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重话变革

[复制链接] 2
回复
93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9-13 20:0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來到朗福時近一年﹐從當初轟轟烈烈的改革﹐到如今冷冷清清的收場﹐不能不讓人嘆息﹐在巨大的苦難面前﹐在可以企及的眼前利益面前﹐所有的東西都被扔在一旁﹐在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之后﹐一切回歸本源。

      或許當初的許多東西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一味的偏執﹐缺乏廣泛支持的基礎﹐在面對一系列的挫折之后﹐終于將所有的認識再重新放到原點﹐一切又回歸從前﹐機器仍舊轟鳴﹐員工依舊來如潮涌﹐去如蟻散。所有的堅持都需要站立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才能久遠﹐這需對自身進行客觀的定位﹐容不得半點偏激和執拗﹐也需要對所處的環境進行正確地判斷﹐基于事實才能最終作出正確的決策。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環出現錯誤﹐那么必將難逃失敗的命運。

      企業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有限的利益﹐許多公司展開了利益的爭奪﹑雖然創新可以提升競爭的深度與廣度﹐但是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對具體一個企業來說﹐究竟可以切割市場這份“蛋糕”的多少。競爭的能力取決于自身的實力﹐自身的能力又取決與能夠不斷改變自身的能力﹐只有通過改變﹐持續不斷地改進﹐才能使本身的情況符合市場生存的需要﹐符合環境容納的需要。

      每個公司都希望生意興隆﹐一帆風順﹐都希望坐地生財﹐財源滾滾——但這是不可能的。過分地追求平穩﹐使人最終沉迷與安逸﹐不斷增加自身的惰性﹐不愿改變﹐拒絕改變﹐反對改變﹐并且將提倡改變的人視為最大的敵人。改變在具有賦予功能的同時﹐也具有剝奪的功能﹐任何的變革﹑改革都避免不了利益分配﹐對原來的利益分割方式重新進行調整﹐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打倒一批舊貴族﹐又重新樹立一批新貴族﹐實現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拒絕改變﹐甚至阻撓改變是每一個利益既得者本能的反應﹐每個組織﹑每個人都害怕失去﹐本身擁有的東西可以帶來一種現實的好處﹐一種超越下層的優越感﹐事實上許多東西都是伴生的﹐權與錢的結合﹐可以衍生出一連串的利益﹐每個利益的既得者都有保護自身存在的本能﹐拒絕所有對自己不利的改變成為維護自身存在第一職能。

      然而﹐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著﹐此不變﹐并不意味著彼亦不變﹐不變意味著倒退﹐倒退就意味著生存的劣勢。事實上不僅如此﹐變化慢﹐跟不上外界變化的節奏﹐帶來的都是同一種結果﹕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差距越來越大﹐最終被淘汰﹐因為在所有的同類中﹐缺乏實力就意味著所有的一切即將被剝奪。變化的能力﹐接受改變的能力﹐不斷創新的能力﹐不斷創造價值的能力﹐不斷賦予更多內涵的能力,企業面對越來越沉重地生存的壓力﹐是因為企業缺乏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能力﹐面對外界的不斷變化﹐墨守成規﹐拙于應付﹐沒有相應的能力與實力去應對眾多的變化。一個缺乏內涵﹐一個缺乏本身認同﹐一個對自身價值認識模糊的企業﹐怎能找到企業的“大同”﹐一種基于理念的廣泛認識﹐既缺乏向心力﹐也同時缺乏內驅力﹐企業持續內耗﹐缺乏對外部競爭的應對能力﹐缺乏對外部變化的適應能力﹐企業必然會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生存挑戰。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几乎所有的變革都是一種面對外界壓力的被動式反應。惰性﹑維持原狀是每一個組織﹑個人生存的首選﹐改變意味著要到打破一切平靜﹐以前那種“和諧”日子即將不復存在﹐事實上﹐這些深處變革旋渦中的人們﹐都已經認識到﹐這種所謂的“平靜”只不過是一種混亂下的平衡而已。西方諺語有云﹕“駱駝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稍微輕微的變化﹐都會擾亂這種岌岌可危的均衡。這樣﹐有一絲擾動的人﹐哪怕只是一種意圖﹐都會成為所有現實權利的敵人﹐都是要被打擊﹑壓制的對象。在共同的威脅面前﹐所有利益的紛爭似乎都已經風平浪靜﹐享受權利快感的人們﹐會一致決定將這種威脅視為一種罪惡﹐通過本身掌握的權利和權利組織對其進行無休止的攻擊。事實上﹐樹立一個敵人﹐打擊一個敵人﹐擊垮一個敵人﹐可以獲得征服的快感﹐同時﹐也可以塑造一種“榜樣”作用﹐一種對于威脅處理方式的“示范”效應。

      穩和變似乎是一對矛盾﹐但是穩不長久﹐變恆久遠。所有的穩定都是暫時的﹑瞬間的存在﹐變化才是最永恆的存在方式﹐事實上我們身邊的東西﹐有何種不是一種變化﹐并以變化的方式存在著。每一個事物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穩定存在后﹐就會面臨蛻變﹐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存在﹐這種新的生存方式不能僅僅視為一種對過去的背叛﹐同時還應視為一種對過去的超越與繼承。它孕育于前者﹐但是又有別于前者﹐在前者的基礎上變化﹐能夠更好地生存﹐更好地與外界相適應﹐面對生存地考驗﹐能夠更好地應變﹐變化的意義就在于賦予一種生存的延續能力﹐保証其核心在種種形式的包裝之下﹐可以不斷與世遷移﹐這樣看來變化反而賦予這個事物一種新的生命力。如果沒有變化﹐只是一味地維持原狀﹐那么在生存的考驗面前﹐必將最終被剝奪一切﹐一無所有﹐這就與穩的初衷相悖離﹐不想失去﹐但是最終卻失去一切﹐對那些一味追求安逸的人來說﹐真是一種絕妙的諷刺。但是﹐對于接受改變﹐愿意改變的人來說﹐因為他們已經對未來預付了成本﹐最終也會得到未來的保障。預付越多﹐未來對他的承諾也就更真切﹑更丰盛﹐因此可以將改變視為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投資﹐增加了其未來利好的可能性。

      但是﹐對于那些選擇沉默的人來說﹐未來對于他們也是永遠的沉默﹐沒有付出同樣沒有回報。

改變﹐應對外界的改變﹐迅速作出改變﹐不要回避任何的矛盾與紛爭﹐事實上﹐將問題暴露出來﹐才能讓人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因此也可以采取中肯地決策﹐作出明智地變革。

     “上帝不會擲篩子”﹐一時的運氣并不能代表一世的運氣﹐一時的僥幸只會讓人不斷的相信運氣﹐缺乏對自己能力的磨練與考驗。在這個場面宏大的游獵游戲中﹐誰將最終勝出﹐誰將為他人魚肉﹐恐怕不是運氣可以決定的。實力﹐也只有實力﹐才是生存最大的保証﹐而不斷的學習﹑變化也才是實力最佳的保証。

      沒有血和汗的付出﹐最終面對的只會是血和淚的結果。

      得失之間﹐進退之間﹐所有的抉擇都証明是一個兩難選擇﹐懂得舍棄﹐懂得放棄﹐面對難以保証的未來﹐需要事先做好許多准備﹐一味的坐享其成﹐只會預支明天的機會。這樣看來﹐改變并不僅僅是一種投資﹐同時也可以視為一種借貸關系﹐變革是給明天的貸款﹐今天舍予﹐明天收獲﹔墨守是給今天的借款﹐今天享受﹐明天失去。

      任何雄偉的建筑都需要預先的積累與沉澱﹐沒有鋪陳﹐所有的臆想都會証明是空中樓閣。沒有舍棄﹐又怎么會獲得﹐要想得到丰厚的報酬﹐都必須付出數量可觀的代價。變化﹐給人的沖擊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而且還是心靈上的﹐是對一貫的背棄﹐打破了原有認知的局限﹐試著將思維擴展到更多維的層面﹐將視線擴展到更廣泛的角度。那些只是將思維局限在常識范疇的人們﹐對于任何新興的變革就會不可避免有驚恐的反應﹐抵制的情緒﹐對一切變化都認為是不可理喻﹐不可接受﹐甚至認為是大逆不道﹐是對過去的背叛﹐對過去和現在缺乏責任感和認同感。

      因此﹐出現拒絕改變的思想和行為﹐并不是一種意外﹐而是思維調適的最初過程中﹐難以切合的表現﹐思想與觀念并沒有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變遷﹐所有的感覺還是停留在創業初期的豪放之中。在創業初期﹐領導著的人格魅力吸引了眾多人才加盟到這個具有廣泛興趣與追求的事業中來﹐領導者的親合力與號召力將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一起﹐很有一種創業的激情與動力﹐這個組織在成長著﹐人們欣喜地發現每天都會有新的變化發生。

      然而﹐市場經濟并不是家庭作坊﹐不能一直僅采用粗獷經營的方式﹐企業未來競爭越來越嚴峻﹐必須進行經營方式的變革﹐進行“精耕細作”式的管理方式﹐而以前那種集約化的方式逐漸會退出主流。在企業的成熟期﹐企業沒有的成長的快樂與狂熱﹐此前被忽視和漠視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并逐漸尖銳起來﹐這些問題的產生與當初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分不開的﹐如果再用原來的方式進行解決是不可能的﹐這樣只會延緩問題的暴露﹐矛盾表面化的產生﹐并不能徹底解決﹐根源在于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的不合實際。既然系統無法解決系統內部的問題﹐那么只能依靠系統外部的因素來解決﹐因此﹐變革同時也可以認為是引入一套新的解決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問題的系統。管理方式﹑思想方法﹑行為制度等均可以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系統﹐但是相比較企業這個組織來說﹐企業無疑是一個更大的系統﹐而前者就會被納入系統中因素的范疇。

      在系統理論中,系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系統應該是一個能夠不斷進行更新地活力系統﹐具有一定的彈性﹐并能夠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在允許的范圍內不斷進行修正﹐使系統內部出現的問題不會對系統本身的存在構成威脅。任何改良﹑改革都是系統自身的更新與變革﹐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存續﹐也是為了能夠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繼續生存﹑發展下去所做的自我調整﹐以符合周圍環境變化的需要。

      但是﹐任何的革新并不是主動的﹐是在外部刺激下的一種被動式反應﹐這一點前文已經提到過。除非遇到難題﹐否則系統是不會作出結構性的調整﹐這樣的結論不難理解﹐系統是由人構成的﹐系統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是人﹐因此人面對問題﹐面對變革的反映必然也會通過系統這個大環境反應出來﹐系統同樣也會具有惰性﹐拒絕改變的惰性。這是人的惰性的通過系統的放大。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20:07:22 | 只看该作者
 

      其實﹐任何變革都需要付出成本﹐實驗成本﹑重置成本﹑機會成本等等﹐這些現實的因素也遏制變革的速度與力度﹐并同時也影響著變革的成果。因此﹐變革的推行在現實中有很大的難度。此外﹐由改革者經驗的不足﹐對局勢﹐對自身缺乏正確的判斷﹐改革者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認識不夠深刻﹐缺乏足夠的了解﹐對問題的處理表面化﹑空洞化﹐不愿觸動最核心的內容﹐不愿對權利進行再分配﹐因此改革的倡導者到最后往往會成為這個的阻撓者。原因就在于對改革的認識不清楚﹐對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缺乏必要地了解﹐對核心利益不肯采用另外一種形式進行讓度﹐對問題的了解停留在表面﹐也被局限在表面。同樣的內容﹐同樣的實質﹐只習慣用過去熟悉的方式去表現和實現﹐卻不肯采用另外一種嶄新的方式﹐表現出了對異己的排斥和不信任﹐對異己的處理形式化。這樣改革就僅僅成為一句口號﹐成為一種表面性的東西。

      事實上﹐現代社會各種嶄新的管理理論層出不窮﹐歷來求新求異成為一種時尚﹐這符合營銷的觀念﹐是一種吸引大眾注意力常規方式。因此﹐也不能排除引進一種新的管理系統﹑理論﹑生產技朮有追求時尚(跟風)的嫌疑﹐并不代表其導入者對這種新事物有深刻地理解﹐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有深刻地認識。而決策者也并沒有對症下藥的習慣﹐病急亂投醫﹐一味追求前衛﹑先進﹐卻忘記定位自身﹐企業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一旦改革出現反復﹐對原有的利益分配方式造成影響﹐上層就會進行抵制﹐或者利用革新的機會加大利益范圍﹐不肯讓度既得利益﹐在在這種深層次矛盾下﹐使變革始終處于利益斗爭的中心﹐使得對變革的認識邊緣化﹐僅僅成為一種利益重新分配的工具﹐借助改革之名﹐對權利分配格局進行重新洗牌。

      這樣企業中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多次引進新的理念﹐卻由于種種原因最終卻流于形式﹐最后利益集團達成基本維持現狀的默契﹐改革者本身對革新不再滿懷信心。在變革初期﹐改革的倡導者對自身狀況沒有做認真地調研﹐錯判形勢﹐僅對改革抱有極大期望﹐卻沒有事先預料到即將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終于導致變革的代價已經付出﹐但是收獲甚微﹐僅僅是表面性的。

      變革實際上是觀念性的變革﹐任何思想的阻礙﹐必將變成現實的阻礙﹐變革的倡導者對變革地認識不清晰﹐在改革的過程中必然會不斷反復﹑波折。來源于意識層面的東西﹐往往對現實有深遠地影響﹐思想觀念本身存在沖突﹐對行為的認識模糊不清﹐使得變革伊始﹐便存在未竟全功﹐甚至失敗的陰影。指導思想的混亂﹐認識的不清晰﹐使各種政策缺乏一致性﹑穩定性﹑權威性﹐政策的執行不能一以貫之﹐持之以恆﹐虎頭蛇尾﹐使許多原本設計完善的政策﹑規定無疾而終﹐最終流產。政策的反復﹐表現出指導思想的混亂﹐對如何變革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沒有達成一致的見解。高層對是否變革﹐何時變革﹐如何變革﹐從何處開始變革等基本的問題﹐沒有定論﹐沒有一致的口徑﹐下達的各項指令與改革這個大原則不一致﹐甚至相沖突﹐使真正執行﹑遵守各項規范﹑政策的人員感到無所適從﹐各項指令的效果相互沖突﹐使變革的既得成果被變革的法令所破壞﹐使處在變革之中的人們看不到變革所帶來的利益。

     變革沒有讓人看到任何有實質性的變化﹐使人不禁對變革的作用產生懷疑﹐而且對短期利益的過分關注﹐如果變革沒有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馬上就會對變革的意義和作用進行質疑。但是變革并不是一個短期內就可以完全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問題的產生具有歷史性﹐久遠性﹐變革中遇到的問題往往是深層次的﹐需要處理的往往也是具有核心內涵的東西﹐許多結構性矛盾﹐并不是1+1=2那么簡單﹐問題與問題之間具有連帶效應﹐各項因素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使得問題解決的速度大受影響﹐而決策者的魄力與認識如果不到位﹐那么變革很難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問題的積累使得問題的解決不能迅速達成﹐事實上﹐變革是一種長期性的事業﹐并不能僅僅局限在一時一事﹐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就表明對變革缺乏准備﹐缺乏了解﹐在商業競爭中﹐問題的產生是源源不斷地﹐那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應是持續性的﹐而變革恰恰是提供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改變﹐可以讓組織充滿活力﹐通過變革可以優化組織內部結構﹐對內部資源進行整合﹐在對外競爭增加無限的靈活性和可變性﹐實力增加﹐也增加了組織對外部挑戰的應變能力。企業的變革應是一個持之以恆﹐不斷改進的過程﹐要有長期應變的心理准備﹐不要因為具體到某一時﹐某一事而愿意接受改變﹐而事過境遷又裹足不前﹐短視﹑功利思想極為嚴重﹐對改革迫不急待﹐但是又不采取針對性的變革措施﹐對一些關鍵性問題回避改革﹐僅僅將變革的方向設定在不具有關鍵性影響的因素上。這樣事先設限﹐使改革難以觸動深層次的問題﹐對核心的實質性的問題一直采取避而不談的態度﹐實際上這才是改革所要真正解決的問題﹐真正需要改變的對象。避開這個問題﹐使改革始終停留在表面性的問題解決上﹐而對制約企業進步的關鍵性因素卻沒有影響。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前被忽視的問題連續暴露﹐失去了以往的利潤陷阱﹐面臨成本居高不下﹐產品質量起伏﹐交期難以保証等對企業信譽和生存造成致命影響的問題﹐當然這是表現出來的問題﹐但實質問題﹐卻是由于內部向心力﹑內聚力的缺乏﹐導致外部競爭力下降﹐然而高層卻對此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對自身存在的問題諱莫如深。從以上表現來看﹐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就是對核心利益的變革﹐對結構性的變革﹐高層實質上是持反對態度﹐所以拒絕合作﹐所以只是用解決非關鍵問題的方式來轉移高層自身存在的矛盾﹐但是這終究不能轉嫁矛盾﹐也不會減少本身矛盾﹐只是用膚淺改革的方式來掩蓋自身不愿解決﹐也無法解決的問題(系統不能解決因系統原因導致的問題)﹐顯然決策層不愿將核心問題表面化﹐原因就是決策層沒有徹底變革的心理准備﹐拒絕影響自身核心利益的因素﹐這樣的改革﹐到最后肯定是悲劇性收場﹐因為對涉及核心利益改革的人或因素﹐高層會采取壓制或抵制的方式﹐拒絕這種變革。

     實際上﹐變革出現失敗的原因也不僅僅限于前文提到的因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變革采取迷信的態度﹐認為變革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對改革的預期過分﹐對改革的功能夸大﹐使整個團隊對改革采取一種近乎狂熱﹐不愿面對現實的表面積極﹐實質卻十分消極的態度﹐將一切問題都希望通過改革來解決﹐將改革設定為全能工具﹐缺乏對客觀的認知﹐實際上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心態﹐盡量回避自己的責任﹐不愿真正將精力投入到改革中﹐只是想坐享其成﹐卻不愿為變革付出﹐心態的不正確導致行為的拖沓﹐對涉及自身利益的改革﹐采取尋找借口拖延的方式﹐表明了對團隊利益的漠視。

      對改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幻想﹐將改革賦予了本身并沒有的責任。實質上﹐改革應該具有階段性﹐將企業存在的問題先進行一個匯總﹑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關鍵因素﹐并制定一個解決議程﹐一步一步穩健地進行變革﹐務求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一個一個地逐漸解決所遇到的問題與難題﹐分階段﹐分步奏﹐并將每一階段的改革設定各自獨特的任務﹐制定每一期改革的重點。不要希冀全盤抓﹐這樣會分散改革的精力﹐將全部的工作力量集中某一個問題上﹐再去考慮解決下一個問題﹐如果想一味地超越階段﹐這樣只會擾亂改革的步奏﹐影響改革的成果﹐甚至引發對改革的質疑﹐實際上改革的失敗是組織的失敗﹐計划的失敗﹐改革只是一個能夠解決許多問題的系統性工具﹐而人為操控的情況卻影響了工具使用的效果。

      現實中﹐所有的計划的成敗最后都決定于計划的執行情況﹐執行情況的好壞﹐從始至終口徑是否一致﹐執行的尺度是否一致﹐計划實施的中后期是否有憊于執行﹐使執行情況變形﹐流于形式的情況﹐而變革這個工具是否能一直使用良好﹐完全取決于主導改革的核心人物﹐主導人員的心理因素﹐尤其是中后期﹐對改革的成敗和效果有關鍵性影響﹐改革需要有改革應具備的見識﹑心胸﹑涵養與氣度﹐這樣的人為因素對改革的效果增加了許多變數。人為因素能夠為變革提供韌性方面的支援﹐柔韌性為變革的執行提供了諸多可供選擇的方案和技巧﹐加大了變革的迂回空間和執行的靈活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在這方面的修養欠缺﹐那么會帶來反面的效果﹐改革執行的難度就會增加﹐改革標准就會變形﹐使結果與預期大相徑庭。

      因此﹐從以上的分析來看﹐變革從開始到執行﹑落實都需要有相應的准備(具備的條件)﹐方法﹑手段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掌握方法﹑手段的人沒有相應的素質相匹配﹐那么對改革的影響也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在改革這個大的系統工具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偏差都會影響改革的整體效果﹐連帶效應和相關因素的干擾也使得不能單獨片面地看待一個問題﹐應該放眼全局﹐在大環境中﹐在更廣泛的視角上尋找問題的根源﹐才能找到問題產生的關鍵因素﹐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沐易于XX年XX月XX日 东莞XX公司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20:13:4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笔者在东莞某公司进行和参与公司变革之间的一些感触,文章写成日期距今很有一段时日了,偶尔翻一翻以前写的东西,有勾起了不少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尘封的记忆揭起,那些人、那些事,都已经过去了。

不知道家园上的朋友有没有这样的工作经历,真理越辩越明,是非经过不知难,愿与朋友们分享共同的经验。其实这篇文章我还真不想发出来,当时的经历难以言说,希望能够分享到朋友们的宝贵意见(拍砖亦可)。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