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古代那些“精神分裂”的诗人们

[复制链接] 0
回复
44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4-19 17:2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流行的“逃离北上广”,其实早就是祖宗们玩剩下的东西了!我天朝这几千年的岁月里,读书人们一直都在纠结这个问题。
正如《茶缘心语》中所说“中国的书生很奇怪,做闲云野鹤的时候,拼命向官场里挤,力求报国,做了官入了仕,却又开始吟诗作态,赞美田园……”。如此矛盾的意识形态,完全可以用“精神分裂”来形容!
其缘由在于:融合儒、道文化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就是儒与道的互补,但儒家讲“事君荣亲”,道家讲“功遂身退”,儒家入世的“兼善”和道家出世的“独善”,两种思想之间的冲突一直无法协调。
被尊为“诗仙”的李白就是典型代表:
他的诗中常可见“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这样入世的忠君之言,又能看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等避世归隐之语。
纵观上下数千年,这样的诗人数不胜数:
陶渊明隐入南山,整日荷锄赏菊,躲的是尘世间的诸多束缚;陶渊明的田园,并没有彻底离开凡尘,所以他的诗句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句子。
王维半隐半世,放不下的是人间名利享受,王维无法放下名利,所以为安禄山短暂做事,成为了一生的污点。
嵇康看似完全脱离红尘,却卷入尘世权力斗争,最终因此丢了性命。
自古至今,大家最大的纠结就是出世与入世;最大的困惑,一直是无法清尘。
其实可以理解,人活在世间,本就有许许多多的难以放下,古人如此,今人更是如此!父母的赡养,子女的教育,身上背着的房贷车贷,又怎能不管不顾潇洒舍弃?
在这方面,郑板桥是值得学习的,一杯清茶,一卷诗书就让他暂时脱离尘世的污浊,所以他笔下的竹,有风骨,有品格,却依然摇曳在红尘中,有着生活的味道。由此可见,比隐居更重要的是隐“心”。
想要远离都市的喧嚣,向往山间一座屋,屋前一条溪,花开四季,云淡风轻的我们,在考虑到尘世中无法割舍的俗事后,也许正需要这样一套复古田园风的粗陶餐具,来隐一隐我们疲于功名的心。
这样的一套粗陶餐具,不去堆砌美,而是强调天地间本存在的美,我们创作自然美的餐具,越质朴越好,因为生活也应是如此。
粗陶的餐具用麻绳包裹提手,隔热的同时彰显浓厚的田园风情,简单的造型,还传递着设计师崇尚极简的生活理念。
纯手工拉胚制陶,器型内敛沉稳,粗陶质地表面用手工喷绘黑色釉点,两者完美结合,赋予餐具完美的磨砂质感。
粗陶经过1200-1400度高温烧制而成,已把陶土中铅金属完全烧净,釉面安全健康无毒,符合现代人健康生活需求。
泥与火的艺术,数千年来演变发展,形成了现在独特的粗陶之美,美在质朴纯粹,静默简约,一切拙朴自然,将艺术带进生活,是给您最美好的礼物。
更多详情,请关注景德壹瓷微信公众号:jingdeyici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