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由TCL的第一季度巨额亏损所想到的!

[复制链接] 2
回复
9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5-27 22:2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TCL国际并购恶果为鉴
   近期,TCL集团(000100)及其在港上市子公司作为反面典型,吸引着我们的关注。
   上月末,TCL集团发布一季度报告承认亏损327亿元人民币。此前,在港上市的TCL多媒体1070HK与TCL通讯2618HK也公告巨亏信息。
   TCL的大麻烦出在哪里?概而言之,正出在公司管理层一度高调推进的国际化扩张做法上。自营运以来,TCL集团与国际彩电巨头汤姆逊合资的TCL-汤姆逊公司和与手机巨头阿尔卡特合资的TCL-阿尔卡特公司财务状况均形同“脱缰野马”———TCL-阿尔卡特去年9月开始运作,至年底仅4个月即告亏258亿港元;TCL-汤姆逊公司在北美市场与欧洲市场持续巨亏,则直接导致TCL多媒体转盈为亏……
   更可怕的是,两家合资公司令TCL“骑虎难下”、前景黯淡。在如何让它们“止血”、何时做到盈亏平衡等问题上,与过去的勃勃雄心大相径庭,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所言不过是一堆“软话”,诸如“(合资公司)整合比预想困难得多”、“今年(业绩)不容乐观”等等。最近,TCL通讯发布公告称,TCL集团将通过资本市场交易安排,收购阿尔卡特所持有TCL-阿尔卡特45%股份。这毫无疑问地标志着TCL与阿尔卡特合资已告失败。但李东生竟然不顾事实,对此结论加以纠正,这只能说明其已方寸大乱,连心态也出了问题。
   TCL国际化之途步入泥潭且难以自拔系不争事实。我们把它作为反面典型加以关注,重在为试图进行国际并购的其他国内企业提供镜鉴。相关体会涉及以下方面:
   上月末,李东生在北京参加一个论坛期间反思TCL国际化得失时,曾后悔在与阿尔卡特合资之前,没有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参与收购方案设计,以致“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意料不到的问题”。“就话论话”,这是非常“搞笑”的说法;但由于亏损后果绝大部分由TCL集团国资股东和流通股东“埋单”,它让人笑不起来,甚至不寒而栗。
   须知,即使内科大夫生了内科疾病也需其他大夫会诊,投资银行进行并购也要其他投资银行提供顾问服务。TCL集团进行国际并购竟然没有聘请专业顾问,唯一说得通的解释是其把国内市场环境中的一些“经验”用到了国际市场上去。
   事实证明,“先上车后买票”之类做法在国际市场环境中根本行不通。国内企业进行国际并购必须聘用具有公信力的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服务,而且咨询范围与深度必须涉及可能出现的全部细节问题———这是TCL反面教材提供的第一个结论。
   国内制造企业并购国际企业意在获得对方拥有的品牌资源、市场渠道与知识产权。种种迹象显示,在相关问题的认知态度上,不少企业直至政府部门有亟待纠偏之处:
   首先,就算无法要求多数国内企业像韩国三星集团那样,拿出“志气”来,自创品牌、渠道与知识产权,但我们也要反对一种似是而非的说辞:花了几十亿研发自有知识产权,效果很差,不如通过企业并购方式取得行业领先的专利。
   其次,一段时间以来,虽成功案例几乎为零,国内企业却掀起了一股并购陷入财务危机的著名跨国企业热潮;而且均宣称目的公司价格很便宜。在今天的国际并购市场,西谚所言“一个人的毒药是另一个人的美餐”情况或许有,但绝非普遍现象;相反,由于“企业标的”定价机制成熟、完备,最终,想买便宜的人大都会被证实为“单相思”。因此,在认知态度上,试图进行国际并购的企业越早建立“等价交换”意识越好。
   显然,并购陷入财务危机的著名国际企业与把沿海城市淘汰下来的保龄球道配置到西部地区去有本质不同。如果没有内在沉疴,仅靠注入一定资金便能焕然一新,这些著名国际企业股东何不融资自救?有的跨国并购行为冲着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去,结果发现它们如国内房产证上的“它项设定”,早已被“抵押”给债权人。在该方面,TCL的教训同样该令人警醒。譬如,仅支付来自阿尔卡特的员工巨额工资,就构成了合资公司一大“失血点”。
   自然,我们不至于下结论说,今天的国内企业都不具备并购著名国际公司能力。但同时要指出,TCL并购恶果尚在发酵,其他企业如果没有做好跨越类似泥潭准备,决不该匆忙行事!政府部门如闭门造车,硬性推动不具备条件的国企进行国际并购,那是对国有资产犯罪!
沙发
发表于 2005-5-27 23:20:13 | 只看该作者
无涯同志好象对TCL有很大成见,TCL出了一些问题,但绝对不能危言耸听,更不能把责任都归咎与温文尔雅的李东生先生身上.只凭一面之词就扣屎罐子,否定一切,好象有点站不住脚.看来无涯同志并不了解TCL的发展史,并不了解TCL在中国家电发展史上创造的奇迹,TCL虽然犯了错误,但成就还是绝对大的!再说,现在也不是品论成败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信息如此贫乏,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内幕,收购成败要长远看,要有耐心,现在亏损不叫亏损,长期看来有利就是成功!不是有句话说:先赢是纸,后赢是钱吗?是不是如果收购立竿见影,先生马上就高唱颂歌啊?再说如果有这等好事,人家干吗要卖啊?做任何事都要承担风险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减少风险,但要敢于冒险,时间不等人,我们已落后太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板凳
发表于 2005-5-28 19:10:3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后真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惧感,正如楼主所言“如果没有内在沉疴,仅靠注入一定资金便能焕然一新,这些著名国际企业股东何不融资自救?”。我们需要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市场的并购,扩大在世界经济之林的知名度,通过并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份额等,但如楼主所言,实在是触目惊心,触目惊心……

不敢想,也不愿去想,愿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并购国际企业的国内不错潜质的企业,尽早走出泥潭。

祈祷,真诚祈祷,愿大家共同祈祷,为我们的民族经济的振兴……

另楼主能否标明相关数据出处,我真不愿相信你所说的事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8 19:17:33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