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江苗寨
在凤凰的最后一天,同行的磨房里的两个女孩,因为前一天的都罗寨(土家寨)走的太辛苦,已经一蹶不振放弃了后面的所有计划,一个男生不晓得一个人跑到哪里去玩,只剩下我和同住的一个男生还有一些精力和体力。计划也是临时定的,所以车子什么的都要现找,家庭旅馆的老板一家都是和这些相关的,问了下,老板女儿可以带我们去,但希望我们可以人多一些一起包她们家的车,她说昨天有几个是计划坐她们车去三江的,要我一早等等消息,从8点不到就开始侯着啦,等到8点半也没有影子,打听了一圈,那边的几个人已经放弃了,只好另外再找人。中间到是有两个想去的,可以留的电话没开机,原本可以4人的计划又泡汤了,这时我再问同住的磨房的家伙,两个人多付一点车费是否可以?这家伙也没了兴趣,只得作罢了。
现在只有俺一个人,不过俺还是非常有兴趣,跟老板的女儿打了招呼,俺就出门了,打算一个人出去碰碰运气。在凤凰的虹桥上转了一下,没碰到有人计划去三江方向。这时老板的女儿也跟了出来,顺便问了下,如果俺一个人包车的话,能不能便宜一些,这样,如果路上有人上车的话,她的车可以再拉多几个,车费应该还可以平衡,谈来谈去,最后以50元包车成交,呵呵,感觉还不是太贵。
不过转了一圈,才晓得她们家经营的线路不是这条,把我送到一个车站,给我另外找了一个车,不过还不错,特意当着司机的面叮嘱我,详细的线路以及景点,回来还是在虹桥,到了虹桥才给钱,这么一交代,俺就放心多了。
今天计划的景点是三江苗寨和三江苗族博物馆。在车上聊的时候还计划先苗寨再博物馆呢,可是司机提醒,最好先去博物馆再看苗寨,不禁觉得自己比较猪头,怎么这么都没考虑过来,抓紧改了顺序。
三江苗族博物馆,馆长的名字没记住,可名誉副馆长确记得结结实实,宋祖英,名头很大的吧。进门才发现,这里还真没几个人,除了一身苗族银饰打扮的几个讲解员,好象就我这么一个游客,这个可是攒大了,头一次享受这么高规格的待遇。进门处,首先是介绍博物馆的历史,馆长虽说俺没记得名头,但印象也是一非常有文化的老教授了,从事苗族文化的整理工作已经很多年,一直到2000前后才实现了设立一博物馆的愿望。这个博物馆是建立在苗族最后一位土司的住址上,而且早先《湘西剿匪记》也是在这里布景的,所以算是继承了不少东西吧。过道有很多名人合影参观后的照片和题字,这个和一般博物馆也没什么两样。进门后是一个两层的回字型小楼,讲解员就开始从苗族的起源,变迁开始讲起,一路讲到苗族的发展,文化,服饰,用具等,听的也是七七八八。能记得就是苗族的住宅结构,一般房屋是一进门是大堂,大堂左右各一个房间,分别是卧室(加烤火烧水灶),厨房(加杂物农具纺织区),其实整个房间都是贯通的,只是大堂的左右分别沿着两根中柱做了两道屏风,这样隔成了三间。大堂中间,一般会有一个标志物,博物馆的说法是在奠基的时候,用瓶子装一个活物,一般是一条小鱼小虾之类,埋在地下,在地面做一个标记,具体叫什么忘记了。对了,这里还要说一下,进出苗族人家,不能踩门槛,这个在当地是比较忌讳的。另外烤火的时候,脚也不能踩到火盆的边,这个也是需要注意的。在火盆烤火的位置也有讲究,有的位置是要留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坐,反正具体哪个位置可以坐没有记得,但晓得如果坐的时候,不能随便乱做,听人家安排就是了。苗族的房子还是有比较有趣的地方,有厨房的灶台,有烤火的火盆,但都没有烟道,讲解员还特意提醒我留意这个,整个房子完全都是通透的,如果生火,会满屋子烟,有些刺鼻,可也有不少好处,一个是可以除虫,一个是可以保持房间木材的干燥。呵呵,这个代价可是不小。
说到苗族的历史,能记住的可就不多了,天生记性就不匝地,又不喜欢历史等文科的东西,说起来实在是惭愧了。苗族起源与炎帝黄帝时期的蚩尤帝(刚刚咨询了公子,嘿嘿,应该没有搞错),当时也是三足鼎立的状况,什么原因不晓得,反正蚩尤被炎黄两人驱除出了中原,这个就算是苗族的先知了,从此就开始了苗族的大迁徙,因为苗族为汉族视为异己,始终处于被追讨的地步,随着历史的发展,苗族的足迹也基本遍部了多半个中国,一直延伸到东南亚等地,而且也延伸出很多分支,到现在有近百种苗族的子支。在湘西凤凰地带,比较多的有红苗,青苗,白苗等。顺便又可以说说苗族划分,其实划分方式有很多,比如说按照当地的长城内外来划分,可以分为生苗和熟苗,按照服饰来分,可以分为红苗,青苗,黑苗等。前面说的近百种苗族分支,只要是根据地域和服饰来划分的,同样的,他们的语言也有一些区分。花苗的服饰以花鸟图案为主,青苗的服饰以花草图案为主。还是说回到苗族迁移的历史上吧,由于苗族常年躲避异族(主要就是汉族)的征讨,所以最终都是跑到一些偏远的地方,在这些偏远地方,因为交通的异常不便,苗族才能得以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文化。其实再多想想,至今我们所说的保存历史文化,是否是以一种牺牲当地人发展机会的方式来保存的。
后面还介绍了苗族的服饰,从衣服到银饰,从起居用品到家具摆设,中国历史上好象从来不会缺少能工巧匠,精湛的工艺即使从现代的眼光看上去,也是让人钦佩不已。对了,还有一间展厅,巫师小屋,专门介绍苗族的巫术,门口的一副对联蛮有意思,上联是行善积德建功立业成佛成仙流芳百世,下联是为非作歹薄情寡义变鬼变怪遗臭万年,不晓得是不是这个行业的行业标准。其实巫师的行业未必就完全的封建迷信,在我来看上帝和苗族的信仰未必就有一个优劣之分。在苗族供奉对象中,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神,在苗族看来神和鬼都是平等的,万物也都是平等的,所以供奉的对象也千差万别。其中有一对神(暂且称呼神吧,我忘记具体的称呼了)比较有典故,类似挪亚方舟,当时大地因为洪水,只有一对兄妹留了下来,为了繁衍的需要,妹妹要求与哥哥结合,但哥哥考虑血缘关系,一直没有答应,后来妹妹提议,将一对磨盘从山上滚到山下,如果两个磨房没有分开,也没有倒下,他们就结合,最终的结果,就是两人结合一起。所以后面供奉的神像,多是男子和红脸关公似的。另外还有一些巫师的道服,如果巫师的法事能够达成效果,村民会将一块巴掌大小的彩绣图案缝到巫师的衣服上,所以巫师的法力,从衣服上就可以看出来,有些衣服,整整齐齐的有几十块彩绣图案。
听完讲解就走了,确实在整个游览的过程中,只有俺一个游客,呵呵,俺喜欢这种人烟稀少的地方。出门,司机不晓得跑哪里去了,拍拍喇叭,把几个当地人吓了一跳,司机这时才从一个大门钻了出来,估计也是等的辛苦。上车继续向下一个景点山江苗寨进发。这时要提一个凤凰的猪头,一个女孩,嗓门有些大,也是一个人在凤凰溜达,住了有10多天的样子吧,一直找人搭伴去漂流,可惜我们漂流完的当天晚上才碰到她。聊起来后才晓得,山江苗寨和叭咕苗寨是同一个地方,叭咕是苗语山江的意思,呵呵,这个猪头还以为是两个地方,就和别人搭伙去了,到第二次去,才发现来的是同一个地方。
车子开出不远就碰上两个女孩孤独的走在山路上,一看是顺路,招呼一起上了车,连车费都不用谈的。这两个女孩也是不看地图的,听区间车说去山江苗寨就上了车,其实那种区间车只是路过,实际距离与苗寨的门口还差距远着呢,车子还大概开了有30分钟,她们两个如果真是走路的话,估计到了,也累的没力气玩了。
到了山寨门口,刚好有一旅行社的团队要出来,山寨门口十多个小MM唱起歌来,欢迎我们这三个游客,前面有所耳闻,进门要喝酒,还要对歌,酒是当地米酒,必须喝,但多少不限,对歌呢,也简化不少,随便唱一首或者几句就可以应付,但肯定是不能少。两个女孩不好意思开口,只好委托俺这个脸皮稍微有些坚韧的人士来了。“月亮出来亮旺旺亮旺旺,照着我的阿妹在深山”,嘿嘿,俺就会这么两句,不过唱的还是没有吓坏多少人。一个女孩作为导游就开始带我们在寨子里面参观起来了。
先是绕寨一周,看看围墙,寨子的围墙比较简单,都是用当地的千页岩(不晓得学名该咋称呼的,反正那石头就象书似的,一层层的)做工比较简单,就是一层层的垒上去,外面看起来也没什么材料当作黏合剂的,导游小姑娘也是这么说的,反正山上石头多,就这么一层层垒上就可以,如果那里出现问题,再插一些石片进去,就这么样的用了几百年。围墙的外面,就是一条青石小路,休的也简单的很,基本没有一个台阶的形状,大部分路,都是保证泥土掩盖住就可以啦。
苗寨的房子很有特色,每户自成一个单元,整个寨子有70多户,所有的房子都相拥在一起,之间又用小路沟通,最外的房子都是用青石为墙,构成牢固的寨墙,按照景点门票上说的,寨子内以八卦为格局,不过俺没看出来,苗族运用八卦易经的方法来布局防卫的没有听说过,寨子内也没有这种格局的概念,不晓得是不是为了增加看点搞的噱头。寨子内的房子大致分为三种,青石板为墙的算是不错的了,还有土胚房,用20公分大小的土坯砌成,真不晓得在南方这么多雨的季节中,这样的房子可以用多久,很多这种房子因为年代的久远,土坯之间的缝隙十分明显,整个寨子最好的房子,应该算是一种水泥空心砖修的了,用那种类似麻将二饼的砖头(饼的位置是空心的),这样的房子也就是一两间。整个寨子因为十分偏僻,而且在山顶,一边峡谷,一边是湖泊,从安全的角度的可以说很适合防御,但到了现代,这种闭塞的环境就造成了很多不便,距离自己的耕地远,距离水源远,连小孩子上学都要走1个半小时的山路。不晓得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个寨子以后会不会进行迁移。房子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门的位置不固定,听说在房子奠基的时候,院门并没有固定下来,需要请一个风水先生,结合主人的需要来定一个吉位,比如说是希望发财,还是子孙兴旺,还是需要一官半职的。所以走在宅子里,很少能看到方正的院墙,多数宅子的房门为了朝向,将院子修一个棱角出来。
整个寨子大概有70多户,但现在居住的人口少的很,基本都是老幼,青壮年多出去打工,很多户人家,因为打工出去没有回来,院子里长满杂草,有一户人家甚至因为偶然的失火,房子完全废弃了,又没有主人的音信,只好任它荒芜了。导游小姑娘给我们提了好几户,都是家里的孩子交给长辈抚养,夫妻都出去打工,都不清楚什么时候能回来。唉,欣赏苗寨特色的同时,也为保留下这种文化的闭塞环境叹息。寨子中的人大部分只能读到小学毕业,一个是因为路远,上小学都要走1-2小时山路,在冬天,这种路更是难走,能读到初中的,更是寥寥无几了。真不清楚国家的政府,定这个9年制义务教育是不是在打自己的耳光,做不到的东西就形成法律,又不能采取适时的措施来补救,失去了法律的严肃性。给我们导游的小姑娘,算是寨子里面最有文化的一个了,有高中学历,而且因为外出打工,多了不少阅历。
叭咕苗寨最有特色的表演就是苗家花鼓,由于还有些时间,我们三个就坐在房子里等。不晓得是风俗如此还是工作餐,当地的几个小姑娘还有小伙子都在这家吃的,就是一大碗米饭,上面加一些菜,有几个好象还没睡醒,眼睛还迷糊着。过了一下,表演算是正式开始了,因为游客只有我们三人,外面的太阳又毒辣的很,演出转移到了室内。先是鼓,表达对客人的欢迎,三个刚刚还睡眼迷蒙的小伙子(最大的感觉也不过20),一敲起鼓来力马神采奕奕的,仿佛这鼓就是他们的生命,腾挪跳跃完全不象是一般景点应付了事,在这大热的天气里面,雄厚的鼓声确实让人震撼。一面大鼓竖着架起,后面一人在鼓的侧面敲打出节奏,两边的人随着节奏跳出刚劲的舞步,并巧妙的穿插进打鼓的动作,有时都分辨不出何时在打鼓,激昂的鼓声在房间内回荡,不时还加入舞者尽兴的呐喊,真让人想不到,这鼓中还能蕴藏这么大的能量。接下来还有苗族山歌,歌声悠扬,象山涧中的溪水一样蔓延开来。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每首歌过后,主持人都会说一下歌词大意。还有一个小伙子表演了树叶吹奏,小小的一片树叶都能吹奏出优美的旋律,确实让人感叹这个爱唱歌的民族。在苗族的习俗中,男的就要会打鼓,打的好才能找到好姑娘,女的是要刺绣,没有好的手艺,嫁妆都难出手,山歌则是与生俱来的,象说话一样普遍使用,在苗族的风俗中,庙会赶场时都是通过山歌来向自己的心上人开始表白的。一场歌舞就这么结束了,盛装的苗族小姑娘还邀请我们学习苗族的花鼓,这个我可是不擅长,同行的两个MM还兴致颇浓,可惜就是这个看起来简单,学起来确实不宜,一套动作下来,复杂的很,还要根据节奏击打出气势,还要跳的好看,确实辛苦,常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学了眼前,就忘记后面。苗族小姑娘也是耐心的很,一路示范还不时提醒,可惜可惜,同行的小姑娘一直到最后还没学出一个一二三出来。最后看我们三人兴致不减,又多表演了几个节目。这次是小姑娘亲自上阵敲鼓,那一招一式也是透露出男性的泼辣与气势,丝毫没有因为力气小而鼓声低,仿佛那些舞动的灵气是从骨子里带出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说到结束总是会想到这句歌词,是不是因为骨子里就隐藏着一些贪吃的嗜好,呵呵。开始导游的那个小姑娘送我们出寨门,一路还教了不少苗语,什么男孩,女孩,祝福,再见的。到门口还依稀记得,与寨门口的十多了小姑娘道别,可惜一上车就发现没记住,寨子里的东西似乎都不舍得走出寨门,只带了一份热情的回忆上路了。
附:叭咕苗族民俗村老家寨概述
叭咕老家寨(上千潭村)距山江镇1.5公里,有村级公路直达。寨里村民全部苗族,有七十多户人家,300多人口,整个寨子的建筑布局可上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湘黔边境生苗叛乱,为加强村寨护卫,始筑苗寨边墙,先遗存至今的护寨边墙及房屋建筑,百分之七十以上均为明代所建,保护基本完好。其特色是从军事防御需要考虑,按照坎、艮、震、巽、离、坤、兑、乾的八字,构成了八卦阵防循体系,每家每户都有护家石围墙,且户户四方联决又各方为阵,八方呼应,其妙无穷,使古寨独具特色。
老家寨依山傍水,寨后是雄奇的苗岭大山和峡谷群,寨前是碧绿清澈的千潭湖,山寨和千潭湖周围群山环绕,树木苍翠,寨前的“栖凤坡”是由近百棵榛木树形成的古树木更是罕见,树林里怪石奇异,空气清爽,无虫无蚂,是苗家男女青年对歌“赶边边场”的幸福乐园,村民们依旧保持着苗家特有的传统民俗民风和生活习俗,礼教,离奇的巫文化,深厚的苗艺术,给这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