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oublewin 于 2012-1-18 21:50 编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丑陋的中国人》震撼了整个华人世界,柏杨先生剑锋精准、语言刻薄地刺痛了几乎所有华人的心。流血是一方面,流脓是另外一方面,他的期望是在意识到病灶所在的前提下,从源头上剜除烂疮,再造新机体。 但基因使然,想想可以,实际操作谈何容易? 2012年1月9日天津卫视播出的《非你莫属》招聘节目,新西兰“海归女”刘俐俐与节目主持人张绍刚以及众BOSS评委之间的“PK”场面,经微博等转播后,热议无数。民间舆论大多支持刘俐俐,谴责主持人失语、失态、失德,谴责评委们“群殴”刘俐俐,显失公允……但这样的新闻效应过去之后呢?还不是一切又重归既定轨迹?刘莉莉们还不是照样每天受到相同与相似的“待遇”? 根子还是在柏杨先生二十多年前就已揭示出的“酱缸文化”基因上面。这样的基因可以改变,但极其缓慢,需要在有意识状态下的以“代”记为单位的渐进式不懈努力。 事件反映出的第一个文化基因问题是“圈子意识与圈子利益”的暴露无遗。 我不相信现场的所有BOSS评委们都真正赞同主持人的语言与行为,但为什么还会全体一致地对刘俐俐行使否决权呢?是因为能够进入这样一个圈子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他们心知肚明的是:节目中判断很多问题的标准不能一定是真理,只有能够最终维护自己利益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真理!为了利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了;而如果有某人在关键环节上不支持“领袖”(主持人)的言行,潜在的后果是自己就没有“下一次”的风光与收益了。对于大多少国人来说,在类似的情况下,听从“心”的召唤的风险往往无穷大,而选择顺从“圈子利益”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文化基因表现的第二个问题是反应出我们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中“上对下”平等意识培养的严重缺位与畸形。 是的,从《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孔孟的很多经典中,再再强调的都是“下对上”的尊敬、顺从,却鲜有强调“上对下”的尊重与平等。“平等”这个词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奢侈词。本例中的主持人与评委们,骨子里是把刘俐俐当做一个居高临下俯视的玩偶来看待的,这时玩偶的主要职能是展现“可爱”、展现“顺从”,辅助大人们的“智慧表达”与“远见卓识”,如果再能够配合体现一下这些上层者的“优雅风趣”就更好了。只可惜,刘俐俐不懂这些,她自然地要以一个“平等者”的姿态来展开对话,甚至在对方“智拙”的时候还要“智尚”,不懂得“示弱”,这就麻烦大了,她触动的是这些人天经地义的等级优越感,怎能避免被“群殴”的结果? 文化基因之三的表现是网络表达与实际践行是否一致? 其本质是对别人的要求与对自己的要求是否一致的问题。一个在网上义愤填膺的人,碰到现实中的刘俐俐,触犯了你的权威,丢了你的脸面,还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显得非常的无知,能够容忍吗?实际的情景可能是:你很难容忍!由此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社会中的千万个个体普遍缺乏一种被承认与包容的大氛围,他们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内心感到不安全,无法气定神闲,只好在自己的周围用各种东西筑起堤坝,以防他人的侵袭。当每个人都筑起自己堤坝的时候,人员之间的流动与交往,必然使得各种隐性堤坝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而冲突的结果通常是拥有大堤坝的放水冲了小堤坝,强迫其臣服。周围的旁观者,多乐得作壁上观,享受别人毁灭所带来的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