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文学,别在炒作中迷失方向

[复制链接] 1
回复
75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4-23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娱乐界,炒作与卖点早已是成功与成名的秘诀。各种各样的绯闻更是满天飞,如果一个明星很久都没有绯闻,那他八成是个过气的明星,要想老百姓时时关心,你就非得与绯闻牵连。与娱乐界有近亲之缘的文学界,虽然时时标榜自己的清高,但随着文学作品的市场化,自然也不能幸免这种风气。


在商品大潮中,文学与商业合谋在当今世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要炒作,利用绯闻无疑是个捷径。少年作家蒋方舟的新书《青春前期》有一个章节“你绯闻了吗”很有意思,写的是绯闻无所不在,就连作者这样一个小学生也被绯闻逼得鸡飞狗跳,无处藏身。



文学遭遇炒作的四种方式



近年来,文学似乎已离不开炒作。一些有心人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制造自己和他人的绯闻,或者制造一些令人侧目的新闻,以达到轰动的目的。归结起来,文学与炒作合谋不外乎这几种方式:


一是打美女牌。前些年美女作家大行其道,有关美女作家的绯闻更是推波助澜,不断地挑逗着大众的好奇心。诸如某美女作家搞行为艺术,把自己的头像印在男人内裤上公开拍卖,为了祝贺自己的新书出版,一边尖叫狂舞,一边把自己的书撕成碎片抛向空中等等,而这些美女作家所谓的另类生活,什么酒吧、吸毒、同性恋、摇滚乐之类,也惟恐不够惊世骇俗。美女作家很清楚自己的卖点在哪里。她们慧眼识珠,本能地一下就抓住了身体写作才是自己最出彩的地方,她们标榜“我用身体检阅男人,用皮肤写作”,公开张扬起欲望的旗帜,用种种大胆的行为艺术令世人侧目,果然一炮打红。只是美女牌打出不久,终究因为作品的苍白无力而随者日少,以至有的网络作家宣称,在当今无奇不有的文坛,想要一炮打红,恐怕要打美男牌了。果然近闻京城某男作家就把自己的裸体侧影印上了封面。虽然作家自己说这是内容的需要,但一部作品出新、出奇,寻求卖点,已是大家的共识,这部描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欲跨不跨代”的作品,说不定也由此一炮而红。


二是吃嫩头。自从郁秀的《花季雨季》一炮打红,出版商们一下抓住了其中的无限商机,从中学生、“小留学生”到年仅6岁写出12万字的窦蔻、12岁的盲童袁靓,无不奇货可居。中学生写书热、出书热一下成了一种潮流。虽然苏叔阳说:“对于少年作家,成年人千万不要‘哄抬物价’。”但对于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出版社来说,不哄抬物价才怪。


一时间少年作家满天飞,让我等大兴生不逢时之感(想当初我们的少年时代不也习作等身,可惜无人慧眼识珠)。韩寒的退学与买跑车,蒋方舟的“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发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等等无不成为炒作的资本。


有些家长甚至毫不讳言,现在孩子的成名捷径不外乎写书、唱歌、拍戏、当模特。蒋方舟之母就公开宣称:“早熟的苹果好卖。”但早熟的苹果滋味如何,回味如何,后劲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三是互相开骂,找名人开骂。有些大众文化的先行者早就深谙炒作之道,喜欢别人骂,尤其骂他写的书,这样人家才可以踏踏实实地赚更多的钱。如果有一段时间媒体把你忘了,那不要紧,你可以找一些名人开战,要不就让别人来骂自己,这样一来,全国人民一定会被提神,开始重新注意其人。在一片口诛笔伐之中,他的名字自然也让人耳熟能详。


找名人开战,是成名的一种捷径,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本来大家可能不知道你是张三李四,一和名人扯上边,别人无形中自然就记住了你的名字。当然骂是要讲究艺术的,怎么样骂得惊世骇俗,又不把自己搞得遗臭万年,这其中的学问不是我等凡人能体会到的。


除了向名人开战,互相间的对骂也是必要的。什么美女作家的对骂呀,互相不服气啊,什么卫慧骂九丹啊,这些或真或假的新闻,就像给早已有些麻木的大众注入了兴奋剂似的,让大众重新关注这些人吗?


所以有人总结了成功的经验:要想红就得有人骂,越骂越红……


四是打隐私牌。对大众来说,名人的隐私、作家的隐私是一个绝好的卖点。《北京娃娃》的迅速窜红,和这部小说基本上是半自传体有关。一个反叛的少女,14岁就有了第一个男朋友,从此后一直在数个男人间游弋。对学校的反叛对父母的反叛,青春期的种种骚动,这些淋漓尽致的描写,让它有了不少的读者。


据说,当初《乌鸦》出版后很久都无反响,九丹在一阵焦急之后回新加坡找高手为自己做策划和宣传。果然不久新加坡报界媒体就开始连续报道九丹其人,故意将她形容成风尘中人,把《乌鸦》说成是妓女文学,其轰轰烈烈的宣传一下就引起了世人的注目,一时“洛阳纸贵”。九丹自己也公开声称:“如果有人把我当做‘妓女作家’,我也并不反感”,“我就是想震一震文坛”,和传媒配合得丝丝入扣。把自己的隐私放在了祭坛上是《乌鸦》引起轰动的一个重大因素。


诗人顾城杀妻然后自戕的惨剧曾经引起无数人的叹息,但这也成了商家炒作的一个绝妙题材,一时间有关诗人在异国的经历被炒得沸沸扬扬。现在这场三角恋爱的主人公英儿又公开出版了《爱情伊妹儿》,还在用诗人的声名为自己扬威:“这本书肯定会招来出卖隐私的指责”,但她意识到“人们对诗人的爱情生活会比对诗更感兴趣”。诗不值钱,隐私更值钱,大众文化的特征可谓被英儿一语道破。虹影的《K》因涉及某女作家的隐私而被告上法庭,一时炒得沸沸扬扬,《K》的盗版书大量充斥市场……



其实,文学的炒作还不够



现在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炒作了。绯闻只不过是炒作的一种形式。也许我们不该对文学与绯闻牵手感到大惊小怪。不过从这一现象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一、躲在书斋里搞文学的时代已经结束。实际上,随着文学作品逐渐走向市场,文学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商品特征,文学与文学绯闻结亲,是文学走向市场的一种悲哀,但也可能是文学的一种觉醒。一个作家如果无人炒作,结局就只能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尽管你兢兢业业,可能作品也到了一定高度,但无人赏识,那还是不能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除非真的是大彻大悟,不然哪个作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更多的人认同呢?所以文学应该不排斥炒作。实际上还炒作得不够,许多真正的好作品由于缺乏伯乐缺乏宣传被埋没了。一部好的作品,如何通过正当渠道,大力宣传,走向市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文学呼唤文学代理人。现在的情形是一些出版社已经深谙炒作之道,但一些出版社还很保守,对自己的作品往往宣传不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一些出版商限于力量也很难在媒体上大肆炒作……所以文学呼唤文学代理人,而且是有实力有眼力的代理人。


不但要在国内把一些有实力的作家炒红,还应该让中国的作家走入国际市场。在日本有一种说法:中国无文学,在法国,据说了解中国文学的不会超过200人,姑且不说这些说法是否符合事实,但和美国文化的倾销天下相比,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宣传上弱势很明显。由于缺乏宣传,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文学不够了解,中国文学走入国际市场还需要更多人的有效的推进。


三、作品的质量决定作品的生命力,这是永恒的规律。炒作虽然是必须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装苹果的盘子如何漂亮,人们最终注意的还是盘子里的苹果,苹果才是终极的目标。如果苹果味道不美,无论装苹果的盘子被主人装饰得如何漂亮,最终还是要被市场淘汰,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抛到脑后。
沙发
发表于 2003-4-23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炒?文学的出路和文人的生活难道不需要吗?
市场经济的冲击谁都没有办法逃避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