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來到朗福時近一年﹐從當初轟轟烈烈的改革﹐到如今冷冷清清的收場﹐不能不讓人嘆息﹐在巨大的苦難面前﹐在可以企及的眼前利益面前﹐所有的東西都被扔在一旁﹐在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之后﹐一切回歸本源。
或許當初的許多東西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一味的偏執﹐缺乏廣泛支持的基礎﹐在面對一系列的挫折之后﹐終于將所有的認識再重新放到原點﹐一切又回歸從前﹐機器仍舊轟鳴﹐員工依舊來如潮涌﹐去如蟻散。所有的堅持都需要站立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才能久遠﹐這需對自身進行客觀的定位﹐容不得半點偏激和執拗﹐也需要對所處的環境進行正確地判斷﹐基于事實才能最終作出正確的決策。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環出現錯誤﹐那么必將難逃失敗的命運。
企業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有限的利益﹐許多公司展開了利益的爭奪﹑雖然創新可以提升競爭的深度與廣度﹐但是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對具體一個企業來說﹐究竟可以切割市場這份“蛋糕”的多少。競爭的能力取決于自身的實力﹐自身的能力又取決與能夠不斷改變自身的能力﹐只有通過改變﹐持續不斷地改進﹐才能使本身的情況符合市場生存的需要﹐符合環境容納的需要。
每個公司都希望生意興隆﹐一帆風順﹐都希望坐地生財﹐財源滾滾——但這是不可能的。過分地追求平穩﹐使人最終沉迷與安逸﹐不斷增加自身的惰性﹐不愿改變﹐拒絕改變﹐反對改變﹐并且將提倡改變的人視為最大的敵人。改變在具有賦予功能的同時﹐也具有剝奪的功能﹐任何的變革﹑改革都避免不了利益分配﹐對原來的利益分割方式重新進行調整﹐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打倒一批舊貴族﹐又重新樹立一批新貴族﹐實現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拒絕改變﹐甚至阻撓改變是每一個利益既得者本能的反應﹐每個組織﹑每個人都害怕失去﹐本身擁有的東西可以帶來一種現實的好處﹐一種超越下層的優越感﹐事實上許多東西都是伴生的﹐權與錢的結合﹐可以衍生出一連串的利益﹐每個利益的既得者都有保護自身存在的本能﹐拒絕所有對自己不利的改變成為維護自身存在第一職能。
然而﹐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著﹐此不變﹐并不意味著彼亦不變﹐不變意味著倒退﹐倒退就意味著生存的劣勢。事實上不僅如此﹐變化慢﹐跟不上外界變化的節奏﹐帶來的都是同一種結果﹕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差距越來越大﹐最終被淘汰﹐因為在所有的同類中﹐缺乏實力就意味著所有的一切即將被剝奪。變化的能力﹐接受改變的能力﹐不斷創新的能力﹐不斷創造價值的能力﹐不斷賦予更多內涵的能力,企業面對越來越沉重地生存的壓力﹐是因為企業缺乏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能力﹐面對外界的不斷變化﹐墨守成規﹐拙于應付﹐沒有相應的能力與實力去應對眾多的變化。一個缺乏內涵﹐一個缺乏本身認同﹐一個對自身價值認識模糊的企業﹐怎能找到企業的“大同”﹐一種基于理念的廣泛認識﹐既缺乏向心力﹐也同時缺乏內驅力﹐企業持續內耗﹐缺乏對外部競爭的應對能力﹐缺乏對外部變化的適應能力﹐企業必然會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生存挑戰。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几乎所有的變革都是一種面對外界壓力的被動式反應。惰性﹑維持原狀是每一個組織﹑個人生存的首選﹐改變意味著要到打破一切平靜﹐以前那種“和諧”日子即將不復存在﹐事實上﹐這些深處變革旋渦中的人們﹐都已經認識到﹐這種所謂的“平靜”只不過是一種混亂下的平衡而已。西方諺語有云﹕“駱駝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稍微輕微的變化﹐都會擾亂這種岌岌可危的均衡。這樣﹐有一絲擾動的人﹐哪怕只是一種意圖﹐都會成為所有現實權利的敵人﹐都是要被打擊﹑壓制的對象。在共同的威脅面前﹐所有利益的紛爭似乎都已經風平浪靜﹐享受權利快感的人們﹐會一致決定將這種威脅視為一種罪惡﹐通過本身掌握的權利和權利組織對其進行無休止的攻擊。事實上﹐樹立一個敵人﹐打擊一個敵人﹐擊垮一個敵人﹐可以獲得征服的快感﹐同時﹐也可以塑造一種“榜樣”作用﹐一種對于威脅處理方式的“示范”效應。
穩和變似乎是一對矛盾﹐但是穩不長久﹐變恆久遠。所有的穩定都是暫時的﹑瞬間的存在﹐變化才是最永恆的存在方式﹐事實上我們身邊的東西﹐有何種不是一種變化﹐并以變化的方式存在著。每一個事物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穩定存在后﹐就會面臨蛻變﹐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存在﹐這種新的生存方式不能僅僅視為一種對過去的背叛﹐同時還應視為一種對過去的超越與繼承。它孕育于前者﹐但是又有別于前者﹐在前者的基礎上變化﹐能夠更好地生存﹐更好地與外界相適應﹐面對生存地考驗﹐能夠更好地應變﹐變化的意義就在于賦予一種生存的延續能力﹐保証其核心在種種形式的包裝之下﹐可以不斷與世遷移﹐這樣看來變化反而賦予這個事物一種新的生命力。如果沒有變化﹐只是一味地維持原狀﹐那么在生存的考驗面前﹐必將最終被剝奪一切﹐一無所有﹐這就與穩的初衷相悖離﹐不想失去﹐但是最終卻失去一切﹐對那些一味追求安逸的人來說﹐真是一種絕妙的諷刺。但是﹐對于接受改變﹐愿意改變的人來說﹐因為他們已經對未來預付了成本﹐最終也會得到未來的保障。預付越多﹐未來對他的承諾也就更真切﹑更丰盛﹐因此可以將改變視為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投資﹐增加了其未來利好的可能性。
但是﹐對于那些選擇沉默的人來說﹐未來對于他們也是永遠的沉默﹐沒有付出同樣沒有回報。
改變﹐應對外界的改變﹐迅速作出改變﹐不要回避任何的矛盾與紛爭﹐事實上﹐將問題暴露出來﹐才能讓人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因此也可以采取中肯地決策﹐作出明智地變革。
“上帝不會擲篩子”﹐一時的運氣并不能代表一世的運氣﹐一時的僥幸只會讓人不斷的相信運氣﹐缺乏對自己能力的磨練與考驗。在這個場面宏大的游獵游戲中﹐誰將最終勝出﹐誰將為他人魚肉﹐恐怕不是運氣可以決定的。實力﹐也只有實力﹐才是生存最大的保証﹐而不斷的學習﹑變化也才是實力最佳的保証。
沒有血和汗的付出﹐最終面對的只會是血和淚的結果。
得失之間﹐進退之間﹐所有的抉擇都証明是一個兩難選擇﹐懂得舍棄﹐懂得放棄﹐面對難以保証的未來﹐需要事先做好許多准備﹐一味的坐享其成﹐只會預支明天的機會。這樣看來﹐改變并不僅僅是一種投資﹐同時也可以視為一種借貸關系﹐變革是給明天的貸款﹐今天舍予﹐明天收獲﹔墨守是給今天的借款﹐今天享受﹐明天失去。
任何雄偉的建筑都需要預先的積累與沉澱﹐沒有鋪陳﹐所有的臆想都會証明是空中樓閣。沒有舍棄﹐又怎么會獲得﹐要想得到丰厚的報酬﹐都必須付出數量可觀的代價。變化﹐給人的沖擊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而且還是心靈上的﹐是對一貫的背棄﹐打破了原有認知的局限﹐試著將思維擴展到更多維的層面﹐將視線擴展到更廣泛的角度。那些只是將思維局限在常識范疇的人們﹐對于任何新興的變革就會不可避免有驚恐的反應﹐抵制的情緒﹐對一切變化都認為是不可理喻﹐不可接受﹐甚至認為是大逆不道﹐是對過去的背叛﹐對過去和現在缺乏責任感和認同感。
因此﹐出現拒絕改變的思想和行為﹐并不是一種意外﹐而是思維調適的最初過程中﹐難以切合的表現﹐思想與觀念并沒有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變遷﹐所有的感覺還是停留在創業初期的豪放之中。在創業初期﹐領導著的人格魅力吸引了眾多人才加盟到這個具有廣泛興趣與追求的事業中來﹐領導者的親合力與號召力將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一起﹐很有一種創業的激情與動力﹐這個組織在成長著﹐人們欣喜地發現每天都會有新的變化發生。
然而﹐市場經濟并不是家庭作坊﹐不能一直僅采用粗獷經營的方式﹐企業未來競爭越來越嚴峻﹐必須進行經營方式的變革﹐進行“精耕細作”式的管理方式﹐而以前那種集約化的方式逐漸會退出主流。在企業的成熟期﹐企業沒有的成長的快樂與狂熱﹐此前被忽視和漠視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并逐漸尖銳起來﹐這些問題的產生與當初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分不開的﹐如果再用原來的方式進行解決是不可能的﹐這樣只會延緩問題的暴露﹐矛盾表面化的產生﹐并不能徹底解決﹐根源在于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的不合實際。既然系統無法解決系統內部的問題﹐那么只能依靠系統外部的因素來解決﹐因此﹐變革同時也可以認為是引入一套新的解決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問題的系統。管理方式﹑思想方法﹑行為制度等均可以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系統﹐但是相比較企業這個組織來說﹐企業無疑是一個更大的系統﹐而前者就會被納入系統中因素的范疇。
在系統理論中,系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系統應該是一個能夠不斷進行更新地活力系統﹐具有一定的彈性﹐并能夠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在允許的范圍內不斷進行修正﹐使系統內部出現的問題不會對系統本身的存在構成威脅。任何改良﹑改革都是系統自身的更新與變革﹐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存續﹐也是為了能夠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繼續生存﹑發展下去所做的自我調整﹐以符合周圍環境變化的需要。
但是﹐任何的革新并不是主動的﹐是在外部刺激下的一種被動式反應﹐這一點前文已經提到過。除非遇到難題﹐否則系統是不會作出結構性的調整﹐這樣的結論不難理解﹐系統是由人構成的﹐系統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是人﹐因此人面對問題﹐面對變革的反映必然也會通過系統這個大環境反應出來﹐系統同樣也會具有惰性﹐拒絕改變的惰性。這是人的惰性的通過系統的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