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飞鸿谈管理:要想赚钱必须要渗入行业才行

[复制链接] 2
回复
10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9-5 08:3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目送飞鸿 于 2012-9-5 08:55 编辑

    飞鸿以前从不喝茶,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给了他一些家乡自产的散茶。品尝后觉得口味醇香,回味无穷,这才开始喝起来。喝了多年,也比较了许多茶,感觉再有名的茶也还是不如朋友的家乡茶好喝。所以多年来,大多数时间都在喝这种茶。
    在飞鸿的一再赞美下,朋友也开始认识到其家乡茶的价值,并给更多的人品尝,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于是他想在家乡茶上做文章,通过此赚钱。
    这天,他约飞鸿谈他的想法,大的原则是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利用有人愿意与他合作的机会赚些钱,他以提供货源为主。
    飞鸿支持他的想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意见。
    一是必须要研究和了解茶叶这个行业。虽然喝茶这么多年,但飞鸿其实对茶还是一知半解,甚至连中国的十大名茶都数不全。问了朋友,他对此也是不甚了了。飞鸿认为,既然要想通过此赚钱,一定要对这个行业进行研究。下功夫搞清楚这个行业茶叶的种类、产地、历史、喝茶的人群及分布、茶道等。朋友说他家乡茶虽然没有名,但每年都有许多浙江人来大量收购,那就必须要了解他们收后茶的去向,销往哪里、如何销的、以什么名目卖的。另外,本地也有许多经营茶叶的专门店、批发市场,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家乡的茶在这些地方是否有卖?他们都在卖些什么茶?本地什么茶好卖?价格如何等等,并要想办法与一两个人建立信任关系。这些功课都必须要做到位才行,不然想干不想干的,半只脚在内半只脚在外,对此行业一无所知,是很难赚钱的。即便只是做个供货商,也必须要了解这个行业才行。
    在此,飞鸿还给他举了一个例子。飞鸿有一个画国画的朋友,以前是自己画,有两个地方定期来收他的画,收购价很便宜。后来他在这个行业时间长了,结识了许多当地的名画家,此后除了自己画以外,还利用自己的画家身份帮助想要名画家作品的人成交,从中抽取差价。许多想要画的人只是慕名而来,并不懂画,与这些名家说不上话,名家也不大愿意搭理这些人。而他的画家身份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中介作用。通过此想说的是,要想在哪个领域赚钱,一定要渗入进去、混进圈子里才行。至少不能说外行话,不能给人感觉你对这一行什么都不懂。
    二是要给茶叶起一个好名字打出牌子。飞鸿喝了多年他们家乡的茶,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茶叫什么。每次拿来的包装名字都不一样,散茶更不要说了。这次拿来的包装上写的是XX绿茶。飞鸿觉得既然要想做批发供货,至少要让人知道名字是什么。朋友表示茶叶要想创出牌子很不容易,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创出一个牌子。尽管如此,也必须要有名字,而且这个名字还要讲究一些,令人一听就能与茶叶联想到一起并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同时名字还要有档次,不能简单地叫什么什么绿茶,什么什么红茶。朋友要飞鸿帮助起名字,飞鸿表示在茶叶方面他是外行,没有发言权,应该是在全面研究了解后再起,而不能匆匆忙忙起一个名字,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名字最好要与当地有关联。可以参考一下全国各地茶叶的名称,不一定要与中国的十大名茶相比,主要是参考一些卖得好名字也起得好且卖向全国的地方茶叶名字。还是那句话,要么就不要做,既然要做,就把其当个事情干。包括起名字也一样。从现在开始,要多利用时间下功夫琢磨和研究。
    三是要能够提高茶叶的品质。因为爱喝这种茶,飞鸿也给不少人推荐过。他们品尝后,认为虽然味道还行,但总体感觉还是有些粗,口感稍欠。朋友也很认可这些,表示家乡的茶叶在制作方面无论工艺、品质还是包装,都有待提高。就此问题,飞鸿谈了两个例子。
    一个旅居美国的茶博士,家乡也盛产茶叶。他在美国学习研究多年,利用美国的试验室对其家乡茶曲进行分析,发现里面含有对人类十分有益的食用复方益生菌群。用该菌群酿造的茶类似普洱,但保健功效更强。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了此种茶的酿茶技术。因为解决了我国发酵茶出口由于很多微生物不可控制,很难通过欧美食品检疫的难题从而可以使祖辈传下来的私房制茶手艺产业化。他把此茶的销售锁定在两类客户:一类是核心目标客户,女性,受过高等教育,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收入中等以上,希望生活的细节都美好温情,而且关注养生和保健;还有一类是延伸目标客户,男性,受高等教育,工作和生活压力大,收入中等以上,追求个人气质品位,有比较强大的自我概念。并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飞鸿不懂茶,无法在这方面给出具体的实例,只能通过类比来表明他的意见,所以拿音乐打比方。
    中西方音乐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很少有作曲大师,一个人一生中能有一两首传世名曲就相当不错了。而西方只要是大师,则往往会有十几甚至几十上百首作品流传于世。其原因在于西方的作曲是可以上升为理论学习的。它的音乐结构,在“调式”、“调性”、“和声”以及“复调”方面有一整套作曲的理论体系。比如“奏鸣曲式”的呈示部里有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要建立对比。如果一个是焦燥不安的,另一个则应是抒情的。而再现部还要把两者的“调性”统一起来。再如“回旋曲”的曲式结构,是ABACADA—不断的变化。而“变奏曲式”则是在核心音调或者核心特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发展与变化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学习和传承的。只要学生学会了基本的理论,原则上都可以作出曲子来。如果再加上良好的悟性并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就容易出作曲大师。
    而中国音乐则是一种散体性结构,不追求内在的张力,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所以它展现的形式,从形态上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是一段一段的,不会是翻来复去的或者讲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而且多段中的每段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音乐。虽然音乐之间有种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不是靠结构来整合,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是一种情感的需要,变化的需要。因为是经验多于科学,所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作曲理论,也无法进行教授和讲解并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的作曲家不是依靠技术去做,靠理论去写,也没有科学的思维依据作指导。所以无法运用音和音之间的关系、结构来构成他的音乐,直观多于逻辑,人的自然之情的表露多于科学的总结。虽然也出了许多优秀的千古流传作品,但却是个性化的、偶然的,因而极少有作曲大师。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中医、比如许多祖传的技术、比如一些家传的精美工艺等。前段时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提到安徽黄山毛豆腐的制作,女儿跟着妈妈学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完全掌握,道理都是一样。都是因为缺少理论提炼和总结,缺少科学的分析和指导,甚至有的到现在还秉承着“传男不传女”、“传女不传男”或者“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观念,导致无法复制、无法传承、不能产业化,有的甚至面临生存艰难,有失传的危险。
    以上例子想说明的是,朋友要想把家乡的茶叶推出去,让更多的人接受,一定要解决品质问题。如果要推向全国,就要解决产业化的问题。而要解决产业化的问题,就要把制茶技术上升到理论高度,按照高品质的做法提炼出完整科学的方法和工艺体系,从而使当地更多的茶农能够在统一的制茶标准和工艺下完成。当然这不是朋友所能够做的事,但这绝对是一个方向。否则就只能是在低层次循环,赚钱也不容易。
沙发
发表于 2012-9-5 14:16:49 | 只看该作者
“先入行”这三个字才是重点。
板凳
发表于 2012-11-13 11:23:23 | 只看该作者
渗入行业,并深入行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