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推荐]樊纲演讲精彩实录:宏观经济波动与企业发展

[复制链接] 7
回复
118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3-15 08:4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樊纲教授在“公益大讲堂”上的演讲记录

非常荣幸能够应邀到这样一个大公堂发表自己的观点。题目还是宏观经济分析与经济发展展望,用一些有关宏观经济的图,讲宏观经济波动与企业发展。

主题想讲宏观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讲的是与企业相关的企业宏观经济问题。现在企业发展有很多战略,有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市场的竞争,方方面面管理的问题,都需要应对。但是市场经济是有波动的,社会会发生波动,波动会带来风险。中国企业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具有自己的动态发展战略,怎么应对一次一次的经济波动。大家可能以为波动都是政府闹的,市场经济本身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有宏观经济学?为什么需要有宏观经济政府?有人讨厌中国政府宏观经济,为什么一天调来调去?都是有道理的。我们的企业怎么在经济市场的波动中实现自己的发展,在高峰和低谷、在高涨和萧条的过程中使自己生存、发展,特别中小企业。今天进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但是说的是企业的事情、是企业家的事情、是阁下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不是所谓政府的事情,是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主体的事情,因此也许没有涉及到市场经济运行的很多方面,但是它确实很重要。

第二界定一下,中国的问题多了,体制的问题、改革的问题,我们只讲一方面的问题,今天只讲宏观经济。在座主要是企业界的朋友,市场经济本身是市场经济还是不是市场经济,反正这个社会充满了利益冲突。世界有很多利益,我们的社会还有其他很多利益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因此我想讲的问题除了讲诸位的利益在什么地方,可能着重进的不是各位的利益怎么得到张扬,讲讲别人还有利益,讲讲社会的利益,讲讲利益的均衡。宏观经济涉及的问题不是一个、几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众多企业的问题,不是一个企业界的问题,而是还有其他利益集团的问题。经济学者可能做一件肥力不讨好的事情,当着企业的面讲政府的利益,当着消费者的时候讲生产者的利益,当着生产者讲消费者的利益。张扬张扬别人的利益,使我们了解社会还有一定的需要,还需要均衡,这样可以使我们看问题更全面一些。

下面分几个问题讲讲宏观经济和企业发展当中的问题。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宏观经济波动,19971998年经济萧条,通货紧缩,那是前一轮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结果。到了9798年以后经济逐步回升,一直到20002001年经济回升。2003开始出现经济过热的趋势,2004年最开始的时候,去年年初的时候经济到了比较热的时候,这次也不是特别热,用人体42度作为发高烧讲,2004年初到了39度,2003年开始讨论宏观经济过热的趋势,2004年最初已经到了相当过热的程度。然后政府开始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现在经济逐步开始平稳下来,增长速度逐步平稳了。这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不再去着重分析去年经历的辩论的问题,包括是什么引起的过热、过热的表现是什么、怎么判断过热,我们不详细讨论这些问题。但是还是要讲几个问题,几个有关经济是否过热、有关经济波动的现象、问题分析。

过热不过热不在于实际经济水平高低,不在于经济增长速度本身是多高、多低,美国经济5%已经过热了,中国经济8%并不热,7%还要通货紧缩,问题不在这里。问题不在绝对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总供求关系是否平衡。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各种因素,刚刚发展,基数比较低,体制在进步,劳动力成本低等等,我们的储蓄率比较高,每年40%的储蓄率,美国大概百分之十几,按照全社会来算百分之十几我们百分之四十几,因此我们的投资增长速度会高,整个增长速度会高一点。

现在可持续增长速度、可持续不过热也不过冷的增长速度也许是8%—9%。但是问题不在于实际增长速度高低,判断经济过热不过热由一系列的现象来判断,特别是供求关系是否平衡来判断。2003年以后发生的这些情况,首先看到是供求关系失衡以后的各种表现。首先的表现就是所有原材料投资品的供给开始紧张,价值开始上涨,而且这次不是中国的价格上涨,而是全世界的价格在上涨。因为现在中国经济大了,中国的需求量大了,要想经济增长不仅仅用自己的资源,要用全世界的资源。中国仅仅靠自己的资源不可能实现增长,就像日本如果仅仅靠日本自己的资源不可能实现增长,中国要想增长一定要利用全世界的资源,这次我们已经在朝这个方面发展。然后一系列的基础产品都开始出现短缺,2003年大家还在辩论是不是热,2003年全国24个省停电,2004全国26个省停电,福建省有的一星期停5天电,浙江停4天,江苏停3天,广东停2天,很多地方停到了老百姓的家里,大热天不能开冰箱开空调。有人说这是电的问题,如果电供应足够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短缺的问题,电力过去政策出现了错误,这个可以讨论。我们可以假设电过去几年的增长是正常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到了20032004年电力生产水平构成了总供给能力的组成部分。社会的总供给结构能力总是有一定的结构,现在的生产能力就是构成了整个生活能力的一个瓶颈也好,制约条件也好,就是现在总供给的一个内容,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出现电力短缺,为什么前两年没有生产电,为什么没有扩大电力生产能力,因为上一轮的经济过热导致电力生产能力过热,前些年出现了电力生产过剩,因此导致决策是少建电场,不管历史怎么样,反正到了20032004年电力供给是这么到,我们的用电需求突然膨胀,结果导致了供求失衡,这是总供求失衡的一个表现。

有人说电力失衡,假如没有电就没有失衡,我们假如一下。假如中国的沿海地区都开足马力生产,下一个大的瓶颈是什么?下一个大的瓶颈就是各种原材料的紧张会更加剧烈,现在已经剧烈了,以后会更加剧烈,比如钢铁、铁矿。2004年中期的时候国际英文报纸有过一个报道,说伦敦街头下水道的井盖都丢了,中国要进口废钢材,假如中国不缺电,假如中国的企业一个星期7天开足马力生产,那就不是伦敦井盖丢了,连纽约的井盖都要丢了。尼桑在日本有五个汽车厂,当时关掉了四个,停产了四个,为什么?日本没有钢材生产汽车了!这就是供求关系失衡的结果,当然不都是中国的问题,但是有中国经济过热的因素。

这是供求关系,所谓经济过热的第一个表现,其中还有一些价格的表现。所有东西既然出现短缺,价值就开始上涨,原材料价格高涨有问题,我们现在仍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是总供求关系失衡的基本的表现,我们要从这些表现上来看经济是否均衡,是否出现过热或者是否出去过冷。过冷是什么意思?过冷就是生产能力过剩,过热是生产能力不足,出现萧条危机。

第二个问题(重要问题)

一旦经济出现失衡,就会出现波动,失衡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供求关系的缺口会自我扩大,会产生动态的恶性循环。不仅是静态的供求关系出现差口这个现象,而且这个差额本身会导致动态的进一步变化。什么变化?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的趋势,一旦出现需求大于供给这种经济过热的局势,需求就会进一步自动的膨胀,价格就会进一步上涨,投资就会进一步的扩大。就会向通货膨胀方向进一步恶性循环,什么道理?一旦出现短缺,价格开始上涨,价格上涨利润开始上涨,利润开始上涨,诸位企业家的投资开始上涨,投资进一步上涨,投资一旦进一步上涨,总需求就进一步扩大,需求进一步扩大,价格进一步上涨,需求进一步扩大。再加上人们的心里买涨不买跌,一旦这种趋势形成就会恶性膨胀,一旦反过来,一旦经济出现过剩,出现失业,出现通货紧缩,从动态的角度看,也会恶性循环,越来越往低走。一旦出现价格下跌,越下跌,投资者的利润越下跌,利润越下跌,大家越不投资,越觉得存在过剩生产能力,越存在过剩生产能力越不投资,越不投资需求越紧缩,需求越紧缩,价格越下降,利润越降低,投资越下降,需求越不足,就越是出现通货紧缩,这是前些年遇到的情况。这就是所有经济失衡之后不仅仅是静态的现象,后面是一个动态的结果,它会恶性循环。当然后面要讲宏观政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怎么打断这个恶性循环,不让他再进一步扩大下去,效果不让它进一步扩大下去。

这是经济失衡之后产生的第二种结果,第一种是静态失衡,第二种是动态失衡,会恶性发展。

第三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

经济过热或过冷,最终会走到极限,走到极限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其他的后果。经济过热的最终后果就是产生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前面大家投资,利润好、价格高,于是大家往里投。而且价格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现在讨论原材料价格什么时候能下降,什么时候能平稳,全世界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讨论的背景就是一旦供求关系形成,它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存在着供求的缺口。因为生产能力、供给能力不是在很短时间内能够调整的。你可以在现有的生产能力下加班加点做点事情,但是呢你要真正扩大生产力,就需要投资,需要开矿,需要采矿,需要运输,需要设备、投入等等,至少需要23年到34年的时间,现在全球也不是说没有矿,也不是说没有资源,而是现在那些资源行业要想扩大生产能力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投资就会非常的都过热,价格都不高,就会出现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就是投资的速度超过了最终的需要速度,最终出现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出现以后就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出现经济萧条,转化为通货膨胀,转化为通货紧缩,转化为失业、转化为生产能力的闲置、过剩等等问题。反过来严重的通货紧缩又会导致下一轮的经济通货膨胀。因为严重通货紧缩长期大家不投资、不扩张,结果需求慢慢恢复起来,恢复起来之后呢,由于过去经济投资不足,又产生了过度投资,这两种情况过热或过冷会相互转化。前面讲的是静态的,供求失衡,然后动态的供求失衡会扩大,第三点供求需求的各种状态会相互转化。

所以去年前年讨论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时候,有一个学者说中国经济不怕热就怕冷,这句话我非常同意,但是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冷?冷是怎么来的?天下的冷是怎么来的?天下经济的萧条都是由于经济过热造成的。美国前几年IT泡沫的崩溃,那一轮的经济萧条是因为美国IT泡沫的出现。日本15年没走出低谷是因为日本前面有十几年的泡沫,经济过冷是因为经济过热造成的,而且真正要防的东西不是过热,而是过热之后的过冷!过热没有什么可怕的,过热大家的日子都好过,过热有没有无效率现象—看这个图,中间的横线是持续增长的有效率的情况,而经济的波动都是对效率的一种偏离、一种损失。太高的时候的损失就是过度利用,过度开采,加班加点。现在为什么煤矿出事故?中国的煤矿大概两年没有维修了,因为煤供给供不应求啊!因为原材料紧张啊!这些设备都要大修,但是都停止大修,都把现有的生产能力短期之内加班加点加以过度利用,过度的损耗,过度的开采产生一些无效的现象,甚至人员的牺牲等等,包括我们的路。因为公路的超载是无效率的,因为它把私人成本转加为了社会成本,过快的损耗了高速公路,产生了无效率,因此我们现在叫治超(治理超载)。为了运煤,全国停电,为了运煤,交通部门只好运煤车超载的时候可以放一马。这类过热的时候有没有无效率?有无效率,但是这些无效率比起经济危机的无效率、比起经济生产能力过剩的无效率是小巫见大巫,是一个零头。真正的无效率是这些动荡过程中产生的过剩生产能力的闲置,大量的机器设备的闲置,最后甚至砸机器、倒牛奶。从小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政府状态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的缺陷所学的东西,然后人员失业,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出现低谷,本来能够生产这些东西却生产不出来。

这是经济论上、从政策上,最可怕的东西,而防热——真正要防的不是热的时候的问题,而是冷的时候的问题!那有人说能不能永远热下去?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投资过度的话,早晚会遇到生产能力发展所必面对的市场需求的界限。先不举中国的例子,先举国际的例子,举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例子,IT泡沫,宽带投资建设。IT革命最突出的就是大家上网,可以用网络。用网络就要铺宽带,而且当时宽带需求确实高涨,大家看好,大量投资包括风险投资都投宽带。就投呀、铺呀,突然大家发现,铺下一的宽带一百年都用不完,后来有人论证是50年。需求没有那么多,于是宽带的铺设突然停止,生产宽带的企业突然没有了订单,宽带的投资突然停止了,生产宽带投资的停止,导致为生产宽带行业提供供应部门的生产停止,整个需求迅速萎缩,出现大量生产闲置,需求迅速萎缩导致经济萧条。美国还好,IT泡沫美国是走在前面,他为全世界生产IT、宽带,所以他的宽带生产能力不会因为需求停止,全世界还在铺,因此生产能力没有不萧条,一轮主要是房地产、电力,造电场,最终周期里的其中一个例子,先不说钢铁、水泥的问题。有两个部门,一个是纺织,因为加入世贸组织,需求看好,而且确实订单在一个劲的增长,按照当时的订单但是扩大生产能力,购买设备。2003年半年的时间纺织业总会的人告诉我投资的增长速度达到了600%。走着走着到了年底,美国人突然对中国的一些纺织品重新实现配额制。西班牙人烧了中国的鞋,05年取消配额,全世界限制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什么道理?这个市场是有界限的,市场不是无限可以增长,以为总会高速度增长,于是很快我们的纺织品行业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3-15 08:41:18 | 只看该作者

再一个例子,汽车行业。根据前几年中国汽车增长50%、60%安排生产,结果造成了最初有一个高涨这是特殊情况,是超常的增长,一旦当作长期的增长,大家都蜂拥而至产生过剩增长。这就是经济波动的全过程导致的后果。

这个过程在中国现在发生,原因很复杂,比如刚才进的,最近中国经济这次为什么会有过热,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有很多因素,其中有好的因素,这次是民营企业过快增长,同时也有国有企业的问题,软约束的问题也存在。这次主要的部分还是地方政府城市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大学城一系列的扩张计划,大家都搞城市扩张,而且我们的政府都是五年行为预期,都恨不得在五年里把20年的地批出去,结果全国成了一个大工地,全国都需要水泥,产生了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的大量需求。

这里有传统体制的问题,大家和市场经济相比,确实很多是传统体制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讲确实很复杂,有传统体制的问题,也现代市场经济的问题。

大家觉得现在要搞市场经济,从长远来讲,我们的经济也确实在朝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大家经常提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会过热,传统经济过热,市场经济不会过热。传统体制下需要政府加以调控,现在搞市场经济了政府是不是就不要调控了?!就不会有波动了,也需要政府调控。因此把传统经济的问题抽象掉,假定各位都来自民营企业,我们把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的问题都抽掉,就想象市场经济的问题。假如我们都是民营企业,假如我们是市场经济,会出现什么情况?世界上最早的经济波动可不是计划经济波动,都是市场经济波动周期,是西方经济发生了问题了,首先是因为这些。

计划经济过去是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什么原因?因为计划者发生错误,可能错误更大。同时搞计划经济,搞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花别人的钱,总是饥渴,所以投资总是过热,政府要勒住缰绳,但是市场经济也会出现波动。经济学者历来的解释是,民营经济市场经济下为什么会出现波动?在历史上大概有两大解释,到现在大家还认为是最主要的解释。第一个解释就是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怎么解释的?用人的贪婪、企业家的贪婪、企业家追求利润,为什么?如果企业追求利润要做什么?第一件事就是控制支出、控制成本,公司不能太大,采购不能太多,需求不能太大,要控制需求。

第二要搞经济发布,不断提高效率,不断改制,不断进行企业改革、管理改革,这也都是诸位正在做的事情。为了竞争,要不断的进行技术进步和提高,争取用同样的成本创造出比别人更好的东西,或者是生产一个东西比别人成本更低。

要进行进步就要研发,就要进行设备的更新,要进步就要不断的进行投资,生产能力会逐步扩大,随着技术的改进不断扩大。但是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需求的界限。因为你在压低工资,你不能扩大支出,要节省每一个铜板,需求不能扩大,因此生产能力的扩大速度总是快于消费的速度,于是最终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这个因素到现在只要搞市场经济,只要搞民营企业,只要追求利润,市场经济内在逻辑决定内在供求关系会区域不平衡,这点诸位应该认识到。说的就是阁下的事情,市场经济的周期不是国有企业闹出来的,就是民营企业大家一块闹出来的。这是第一个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大家谈论不谈论,已经是一个常识了,就不要重复了。

第二个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就是预期错误。

前面是关于人的贪婪导致经济波动忽视了一点,我是贪婪的,但是假如我预期都是正确的,我知道需求有多大增长,我们可以测算出有多少需求可以满足生产能力,就会有过度投资,这里就有一个预期正确不正确的问题,是否能力正确的预期到供求的增加。这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理论,宏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用预期错误解释经济波动。概念是企业家动物精神,也就是企业家的非理性行为。什么非理性行为?预期受心理因素影响,对未来乐观,对未来市场需求预期就好,就多投资,于是经济繁荣,就业增长,而且不仅是一个企业家跑,还有人气,还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一个企业家这样,大家都这样,不仅是企业家这样,这个还会被银行家接受,银行家会贷款。银行家的心情不好,你的故事他就不相信,不给你贷款。你的美好故事让银行家相信了,他才给你贷款,你投资才能实现,经济才能发展。一旦大家心情不好,大家不投资就出现萧条,就出现失业,叫企业家的动物精神,说的也是企业家,而且是民营企业家的事情。

中国又是一个初级发展的市场经济,企业家预期不预期还没有完全提上日程,只要看到边上有人挣钱就往里投,动物精神。看到一个机会,不会分析市场未来,不分析别人是否进行这样的投资,不分析你生产的时候市场供求是什么样子,有多少人供给有多少人需求,不分析这个事情就盲目做投资,更会出现盲目投资,更是动物精神。

一说这个大家可能就有很多例子,去年最典型的例子03年的十月份,当时汽车生产过剩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03年的10月份发改委收到的从南方一个省递交上来的关于新建汽车厂的待批的申请报告是40份,每一份都不是生产几辆车,都是几十万辆车,都是几十亿的投资,打造民族品牌,还不是国有企业提出的,都是民营企业。这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会有波动,市场经济内在的冲动和规律,加上真正预期的错误,人们不可能有完全的信息,不可能有完美的预期,因此更可能会有错误,迄今为止人类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市场经济没有波动做不到!

第一个问题是总供求关系失衡会产生波动,第二个解释就是为什么波动,第三就是有这么多波动怎么办?人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次又有一个争议,国际也有,市场经济有波动,有没有波动不说,要不要由政府调控。搞市场经济了,政府要退出了,民营企业的钱要企业家折腾,不要政府干预。这样的建议也没有什么新鲜,而且人类历史上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没有政府,没有宏观调控政策。我们回顾回顾没有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什么情况,宏观调控政策是什么来的。

从市场经济开始形成,18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西欧北美的市场经济都是属于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都是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每七八年来一次经济波动、经济危机。七八年是这么分配的,前两三年投资过热,经济过热,价格高涨,需求高涨,就业高涨。形成了过剩生产能力,突然发现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于是进入两三年的经济危机,然后再两三年经济萧条,走出这个低谷,再走入下一轮的经济高涨。什么叫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典型的现象就是刚才说的砸、机器、倒牛奶。我们前两年也砸过机器,电视上大家亲眼看过,拿着钢锤子砸锭。为什么这样做?通过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的办法实现需求平衡。消灭生产能力是什么含义?就是消灭一部分企业,倒闭、破产。消灭什么企业?首先消灭中小企业,大企业有一千个办法度过危机,中小企业从来在经济波动中首当其冲,从来都是最受打击的。中国现在有特殊的情况使中小企业特受打击,因为我们没有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因此地方中小的企业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打击,但是这只是我们一个特殊因素。除了这个特殊因素,天下所有的经济波动首先被消灭的生产能力就是中小企业的生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小企业最应该不希望出现经济波动,最希望经济平稳增长!

这是过去两三百年,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大过剩、大危机。人类在那次将近十年的经济危机中消灭了人类50%的生产能力,加上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才使供求关系重新出现达到平衡,经济才重新增长。没有政府,政府宏观调控。30年代美国政府请摩根斯坦利操作,找点企业家,控制控制需要、投资,我记不得具体的故事,反正就是没有政府机构做这个事情,没有宏观调控政策。

在两三百年的时间中人类怎么看待这个事情,人类想没想过治理这个事情,七八年来一次,那么多失业,那么多破产,导致饿死人,这是人类的灾难,是不是想点办法解决。当然人类在不断的想解决办法,当然有很多解决办法,历史上革命性出现的变化也是基于两个大的理论,基于对问题比较扎实的分析。

第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我们的计划经济是怎么来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怎么来的?就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七八年来一次的经济危机上。这些大知识分子看着这么多人没饭吃还砸机器、卖牛奶,我们联合起来,我们共同的有计划生产,满足需求,因此才出现了计划经济这种思潮,才有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无政府状态下产生的极端的有政府的思想。产生这些都是因为要治理经济波动。

后来有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问题,当然30年代、20年代还有人看不清楚,国有企业效率更低,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波动等等,加上意识形态等等。西方市场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大萧条当中又出现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就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现在所有这些政策都是大萧条以后才有的,但是大萧条的产物。凯恩斯写了宏观经济的书,才有了现代宏观经济学,才有了现在的宏观经济政策,才有了刚才所说的格林斯潘们一天调来调去。现在说不要宏观调控,发达国家一天都在调来调去,你不要宏观调控?!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我们是不是要重走一遍,是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自发的七八年来一次波动,那时候还没有发达国家压着我们,我们现在还有发达国家压着我们,要不要波动?去年大概有四五次经济学者跟我说过,他说你们的企业需要经过经济危机才能成长。我说你们可以说这个话,我绝对不能说这个话,什么道理?现在在中国市场上运作的可不仅仅是中国的企业,还有大量跨国公司。经验丰富、老奸巨滑的跨国公司们,这些企业都是经历了几十次经济危机的幸存者,他们可有经验应对经济危机。如果那样的话,是优胜劣汰,淘汰谁?是中国企业。一会儿讨论关于风险控制问题讲讲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第一代企业家对市场经济波动本身风险经验不足,我们本身又是弱势,加上现在还有其他非市场因素,特别容易出现波动,进行一下调控。我们有很多劣势,包括因为调控又是一个劣势,我们有没有能力,能不能驾驭波动,我们要资本没资本,要人才没人才,人才的高手都到外国去了,市场经济又没有经验,又没有管理,本身又弱小,人家大企业还雇一个首席经济学家,他们都是宏观经济学家,微观的事情经理自己搞,首席经济学者搞宏观经济。我们处处不如人,我们所有的优势之一就是后法优势,什么意思?就是前人经历过的事情我们不必再经历,前人经理的每七八年经历的危机我们不需要再经历,我们知道经济会波动,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使经济平稳下来,从过去的惨痛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掌握人类从过去经验教训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使我们少走弯路。

我们既然是在20世纪末才发展市场经济,我们就不必回头走十八、十九世纪的道路,我们可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搞法,我们赋予政府公共服务重要职能,由政府搞一些宏观调控,这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不提供这种服务反倒是他的失职,反倒是办错事。如果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就提供了这种服务,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平稳增长的环境,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

大萧条以后,由于有了这条理论和政策,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基本平稳,六七十年了我们没有这有危机那儿有危机,波动有,大家很平稳,人类在进步。因为要搞市场经济,因为有人唱市场经济的高调,反而把市场经济内在要求违背了,这是特别大的危险。如果我们真正出现大的波动和危机,昨天我们在香港开会还讲这个问题,有人鼓吹说中国不需要蓝领,不需要软着陆,中国应该继续高涨。外国很多企业,资源行业现在不希望经济增长越高越好,这是他们的利润。如果中国经济没有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会到14%、16%。有一些外国的学者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他们编写了一些中国经济指数或者是物质生产活动指数,他们用这些指数估计中国的实际增长速度。大家都忙着挣钱没有时间听公益大公堂,如果中国出现大危机出现的不仅是淘汰中国的中小企业,中国要被淘汰了。

所以防止经济大波大动,市场经济是会波动,我们怎么通过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使各个部门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这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讨论宏观经济的重要原因。至于采取什么政策,什么样的政策更好,如何应对和驾驭这种波动,而不是被波动,休息十分钟以后我们再讲。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5-3-15 08:41:35 | 只看该作者

这一阶段争论比较多的是政府财政,以什么样的手段调控经济,是市场经济制度还是行政政策,这个问题不多讲,只是的简单提提。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还不是完整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当中还有很多行为主体的决策方式、行为方式不是按照市场经济变量变动的,仍然可以是预算软约束,仍然可以拿着贷款不还,仍然可以走后门得到很多资源。有大量的行政主体,针对这些行政主体,包括国有企业,国有银行,还得采取行政手段,才能起调控的目的,才能使调控有效,否则无效。我们很多行为主体连本金都不还,讨论利率干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也可能唱市场经济高调,我们还不是市场经济,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我们要改革,这当然对,我们一天到晚也在改,也在因此改革的问题,也在研究市场经济怎么发展的问题。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短期的事情,怎么短期?当年要见效,经济往下滑的时候当年要通过财政支出扩大,货币扩大的办法使需求调控下来,打断经济下滑的趋势,当年要把需求拉下来,当时实现一定的增长,这是短期。经济过热的时候当年要采取措施,紧缩银根还是实行控制也好,当年要把需求拉下来。而改革可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要把中国行为主体都改好,可是猴年马月的事情。改了这么多年,很多行为主体改了多少?那是长期的事情,实现市场经济体系,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依靠行政主体了,这个提法是对的,现在不行,现在采取那些措施就实现不了宏观调控。因此大家都很反感,但是还是不得以而为之。

现在我们是一个过度的经济,体制转轨当中的经济,是一个二元结构经济,这个二元不是贫富,而是两种体制并行。现在采取行政的措施,会对市场经济实际产生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时存在,情况就复杂一点。采取的那些措施又会导致体制的恶化,部分现在行政体制的加强,确实引起了一些问题,当然也有一系列的错误。这次两大错误,方向对,而且比较快,第一大错误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是把问题当作一个总量问题,宏观问题,而是当作产业问题,因此拼命产业指导,想控制住局面,结果迟迟不能见效,什么道理?突出的问题就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很早就采取措施了,就是降下来,因为没有看作是宏观经济总量过热的结果。新经济的时候,钢铁水泥都是夕阳产业,当时说不存在新经济,说钢铁水泥是中国朝阳产业的时候没有人听,现在为什么热起来了,是因为我们投资30%、40%的增长,大家都需要电解 铝,大家蜂拥而至。控制投资规模,管钢铁水泥电解铝有什么用?!没有当作一个总量控制,没有解决总量的问题搞这些产业政策不解决问题。

第二个错误在于我们一方面采取行政措施,应急、救火,同时采取市场经济的调整,要采取让市场经济变量变起来的措施调整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调整供求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利率,这是调整总供求关系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利率为什么不动?就是因为拿着大量资金的出于自己的既得利益反对利率调整,利率一动就影响这些人的利益,因此闹的中国的利率长期不动。

05年如果继续通货膨胀,如果美元利率再发生变化,如果各种经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需要调整利率的话就应该调,不调才是奇怪的事情,利率经常有所调整是正常的事情。格林斯潘一年可以调12次,市场经济真正发达起来,这种机制都运行起来的话,他要不调的话市场要求他调。觉得经济关系就应该这样不断调整,长期经济变量不能变,这是我们的一大问题。问题不在于是否采取行政手段,而是在目前的手段下这些经济变量是否能够变起来。中国经济确实很多,这是一方面,怎么从这方面理解经济发生的各种变化。

宏观经济政策针对的问题是宏观动态无效率,什么无效率?就是刚才说的投资过度,生产能力过剩,大波大动,这个无效。还有其他很多无效,包括资源配制无效,那么多资源配制到没有用的地方去,包括生产无效,很多企业亏损,政府行为,在配制方面都无效,这都需要解决,但是这些不是宏观经济政策解决的。其他的问题要通过其他改革措施、政策加以解决,因此改革和调控并行不悖。现在经济基本稳定下来了,改革的事情就要更多的提上日程。有些领导人也说过这个话,05年是改革年,以改革为主线。03年中国有非典,04年中国宏观经济过热,那时候有点像非典,全国26个省停电,这是很紧急的事情,全国调油发电,会干预其他事情,甚至会造成改革的倒退。现在经济稳定下来了,这方面的工作就要做。

下面再讲一个问题怎么看待有了宏观经济调控之后的经济过热。

(图)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目的是运平不动,原来是这么大,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在这儿就开始往下走,实现所谓的软着陆,平滑一点,让波动小一点,这样就实现了宏观效率最大化。要想实现这种效果,要想实现软着陆,要想使宏观效率比较好,就要求及早的采取措施,要求宏观调控政策比较及时。经济刚到这儿就开始采取措施,要早,要及时,要快,等到了这儿再调整就晚了。

去年有这个论点,经济还不算太热,让他热热再调,热了还用你调吗?自动往上走了,还用调吗。世界上有一个观点就是政策往往滞后,这个我同意。到顶点了再调控,就不是反调控是顺调控了,要在经济刚刚形成过热趋势的时候调。

(图)03年的2月份,当时经济增长比较低的时候,那时是非典,我们是在非典刚刚结束去年六月底谈论经济过热的趋势,看这条线—投资曲线一直到这儿,有了非典都没往下降。上一个季度增长31%,非典的时候是32%,看到了过热,这时候采取调控,这才是宏观调控,否则的话就晚了,可能会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有人说预调,宏观调控就是在早期调。我们刚开始谈论这个的时候很多企业界的朋友特别反感,说刚过两天好日子就谈过热,我说书生如果不在这个时候谈过热就没有尽到职责。这是我们2005年需要观察的问题。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15 08:41:5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们基本实现了调控目标,能不能实现政策的及时调整成了需要观察的问题。现在还不到时候,现在刚刚稳定下来,我们看这些基本的数据,情况初步稳定下来,但是还不稳定,还需要巩固一段时间,还有反弹的可能。因此现在谈不上马上调整,也许到了05年某一个时期,下滑的趋势非常稳定,而且继续往下走的时候,也许我们就要实行政策调整。90年代一个重大的教训,该紧缩的时候晚了两年,到后边,1995年底事实上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调控的目的,但是没有进行政策调整又多调控两年、多紧缩了两年。这不是现在放马后炮,96年有文章为证,当时基本的指标正在趋向于比较低的状态,至少要环节紧缩的政策,不要进一步采取力度比较大的紧缩政策,当时没有调整,进一步紧缩。当时重要的原因不是个别领导人,当时把宏观调控写进了五年规划、十年计划。把本来是一个短期内调整供求关系的短期政策变成了长期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是短期的政策,要经常存在、永远存在,但是调控的力度、方向要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相机抉择,而不是长期固定不变的政策。

前两年有些经济学者说宏观经济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淡出,这句话也是错的。怎么淡出?当时做了一个计划,通过五年的时间,把财政赤字、国债投资逐步减少下来,实现扩张性政策的退出。五年计划,五年计划就是长期规划?!相机决策被打破了。03年还在谈论退出及04年为了应对宏观经济过热,政府压缩支出,04年已经有了适当的财政余额,这是对的。市场投资少的时候你多投一点,市场投资少了你赶紧少花一点钱,这是04年当年就要做出的决定。因此宏观调控正要永远存在,但是本其是一个短期政策,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而且调整要及时,这才是好的宏观调控政策,然后才能实现微调。

微调是什么结果?微观和大波大动的控区别在哪里?我们举自己的例子,最近实现微调而没有实现大波大动的例子是什么?其实就是房地产行业。一说起经济过热总说房地产行业,我个人认为这两年房地产行业的增长基本正常。20032004年房地产增长百分之二十几,和前几年基本持平,什么原因?房地产出没出现泡沫?出现了,也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热,但是就是因为调控的比较早,因此泡沫没有大起来,调控什么时候调控?就是曾经被大家骂的狗血淋头的《121号文件》,控制房地产贷款增长,控制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为什么骂的狗血淋头?因为大家的资金都受到影响,如果没有人受到影响,说明这个政策基本不起作用,有人受到影响才是有效的政策。

由于当时的泡沫并不大,投资在扩张就出现了这个政策。大家都骂,都受到了影响,都进行了一点调整,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过了,没有听说跳楼的,这就是软着陆,都受点影响,都进行点调整,最后大家都过去了!而大波大动就是卖楼、跳楼、炸楼,90年代那是硬着陆,不是受到影响的问题,而是倒闭破产。经济平稳增长对企业来说是最好的日子,长期的好日子是最好的日子,短期增长100%、200%,明天倒闭破产,那种是好日子,还是每年增长20%、30%,持续增长20年,哪个是日子好?!经济波动小,波动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受到影响,但是大家都能实现持续的增长,这就是宏观调控对企业的意义,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意义,只有稳定增长才能持续增长而大波大动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受的影响最大,破产倒闭这种情况最多,在中国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宏观经济稳定的效率对大家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事,房地产之所以没有受到影响,是因为大家之前都做了一些调整。

(图)红线是政府调控的结果,现实中曲线已经不是红线了,就是蓝线,看到的是政府调控把经济调下来了。因此现在报纸上最流行的语言,连政府自己说的话就是“宏观调控导致经济下滑,宏观调控导致坏帐增长,宏观调控导致失业增加。”看到蓝线的时候都变成了宏观调控的结果,宏观调控是不是会造成额外的损失,可能会,包括行政管制。但是假如没有宏观调控,经济学永远没有研究最完美的状态,经济学永远研究两种可能的替代方案,两种可能的替代结果。宏观调控的替代就是不调控,结果就是大波大动,因此宏观调控减少了波动损失,但是使得市场经济波动的损失都体现为宏观调控的损失。经济理论证明的东西是经济波动产生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体现为政策运作的结果,因为有了政策宏观调控。

对于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危机波动、商业周期的企业家来讲,确实看到的是政府。发达国家大的公司会主动要求进行调控,他自己也在市场上运作,他也抓住市场机会,但是他会要求政府具有宏观调控的职能,要求政府运作宏观调控。

进入最后一个问题:企业如何应对市场的波动,现在一般理解就是企业怎么应对宏观调控。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会波动的,市场具有动态风险。不仅仅是是有竞争方面的风险,有人们需求变化的风险,假定市场需求不变化,供求关系会发生变化,因为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这对企业来讲是动态风险。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经历了这些,他们就会有非常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其中重要的就是防范动态风险。企业家也非常关心宏观经济波动问题,一方面也关心技术进步的趋势,关心全球化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关心宏观经济。

很多大的经济论坛,一些大的企业家、CEO再忙也要参加这些会,听各个方面对经济大势的分析,特别是经济周期波动是什么阶段,现在到了哪个阶段,这个周期跟上个周期什么差别。

防范风险机制都有具体的结果、具体的操作,这几年就听过好几个这样的例子,跟我们的企业形成了对比。这两年中国经济逐步高涨,面对这样好的形势,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形势更好,几种因素带动中国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中国负责人也制定了一些投资扩张的计划,有些都是雄心勃勃,报到总部,总部研究之后退了以后,被否决掉。有两个公司的理由就是:根据公司都是扩张的规则,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个特定的经济体中,投资的增长速度不得超过百分之多少。什么意思?不根据订单的增长制定现在的投资增长,需求增长可以非常高,但是仍然不根据订单的增长情况决定扩张。市场在好也保持一定的投资节奏,为什么?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加上理论,他知道什么是超常的增长,他不根据超常的增长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他要抓住各种机遇,但是他要分析什么是超常增长、什么是正常增长,把自己投资节奏在一定的水平上,防范超常增长。因为抓的订单少了,但是不会因为投资过度产生更大的损失。

很多人介绍企业的时候都会听到这句话,我们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企业,也可以是稳健的企业,不追求高额扩张,追求稳定、稳健、持续的增长。这是一种主动的动态战略,后面就会有一系列的结果,什么结果?能够扩张不那么扩张,不会把整个投资生产经营绷的太紧,会有富余的资金流,不是把所有的钱投进去。而我们的企业看到市场那么好,会根据订单的增长迅速扩张生产,想迅速的拾一个台阶,结果负债率大大提高,资金也非常紧张,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全军覆没。这种急于扩张、追求高增长、抓住一切机会的心态毁了我们的企业,看到高增长好的地方,没想到会有低增长,没想到市场会有波动。最近破产大的民营企业,前几年和他们聊天的时候都谈到了这个话题,希望掌握节奏,适当考虑一些风险,回答基本都是一样的:“机会难得,我们不抓住这个机会,不上一个台阶,就无法和大的竞争对手竞争,因为我们落后,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大公司有百年老店,他们在多次经济危机中生存下来了企业有一系列的生存机制,他不是绷的紧紧的,而是留有余地,资金流很顺畅。另外一方面大量的中小企业资金流绷的紧紧的,一有风吹草动,经济下滑的时候就开始砸锅卖铁,就开始变卖自己的企业。跨国公司有大量的现金,他就开始收购。结果最后算总帐,比较保守的企业增长速度比激进企业快。激进的企业最后要么破产倒闭,要么也没实现快速增长,为了解决低谷时期资金紧张问题,又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东西卖掉了。因此保守的企业在西方是一个褒义词。不是不创新,不是动态战略上留有余地,看到高涨的时候会想到还有低谷,会留有一定的现金能力。这就是驾驭波动而不是被波动淘汰,所谓优胜劣汰是淘汰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淘汰。当要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的时候,他正好借此机会扩张一部分人,整个算下来保守更合算。

我们的企业也在快速成长,我们的企业家也非常精明,也能够看到,这两年宏观调控来了,这时候怎么办?很多企业也有一些差别。从03年底看到一些企业家能把问题看的比较清楚,对宏观调控波动有所判断、有所分析的企业家会比较主动,也会进行动态操作,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己的行业里,能看到不同阶段会有所差异能驾驭波动。

一季度的时候遇到一个企业家他说我这次的判断证明他看形势比较准。他说那个时候在,起码在我这个行业,我认为这个行业疯了。这点和巴菲特有点像,在美国股市最好的时候,他说他看不懂美国的股市了,就撤了,结果在这次波动中他是发财最大的。这个企业家的看法是,大家认为最好的时候他认为这个行业疯了,他找全国各地的经理开会,说已经上的项目抓紧完成,没有上的项目不再上,怎么办?保持现金流,同时觉得现金流不够,因为已经在建的项目已经把钱吃光了。我有一块地,可能5亿,说好了5亿,现在3亿卖,有了这3亿现金这轮危机肯定能过去。宏观危机来了以后看企业能不能度过去,第一个就看有没有现金流,在这个时候你没有被淘汰你就淘汰了别人。他说想清楚了,这三亿现金流最不好的情况是熬这次波动,最好的就是三亿现金不知道能够收购多少东西。他看到了低谷也是机会。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市场是有波动的,企业在波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我们要具有一定的风险调控机制,就是所谓的动态发展模型战略,使企业比较主动,能够长期持久的发展。对中国企业来长期、持续的发展是最好的。

我们的市场经济刚刚发展,这次危机的现象还不是纯粹市场经济的现象,市场经济发展起来,都是民营企业家投资了,各司其职了,政府也没有很多扭曲了,我们要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也会有波动,都需要企业能更好的看清形势。过去我们讲如果是市场经济行为就不是这样了,多花自己钱了就在意了,讲的都是市场经济好的方面,但是迄今为止人们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制度,使这里面没有问题、冲突、矛盾、周期、波动,这是客观现实。以后我们的企业要在这样的现实中发展。资本重要、技术重要、管理重要,把握动态发展也同样重要。中国企业经禁不起折腾,之所以这两年强调宏观经济问题,是希望大家能更多的认识到这种思想。

讲的就这么多了,都是书生的看法,不见得对大家有一定的用处,谢谢大家!

下面还有将近半个小时的时候,提提问题,最好是直接站起来提问题,也可以问刚才讲的问题,或者是不清楚的不同意的,也可以超出这个范围,我能回答的就回答。

5
 楼主| 发表于 2005-3-15 08:42:11 | 只看该作者

提问:人民币升值炒的比较多,国家给什么样的政策,会不会引起下一次经济周期的变化?

樊纲:刚才也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不代表国家及时政策,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国家最高机密,有什么国家政策也不告诉我,我们只是作为分析,也许我们的分析能被决策者注意到,他可不是按照我们的分析做决策。

我们把这个问题稍微全面的讲讲。

中国汇率的基本问题不是升值起来贬值,最根本的就是人民币的汇率制度要改变,从美国挂钩汇率制度,转变到与多种汇率挂钩,有管理浮动比较灵活的汇率制度。为什么跟美元脱钩?因为美元不在是一种稳定的国际汇率,一贬再贬,而且看不到头。为什么看不到头?不仅仅是因为贸易逆差居高不下,最主要是财政逆差,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美国的财政赤字有一个特点,美国搞再多的财政赤字不会出现经济危机,因为他发美元,票子撒到全世界,全世界共同为他分担经济风险。这是美国占的一个重大优势,所以现在欧洲人要搞欧元,重要原因是他有财政纪律,欧洲人为了加入财政体系政府债务不得超过GDP60%,而美国人没有这种财政纪律。

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汇率制度改变,一说到汇率制度改变,就不可避免涉及到最初的汇率调整。也许我们对欧元不需要大幅度升值,因为我们跟欧元的贸易过去基本平衡,现在顺差略微有一点,我们对日本也不见得大幅度升值。因此现在国际上在投机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就是以这么高的速度增长,现在已经是6千多亿的储备,这些不能用贸易顺差解释,只能是投机。市场上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会很大,理论分析是6%—10%,但是市场上一多,说法就多了,30%、20%,甚至50%都有。所以就了人民币什么时候会升值,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采取措施汇率升值,长远来讲我们要改变这个制度,短期来讲什么时候做就不一定了。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市场投机因素的大小,市场投机越大,政府就可以越是不做这件事情,就越不升值。市场投机的因素大,要求升值30%、40不能,这不符合均衡利率,没有做到30%、40%,会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如果升值30%、40不能,就会引起波动。国内政治不允许,国内反对,做不了。

升值和贬值不一样,大家都投机贬值的时候,表现为资本外逃,会把经济套空,就像亚洲经济危机一样,资本外流,经济套空了,储备下降了,还不起债了。贬值压力下政府可能会顶不住,两个索罗斯一来折腾就折腾没的。升值不一样,升值导致的是资本流入,大不了储备增长,大不了对宏观产生冲击,货币太多了,人民银行就做一点对冲政策,人民银行这两年做了很多对冲政策。这样就不会产生很大的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可以顶很长时间。投机于一个货币的升值是一件风险更大的事情,钱一年两年机会损失了,其他的收益没有了。如果不这样做,不管市场上多少压力,我就一步一步小步走,调整汇率,今天升3%,明天升5%,甚至是1%、2%,这是什么结果?我个人反对这样做。这是什么结果?会更多的投机,升3%等于奖励了投机,市场的投机因素会更加强烈、活跃,使操作更加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战略就是坚决顶住不做。投资越大,越坚决顶住不做。什么时候做最好?就是投机因素最小的时候做,什么时候投机因素最小,有没有投机因素最小的时候,有,可能我们没有抓住时机。最好的时候是2002年上半年,那时候全世界讨论人民币什么时候贬值,之后讨论人民币什么时候升值,那就是调整人民币正好的时候,那个时机错过了。因为我们不认为我们的汇率制度要调整。到了去年78月份又出现过一个好时机,当时外汇储备增长很慢,什么原因?当时我们有贸易逆差,有5%的通货膨胀,意味着自动升值。当时日本人不再说话了,日本去年跟我们有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也不压我们了。美国也同意了,美国忙着打伊拉克、忙着大选,但是我们又没做。汇率典型的悖论是市场压力大的时候不做,市场压力没的时候又忘了做,全市场的汇率问题都是这个问题。但是这次美元不断贬值希望教育了我们的决策者,不是顶过去就完了,这次发现美元不断贬值这件事没有完,这次顶过去又来了。

我不知道政策怎么做,但是我们可以分析问题,在目前市场上这么大压力政府决定不可能做。到了市场上没什么压力的时候,反倒是政府可能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这个时间什么时候来?我不知道!但是据说最近香港市场上出过一次低谷,什么低谷?因为大量资金发现人民币可能不会升值,逃离了香港市场。坚决顶住可能一部分投机打掉,可能会出现新的改革汇率制度的条件。大家都讨论这个事情,这个时候政府不会做。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情况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对币值产生影响。去年通货膨胀是5%,今年还要5%,还要增长一个系数,两年就10%以上,相当于人民币已经自动升值了10%。通货膨胀再加点我们可能就不用做了,也许等到我们真正要改革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不需要做了。

提问:今年能采取哪些改革措施?

回答:银行改革会继续推进。大家最关心的改变资本市场,这个不确定,能改多少不确定。在我看来,如果不改国有股流通这事,资本市场基本就没有解决。相信这件事一定要有所作为,否则的话脱的时间就太长了。比较确定的就是财税方面有所改,增值税肯定会改,企业所得税合并问题至少开始起步,会有一些改动。政府的审批程序,经过宏观调控之后,落实投融资改革这件事也会有所动作。

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中国真正有希望的在于,大家对这个体制都不满意,谁都不满意,政府自己也不满意,还得不断改,不同的利益集团有不同的想法,都想往自己那儿都改点,有时候改来改去改偏了,相信改革的进程05年会比0304年有更大的进步。

主持人:宏观经济的发展必然对微观经济产生很大振动,对企业来说如何面对这种影响,这也是压力也是挑战,我相信通过我们今天樊纲教授的精彩演讲,积极性应该有一些感悟,使宏观调控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很快化成机遇,帮助企业做的更大更好。虽然教授马上要走了,我们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6
发表于 2005-3-17 11:56:46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子啊,值得学习。谢谢楼上仁兄。
7
发表于 2005-3-21 19:58:43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很有见地  呵呵 come on!!
8
发表于 2005-3-23 14:46:50 | 只看该作者
前部分说的还比较言之有理,可是后面的解决办法似乎就是老套路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