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老百姓的保障质量并不见得有大幅度的提高。”郝演苏说。这不得不让人质疑中国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是否真正提高了。 矫正过的统计数字更能说明问题。郝演苏提供的数字是,经过国际统计方法计算后,2003年,我国实现的保费收入3880.4亿元实际不过是2210.39亿元。这意味着,2003年,我国的人均保险费为163.73元;而官方公布的这个数字是287.44元。 保险“泡沫”在数字下暴露无遗。 分红险是最大“祸水” “泡沫的主要制造者是中国的寿险业。寿险公司不合理的产品导向和结构决定了大量‘泡沫’产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投资理财型产品的发展,比如分红险。”郝演苏说。 分红险将是继投连险之后影响中国保险业的“祸水”。 西方国家是在保障型保险产品基本饱和的市场环境下转向理财型产品的,但稚嫩的中国保险业却跨越性地选择了大面积开展类似的理财型保险业务,郝演苏指出。 分红险和投连险都是偏重投资理财的险种。后者曾经历过席卷全国的退保风潮。而业内预计,如果防范不当,分红险的隐患可能会大于当年的投连险。 但让人忧虑的是,在2003年的人身险保费中,分红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为1670.01亿元,超过了人身险保费收入的一半。此外,还有约94亿元万能寿险和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 挤出“泡沫”的路只有一条 “挤出保险业‘泡沫’的途径只有一条——让保险业回归保障,让保险业回归主业,即不是看中保险的投资收益,而是转向注重投保收益。这也是我们着手这项研究的初衷。”郝演苏对记者说。 令这位研究者担忧的是,今年中国保监会新批的18家中资保险公司中竟然没有一家是偏重保障的再保险公司。“投资者仍然在避重就轻。”郝演苏说。 但让他欣慰的是,“今年以来,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虽然破天荒地连续下滑,但说明它们已经意识到了危机,正在做产品结构调整。” 从北京保监局昨天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看,截至9月底,在京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08.6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寿险157.3亿元,同比下降7.8%。对于寿险保费下降的解释,北京保监局的分析与郝演苏不谋而合:“人身险结构调整力度正在加大。” 郝演苏预计,经过这样一番调整,今年的情况应该有所好转,但最终“泡沫”被挤出多少,还要用数字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