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原理分析

[复制链接] 0
回复
28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4-24 15: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原理分析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或其他金融工具,以扩张或收缩银行系统内准备金数量,最终影响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并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达到影响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关于中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



  公开市场业务是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中央银行在使用间接调控工具时可以调节的是两大类因素:一类是调整中央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的总量或结构,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发行中央银行债的方法调整负债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以调整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放贷利率和再贴现率。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M=-B,其中,M表示货币变动,B表示债券的变动。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的货币与债券之间的互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债券,以扩张或收缩银行系统内准备金数量,进而控制货币供应的一种交易方法。在中国影响货币供应的各种因素中,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操纵和影响的就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扩张或收缩自己的资产总量来决定自己的负债总量,实际上,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点就是基础货币以及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增减的有关资产项目的操作,调整资产总量,从而达到控制负债的目的。一旦控制住基础货币也就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的增减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在西方改变基础货币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虽然我国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但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间接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基础货币最终控制货币供应。在公开市场购买有价证券可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出售有价证券可减少基础货币。通过基础货币的变动收缩或扩张银行体系内的准备金水平导致货币供应量变动。用间接方式控制货币供应量,其原理是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货币供应量(M)与基础货币(Mb)、货币乘数r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



  M=r.Mb  (1)



  一般情况下,间接调控工具的操作应该分别控制基础货币和控制货币乘数,但是同时控制两个变量具有相当的难度,从操作上看也是不现实的,而且对货币乘数的调整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动,所以一般操作的原则是稳定货币乘数,日常的操作是加强对基础货币的调整。对于中央银行来讲,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明,资产方的任何一项变动都具有货币信贷倍数的扩张和收缩能力,它具有基础货币的性质,是基础货币的来源。在1999年底对中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资产负债表中,国外净资产、对商业银行贷款和对政策性银行贷款是资产项中的主要项目,3项合计占了中央银行资产87%。因此,这3个项目是近年影响基础货币数量的主要因素。1994年以前财政借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1994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再直接为政府的财政融资(借款或透支),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第28条和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提供贷款。从1995年以后,政府已不再向中央银行借款了。从负债方面来看,储备货币主要包括发行货币和对金融机构负债,但非金融机构存款包括内容较多,为财政存款、邮储以及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对中央政府的债权。从负债方总体看,中国的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财政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和邮储存款。所以可以定义:k=Cp/Dt,t=Dr/Dd,这是公众的偏好Cp,Dr,Dd三者之间相互替代,公众行为决定k和t;rd=DRR/Dd,rt=TRR/Dr,是中央银行的行为;e=ER/Dd,它是商业银行在现金和储蓄之间的选择以满足每天交易,是银行储蓄和负债的比。则基础货币为:



 MB=C+DRR+TRR+ER=(k+rd+rt+e)Dd (2)

 Cp=k/[k+rd+trt+e]Dd,

 Dd=1/[k+rd+trt+e]MB,

 Dr=t/[k+rd+trt+e]MB;

 M1=Cp+Dd=(1+k)/(rd+n+e+k)MB;  (3)

 M2=Cp+Dd十Dr=(1+k+t)/(rd+rt+e+k)MB(4)



  MB为基础货币;Cp为现金;DRR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TRR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ER为超额准备金;k为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t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n为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和活期存款的比率。相对应,中国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为:MB=Cp十DRR+ TRR+ER+S,m1=(1+k)/(rd+n+e+k+s)。其中,S为财政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和邮政储蓄存款,s为财政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和邮政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其中,法定率是中央银行政策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国有商业银行、财政、事业单位和公众行为也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是一个较银行准备金更容易为中央银行控制的变量,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之和,银行准备金具有创造存款的功能,一般的银行只需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准备金,其余的可以贷出去或用来购买证券,而借款者收到现金后,通常还会将大部分存人银行,因此贷款中只有一部分以现金形式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这就使多倍存款扩张成为可能。即存款乘数为:



  d=1/c+rr+e+rrt.t  (5)



  其中:C为流通中的现金,D支票存款,c为二者之比,r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e为超额准备金,TD为定期存款,t为定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的比率,rrt为定期存款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

  

  在整个基础货币的构成中,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负债净额是中央银行一家不能单独控制的,现金存款比率是不易为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中央银行所能直接和有效控制的就是准备金。中央银行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实际上就是通过影响准备金的变化,影响和改变基础货币。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作用的是准备金。其实质就是通过调节银行体系内的准备金数量或水平,控制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应的目的,操作原理实际就是TR=-B,TR为总准备金数量变化。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调节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的同时,也改变了基础货币水平,并通过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联系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即M=rTR。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影响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不是目的,目的是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应,通过的途径是商业银行的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来实现的。



  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基础,中央银行控制所有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向银行体系注入或减少货币,调节或控制他们的准备金水平和利率水平,改变银行体系内货币供应。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来引起银行体系内贷款数量的变动,中央银行以M1和M2作为货币供应的中介目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买卖债券以调节商业银行非借入准备金水平以影响银行准备金,改变银行体系内准备金数量,并通过存款乘数作用,引起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相应变化。



  所以,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供应的传导机制如下:公开市场业务(OMO)—银行体系准备金(NBR)—基础货币(B)—货币供应量(M)—国民收入(GNP)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国债,国债作为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中的一项,是中央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货币的资产方起着重要作用。财政的预算约束既影响债券的结构和总量又制约和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变动,导致中央银行始终处在既要控制基础货币合理增长又要支持财政发债以及拥有部分债券的矛盾中。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原理,实质上既是货币与债券的互换,也表现为债券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制约作用。中央银行对国债资产的控制能力,会由中央银行购买债券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看,中央银行当直接向向财政购买债券时,其本质与向财政透支一样;当中央银行间接从其他经济主体购买债券时,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能力是较强的。



  (二)关于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对象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的直接调控目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操作目标控制中介目标。因此,中央银行在确定操作目标时,主要是根据既定的中介目标来确定。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中央银行现有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利率目标,非借入准备金目标,借入准备金目标。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中介目标。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也认为货币供给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可预测的关系,货币供给对经济的预测是直接的,而不是像凯恩斯主义认为的那样要通过利率机制才起作用。弗里德曼指出,把长期货币供应作为中介目标,即确定每年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比例,货币供应的增长应有其固定的增长比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的操作目标是数量型的间接调控目标,即调控基础货币,以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标。从1994年起,中央银行逐步缩小了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引入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5年,中央银行尝试把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按月对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目标。1997年试编制基础货币规划。1998年,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正式编制基础货币规划,根据货币供应量目标和经济运行趋势,确定基础货币供应量。可以说,根据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点,基础货币是中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基础货币供给。即通过调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总量,实现货币供应量的计划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只能选取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并通过基础货币的调节影响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基本路径是:中央银行根据年度货币供应量计划增长幅度,测算货币供应量计划增加额;根据历史经验、规律和当年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预测货币乘数;根据货币供应量计划目标和货币乘数,测算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目标;根据基础货币总量目标,按供应渠道加以规划,再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买卖政府债券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最终影响货币供应。在中国,中央银行是通过一个较易控制的变量——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建立联系,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联系。基础货币比银行准备金更容易为中央银行所控制,因为,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准备金,如将来中央银行像发达国家一样扩大到向居民个人出售有价证券,这样就可影响到流通中的现金了。从长远看,随着国债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进一步发展,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的选择应向同业拆借利率、非借入准备金或借人准备金等操作目标转化。



  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实际上并非理想的选择,它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传导速度过于缓慢,而且调整起来所受制约因素较多,并且受到商业银行左右的作用太大;二是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很难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三是很难迅速的适应货币市场的变化,不能尽快的反映商业银行的资金松紧状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进一步转变以及准备金制度的改革,超额准备金也不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的最佳选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的选择上,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利率未市场化;二是中国公开市场业务不发达;三是货币需求不稳定。因此,在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较成熟的时候和能够大规模操作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应该迅速过度到以非借入准备金为操作目标,而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同业拆借市场不断完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也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操作目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