了刚结婚时,钱穆对胡美琦所说:“不希望她是一个只懂管理家务的主妇,希望她做一个懂得他、了解他的知己。”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4:11:0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智慧(三)

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智慧(三)
 

 

作者:余开亮、李满意
 

◆ 学围棋不但可以增强记忆,启迪思维,培养数学逻辑,更能提升专注力与耐性,陶冶性情。
  ◆现代医学科学和生活实践都证明,老人养花不仅是闲情逸致,而且是一种益康、益智、益寿的行为。
  ◆ 音乐有时能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医疗效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

  钱穆先生并不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个迂腐的学者,他很懂得生活,极有生活情趣,他的兴趣爱好很多。盆栽、围棋、箫笛乃至昆曲、京剧都是他的兴趣所在。这些生活兴趣不仅陶冶了钱先生的情怀而且也时刻给人“精神焕发、元气淋漓”之感。

 

1.下 围 棋
 

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曾写道:“余在府中学堂时,即好围棋,先兄亦然……广罗晚明以下各种围棋谱,课余在此对弈,或摆谱……几乎每日必对弈一局。”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治学,对“游于艺”真意,深有体会。学围棋不但可以增强记忆,启迪思维,培养数学逻辑,更能提升专注力与耐性,陶冶性情。
 

钱穆先生的棋艺不错,余英时先生回忆道:“钱先生那时偶然还有下围棋的兴趣,陈伯庄先生是他的老对手,因为两人棋力相等。我偶然也被他让几个子,指导一盘,好像我从来没有赢过。”
 

胡美琦女士说:“……也喜欢围棋。但不喜欢和人对弈,他嫌那样费时伤神,所以更喜欢摆棋谱。在我觉得心情沉闷时,他常说,我来替你摆一盘棋吧。偶然也夫妻对下,他说:只有如此,胜也好,败也好,可以不伤神。”
 

围棋是我国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之一,相传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它在西汉时已传入古印度,并在唐朝以前传至朝鲜和日本,近年来更向欧美各国推广,成为国际性的一种棋类运动。
 

围棋寓意精深,变化万千,是一项难度比较高的智力活动,有人称之为数学的艺术,也有人视其为智慧的化身。东汉大史学家班固酷爱围棋,认为它能使人“清静养性”、“乐而忘忧”,虽然它包含有激烈的较量,却又充满友谊的“手谈”,因此可以培养良好的情操,有益于脑细胞的开发和应用,并有益于疾病的康复和健康长寿。围棋不但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活动,还是个人雅量与文化修养的表现。
 

魏晋之际关于围棋九品的说法就说的不仅是棋艺高低,而且也是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魏人邯郸淳《艺经·棋品》记载:“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世说新语·巧艺》曰:“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
 

晋蔡洪的《围棋赋》亦云:“尔乃心斗奔竞,势使挥谦。携手诋欺,朱颜妒嫌。然局不弘席,子不盈卷。秉二仪之极要,握众巧之至权。若八卦之初兆,逐消息乎天文。”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现在这项古老的智力活动在我国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值得注意的是,医学界的研究结果认为,下围棋对防止大脑的生理性老化,特别是预防废用性痴呆方面特别有效。围棋中最重要的是构想力、判断力。即使在一个地方蒙受损失,但只要在其他地方能够得到补偿即可,这种大局观非常重要。
 

人类大脑中左脑和右脑发挥着不同的机能。计算力和记忆力之类属于左脑的机能,而综合力和判断力则属于右脑的机能。右脑有障碍的人,布局往往掌握不好,对定式形状的认识也有困难,在对局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大脑短路的现象。另一方面,左脑有障碍的人中盘攻防薄弱,不擅长对杀,而对布局和定式感觉良好。
 

所以,以棋为乐,可以激活大脑的机能,提高生活的质量,可以健康的度过老年生活。今天的台北钱穆故居玻璃柜里陈放着钱穆自幼喜好的竹箫和围棋以及生前所获的文化奖章。只是如今已经物是人非了。
 


2.养 花 草
 

钱穆先生还痴情于莳养花草。胡美琦女士说:“我们钻石山的那个家,仅有二十余平方米,就养了大大小小近百盆花草,摆满在窗框上柜子上书桌上茶几上阳台上。他用栽花赏花代替一部分书房运动。”
 

清代医学家吴尚先曾经说过:“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现代医学科学和生活实践都证明,老人养花不仅是闲情逸致,而且是一种益康、益智、益寿的行为。
 

养花需要进行移盆、换盆、松土、施肥、浇水、剪枝等劳动,进行上述劳动需要全身较均衡地不停运动,从而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养花还要有科学技术知识。比如花的构造、色彩、香味等涉及植物学、化学等学科知识;花卉的光照、温度、空气、土壤、水分、营养元素的关系又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等。
 

每个爱好花卉的人都希望自己亲手荫养的花卉能常开常香。但不掌握上述科学知识,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的。这就要求老年人要多学习,多动脑,多实践。
 

养花可愉悦心境,陶冶情操,达到忘忧、忘我的境地。养花可以陶冶性情,启迪心智。花开花落,常常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激起创作的灵感,托物言志,憧憬抒情。心静则益康,因而养花有潜移默化的健身作用,它比中外推崇的气功毫不逊色。
 

现代科学证明,花卉是天然的“芳香制造机”。花的香气可以镇静安神,活络血脉。菊花的香味能“通天窍,利卫气”,荷花和水仙花的香味使人的感情温顺缠绵,紫罗兰和玫瑰的香味让人愉快。橙花的清香更是奇绝于世,用它蒸成的茶一向是进贡的绝品。亦果亦药的佛手香椽,其香味使人如仙如佛,它和梅花、松籽仁合泡的香茶味叫做“三清茶”,是清廷御殿举行三清宴时的必备珍品。
 

花卉是净化空气的“高手”,它能够制造对人体十分有益的“负离子”,其分泌的杀菌素,能杀死结核、痢疾、伤寒、白喉等病菌,还能刺激感觉和呼吸器官,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很多花卉能吸收空气中的毒素,例如夹竹桃和石榴吸收铅,美人蕉和茉莉吸收氯,米兰和紫丁香吸收一氧化碳。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14:20:06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智慧(三)

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智慧6
3.下 午 茶

钱穆先生和夫人还喜欢饮下午茶,经常还以各种茶点招待客人。下午茶对人的身体也极有益处。

中国和英国都是世界上以饮茶而闻名的国家,但在喝什么茶及怎么喝上,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英式下午茶通常在下午4—5点钟时进行,并且要搭配一定的甜点。营养学家告诉我们,这对补充人体能量具有很大的作用。

经典的英式下午茶由点心和茶组成。点心一般装在一个三层的银色托盘里,从下到上分别为三明治、英式小松饼、芝士蛋糕和水果塔。吃时的顺序一般是由下到上、由咸到甜。据说,这和正餐中从主菜到甜食的顺序是一样的。

喝下午茶可以及时补充能量。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上班族的午餐常常吃得太少或者过于匆忙。一顿营养均衡的下午茶不仅能赶走下午的瞌睡虫,还有助于恢复体力。

喝下午茶和单纯的吃零食是不同的。零食的热量会储存到体内,而下午茶同其他正餐一样,相当一部分热量用来供肌体消耗。它还可以帮助人们保持精力直到黄昏,进而使得晚餐比较清淡,养成最完美的饮食习惯。

好的下午茶还是女士优美曲线的保证。英国一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享用下午茶的女人更苗条,因为她们保持了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此外,实验证明,下午茶还可以增强记忆力和应变力。有喝下午茶习惯的人在记忆力和应变力上,比其他人的平均分值高出15%—20%。

下午茶中的“茶”当然以红茶为主。在英国,红茶的种类非常多,下午茶的专用茶为大吉岭与伯爵茶、锡兰茶等几种。红茶品性温和、香味醇厚,首先有助于强健骨骼。剑桥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1256位住在附近的65—76岁妇女进行过饮食与骨质密度调查。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可减少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

其次,喝红茶可以防治流感、心肌梗死、脑中风和皮肤病等。研究发现,经常用红茶漱口或直接饮用有预防流感的作用;红茶富含微量元素钾,冲泡后,70%的钾可溶于茶水内,可增强心脏血液循环,并能减少钙在体内的消耗。

每天喝5杯红茶的人,脑中风的发病危险比不喝红茶的人低69%。此外,红茶中的茶黄素在预防皮肤癌方面比绿茶效果更好。


4.乐 箫 笛

钱穆曾自述:“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实为生平一大乐事。”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曾随童伯章先生学过昆曲,极好箫笛。胡美琦女士说:

我最爱听他吹箫。我们住在九龙沙田的那一段日子,每逢有月亮的晚上,我喜欢关掉家中所有的灯,让月光照进我们整条的长廊,我盘膝坐在廊上,静听他在月光下吹箫,四周寂静,只听箫声在空中回荡,令人尘念顿消,满心舒畅。宾四告诉我,他年轻时学唱昆曲,所以也学吹箫笛,他曾下过很大功夫。冬天下雪在户外练,在当风口处练,还要一腿而起,做金鸡独立式慢慢蹲下又起来练,要练到那箫笛声音不断不变。迁到台湾后,他的牙齿全部拔光,装上了假牙就没有兴致再吹箫了。

音乐对人健康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音乐有时能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医疗效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

据研究表明:一些音乐的声音的波动能带来有益的刺激,并通过听觉中枢传导系统作用于大脑,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内分泌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乙酞胆碱等,使机体保持在积极状态。对于调整情绪、改善睡眠、延缓大脑早衰、保持活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远在秦代的《吕氏春秋》中,就提出了音乐能够“和心”、“适行”的医学美学观。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将宫、商、角、徵、羽五音,归属于脾、肺、肝、心、肾五脏,指出五音对人体气机的升降、脏腑的条达、神志的摄养有调节作用。

历代养生学家如庄子、嵇康等都有抚琴辨律的心得。晋代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把读书抚琴与亲友闲话,同视为人生的快事。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述音乐疗疾的体会说:“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

幽忧者,即过度忧劳也。悠扬的琴韵竟然有如此效验的心身康复作用。他的朋友杨置因屡试不第忧郁成疾,每日借酒消愁。欧阳修闻知后,便送给他一张琴,并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送杨置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劝说杨置以抚琴辨乐来寄托情怀,排遣忧愁。

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载: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醒亦两目倦开。名医叶天士诊后,未开一味药,却令家人买来一面小鼓,在病人的床头频频击打。士人闻鼓声后,渐渐清醒而不复倦卧。弟子问其医理,叶天士说,脾困故人疲倦,而鼓声最能醒脾,留下了古代音乐疗法的生动案例。

  音乐疗法现代医疗已广泛采用,不少医院和疗养院采用为病人播放优美轻音乐的办法,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疾病。有的还将音乐与色光相结合,配由绿光或蓝光组成的冷青光,称之为音乐色光疗法,治疗情绪易怒、头痛、心痛等疾病,收到明显的疗效。

而中国特色的箫乐更是令人回肠荡气,有“天人之际想”。箫重意境,箫声乃心声,心正平和为上。箫声发自丹田,出于箫管,实为箫人合一。箫者中气浑厚,箫声自然绵绵不绝,故箫与养生不悖也。须有一支好箫,方有清和之声。箫如人,须养。新购之箫,应尽拓其高音,常以急吹,可养箫之音色。

箫乐抒人之胸臆,自然流畅,演者尽兴,听者知意。音乐有节奏,如人之脉搏节律,故演曲须按节拍合律。节拍不佳者,尤须深思。

人们喜欢箫,除因为箫艺可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因吹箫可以开发智力,使人健康长寿。古今吹箫长寿者,代不乏人,特别是很多武功修炼者,更是爱之如贴身之宝,常以箫为炼气修心的门径,使人听箫声而销魂。

魏晋向秀曾用那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的《思旧赋》序句来追缅竹林七贤: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这份伤感的笛声犹如荒冢一样凄凉,它在怀念竹林下埋葬的一个个消散的英姿吗?钱穆先生,你又何尝不让人怀念呢?


钱穆学术链接

钱穆(1895—1990年),江苏无锡人,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先后任昆明五华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钱穆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具有人格与学术的双重魅力,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

钱穆先生长期研治史学,享誉中外。主要著作有《国学概论》、《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先秦诸子系年》、《秦汉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宋明理学概述》、《人生十论》、《双溪独语》、《朱子新学案》、《晚学盲言》等。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分甲编思想学术、乙编文史学术、丙编文化论著,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


钱穆健康小辞典

钱穆静坐养生之法

先用止法,一念起即加禁止。然余性躁,愈禁愈起,终不可止。乃改用观法,一念起,即返观自问,我从何忽来此念?如此作念,则前念不禁自止。但后念又生,我又即返观自问,我顷方作何念,乃忽又来此念?如此念之,前念又止。

初如浓云密蔽天日,后觉云渐淡渐薄。又似轻风微吹,云在移动中,忽露天日。所谓前念已去,后念未来,瞬息间云开日朗,满心一片大光明呈现。纵不片刻,此景即逝,然即此片刻,全身得大解放,快乐无比。

如此每坐能得此片刻即佳。又渐能每坐得一片刻过后又来一片刻,则其佳无比。若能坐下全成此一片刻,则较之催眠只如入睡境中者,其佳更无比矣!余遂益坚静坐之功。

相关教材: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