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序
[美]丹尼尔•科伊尔/文
我希望我能够成为7岁的中国孩子。
我知道这听起来挺奇怪的,不是说我想变换我的国籍或年龄,而是因为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中国孩子正处于一个非常幸运的坐标点。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比世界上、历史中的所有人都有这个机会去发展更多的技能。
过去的两年,我游历全球,探究人才温床:它们普遍规模较小、地理位置偏远,但却在数学、艺术、音乐、体育和商业领域涌现了很多人才。它们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和中国的人才库相提并论。这不仅仅因为中国本身的特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正在凸显的个性),还因为她占据的最佳时机。中国的崛起恰好与科学揭示技能背后的神经与行为机制的时代相契合。
在书中,你会看到天才理论的运作图景。你会学到精深练习,你会看到激情,你会看到伟大的伯乐拥有的特质与技术。但现在,我将花时间探讨一些书中的观念,这些观念与中国和她独有的机遇有着特殊的联系。
遗传作用小于你的想象
从小我们被灌输的思想就是,才能是上天所赐。从这个层面看,似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拥有正确的基因组合——他们生来优秀,因此天才宝宝构成了美丽故事的主题。
但“这不是真的”!因为科学完全不能定位才能的基因,它也无法解密一些更引人入胜和实用的东西:10000小时法则。
10000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因此,一个事实涌现出来:当人们开始学习技能时,基因就不好使了。它不能保证你能成为米开朗基罗和莫扎特,也不能够保证你遇到好的机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所著《异类》所说的,那些隐藏在世界级成功背后的秘密。它唯一能够保证的就是:如果我们想最大化自身的潜能,所有人都需要精深的练习。无论你想构建什么类型的才能,都要遵循同样的路径。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就必须走上这条路。
犯错不是罪,它是信息
美国的儿童知道“如果不成功,那就再试一试”;德国的孩子受到这样的教育:“如果想变聪明,请犯错”。这些谚语说得都对,但是它们背后的原因绝对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这些错误并不是真正的错误,而是信息。就像地图上的一个点,它为你指出正确的前进方向和错误的方向。当我们尝试一个新技能时,我们就像进入黑屋子的人,总是碰到家具,但每次碰撞都会让我们明确我们要往哪里走。我们不应该忽视错误或试图忘记它们,因为它们为我们指出了道路所在,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事实:那些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爱就是礼物
在未来的某些时候——也许已经发生了——你会坠入爱河。不是和某个人而是和某个有关你自己的想法——关于你想成为谁,关于你生来会成为谁。这种爱,这种激情,就是发展才能的原始燃料。
用上千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常常会产生困扰,还会被人家认为是死心眼。但这种极端的感受却正是才能的组成成分,因为这里包括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激情。我想成为谁?这就是维持与激发激情的钥匙。
通往才能的道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旅程,它涉及心智与心灵、理性与情感。过去的几百年,我们对才能的认识被局限于基因的观点中。在未来的几百年中,特别是在中国,我希望才能这一上天的恩赐可以被定义为自我的养成。
新思想运动倡导者、潜能训练导师杨海涛感悟:正像作者丹尼尔•科伊尔所说,1万小时成就天才,中国有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乒乓女皇邓亚萍,钢琴天才朗朗,中国台球天才丁俊辉等,可大量实事证明,他们都苦练出来的,找到你的天赋,并不断正确地练习,下一个天才就是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30 5:35: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