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说,佛法与企业经营管理,没有关系。我偶然看闻,放在脑子里琢磨一二。fficeffice" />
客观上,我对于佛,这个概念也就是近几年,才渐而有所听闻的。谈不上如何的信仰?充其量也就是希冀自己知道,这是一份善,要亲近而已。其次,虽然混迹企业有年,真说对于企业经营与管理,又有多少理解?说没有理解,似乎是矫情;那么深邃、系统、有效的解读,似乎也是无缘。
看这管理足迹的一些网友,总是贴上一段类似的文章,说实话也就是看看而已。只是足迹,这个名字我倒是蛮喜欢的,尽可能将自己所感所闻,留下一二影子;想日子久些,回味一二,也是自得其乐,这大概就是我博客的初衷。
因为说自己从事的职业与企业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均是有关系的,其实自己也一直在琢磨,这企业管理信息化到底出处在哪儿?所以对于网友:金山雀人,提出佛法与管理没关系,最多只是和而不同了。
虽然自己对于企业、管理、信息化,没有系统的解读,但是自我见还是会有一二的。回想自己职业生涯中,感受困扰,就是一出处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做?做什么?理由是什么?企业是否只是赚钱的工具,大概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就字面而言,企,是否就是开启的意思?业,是否佛法常说的,造业?当然这业,也有善恶之分的。就这字面而论,似乎隐去一前缀,就是为什么要开始造业?希望造怎样的业?善恶终有报,似乎也符合佛法的因果律。
因此把企业解读成:只是赚钱,以自我为中心,似乎不够全面。德鲁克也说,企业的使命在于创造顾客,在此过程中提升人们的心灵。当然他没有解读这心灵是什么?怎样来提升?我设想德鲁克大概是具有宗教背景的,而且也似乎《管理的实践》,主要对象是美国人,我们两国人文之间是否存有沟通的障碍?我不知道,但相信有吧?
再说,企业是否就是工业组织?还是我们目前的上市公司?国营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小商小贩?当然各个层面、阶段,侧重大致不会一致的。不过再这么说,企业不赚钱,或者说不能连贯持续赚钱,似乎也是经不起推敲的。这就是绩效了,如同任何一地球生物,持续存活,总是需要养分的、理由的。企业只是人们为了求生的工具,为了活得更好些?而且企业也一定如同任何生物一般,有生有死。它的存在似乎更多表现的形式,是钱,这不但单是为了易于流通,也是时代背景使然。那么表象背后是否还蕴涵一些个质朴的道理?我想大概也必是会有的,其一,大概就是企业经营者的思想了,古人早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日本的稻盛和夫,也反复强调仁,就是爱人。
据我了解,佛教不是一狭隘的宗教,甚至一些高僧认为,佛教本质就不是一宗教,因为他没有唯一神的概念。众生平等,普渡众生,接应众生,引导众生,就是佛法最大的宗旨了。就是逐步引导人们客观看待自己与外物,可以平和真实地生活。所谓:悠游涵泳。如ffice:***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马一浮">马一浮ersonName>老师在抗战期间,在颠沛流离之中,创造复性书院,反复强调的:万物合一,一二三生万物,境唯心造。要求学人多些:反求诸己,这才是我们祖宗的教导。不要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得自己神魂颠倒。强调古人先贤,之所以创造六经?诗书礼乐春秋易经,在于引导子孙后来要在自身:容、视、言、闻、思上,懂得熏习,前提大概就是趋善。这些大概也该属于管理的范畴的,记得王永庆总结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有虑,虑而后能得,这才是真管理。似乎跟德鲁克的提升心灵作为企业终极目标不谋而合,与稻田盛夫强调的:仁,具异曲同工之妙。佛教有一经典故事,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后,睁眼一看:世人均具佛性,而且不多不少。
我们如果解释这佛性,就是至真至善的话?那么任何个人均是平等的,而且不单佛法强调,个人的心性与外界万事万物,本身也是对等的,即心即境。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马一浮">马一浮ersonName>老师总结儒家六经:诗书,即至善;礼乐,即至美;春秋易经,则至真。为什么孔子治六经?在于提炼集成中国先人千万年之道统,以此教育子孙后代。
我们改革30年,美国建国200年,西方经济大国崛起500年,而今企业生命可以过百年的,并非多数,而且必有其内在理由。那么这样的传承是否一定可以博得人们的敬重?是否愈加接近于真善美?是否从自心修养开启的?这大概是不能忽视的关键基因了,我做如是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