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转帖]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 -- 作者:修木读史

[复制链接] 4
回复
201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4-19 00:3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历史角度讲《圣经》,及犹太人与基督教的牵连)

1.1 伽南圣地

 

西方历史上,犹太人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因为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其起源都与犹太教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犹太人在西方受了两千年的歧视与迫害,其中基督教会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但是基督教在最初却是产生于犹太人之中、有几分异端的一个小教派。基督教的《圣经》前半部分称为“旧约”,其实就是犹太教的《圣经》。由阿拉伯游牧民族发明的伊斯兰教,在对“阿拉”的崇拜及阿拉伯民族起源的解释上,也都取源于犹太《圣经》。与基督教不同的是,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对犹太人通常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只是过了二十世纪中叶,在欧洲受迫害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重建起自己的民族国家以色列,造成以阿冲突之后,才有了当今世界伊斯兰教徒对犹太人的敌视。

 

《圣经》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自犹太教的旧约部分讲述的是犹太人的历史,从人类之初的亚当夏娃,也就是教会所认定的约六千年前,讲到公元纪年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新约部分则是基督教所独有的,讲的是公元纪年开始的前后,古罗马统治时期,基督及其门徒的生平事迹。当然,这是一本以宗教为出发点而写的历史,其中的记述有的是史实,有的是神话,需要历史学家仔细甄别,也留下不少空白之处只能通过考古、猜想与推理来填补。

 

古代的中东,按照图一地图所示,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区域。西南边是非洲的东北部,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的发源地。东北方向则是西亚的两河流域,以现今的伊拉克为中心,是古巴比伦的发源地。这两处在历史上都产生过大帝国。在西北偏西方向是地中海,在那里众多的岛屿与半岛之中,将产生古希腊与古罗马,只是他们的上场时间略微迟一些,要到公元纪年前后。地中海的东岸,是一段离沙漠不远,狭长的海岸地段。《圣经》中所描述的犹太历史,大部分局限在这一地段靠南边的一小角,在古代称为“伽南”,后来则称为“巴勒斯坦”。再往东走,则是茫茫的阿拉伯大沙漠。

=================

Fig1-mideast.GIF

图一:中东地区示意图。尼罗河流域(现今的埃及)与两河流域(现今的伊拉克)都是著名的古文明发源地。阿拉伯沙漠则大部为现今的沙特阿拉伯。伽南地处地中海东岸南端,方框所示的部分,其中的详细情形标志在图二。其与埃及之间夹着西奈半岛,也是沙漠。沿西奈边缘所示的箭头,为后文所述摩西带领以色列部落出埃及去伽南的大致路线。

=================

在地理概念上,肥沃富饶的土地与浩瀚无边的大海,最能引发人们的向望与遐想。但是说起对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沙漠也许来得更为重要。中国历史有很大一段都是写着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往与征战。万里长城也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戈壁沙漠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与军事的影响绝不亚于黄河长江。在中东也是一样,阿拉伯大沙漠上的游牧民族,虽然在地理上处于古代文明的边缘,却不时成为引导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沙漠上的漂泊生活是在离生存线不远处的挣扎,造就了这些部落的膘勇与强悍。在寻找牧场、水源与立足之地的过程之中,他们与定居下来的农业社会相遇,产生各种规模不一的冲突。有时候来的只是零星小股,抢走食物与财宝。有的时候,沙漠内部的争斗会产生出有领导才能的首领,带着大队人马突然成为一股强大的旋风,横扫并征服富饶的农业区域,建立自己的大帝国。穆罕默德所领导的阿拉伯穆斯林与成吉思汗所领导的蒙古骑兵,都是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沙漠骑兵拥有独特的战略优势,与十八、十九世纪称霸全球的英国海军有不少相似之处。驾驭沙漠与航海一样,都需要专门的经验。茫茫沙海为他们提供了迂回,休整,隐蔽的上佳场所。但是对于他们没有经验的敌人来说,沙漠不但让人晕头转向,还常常成为死亡陷阱。

 

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之间,就已经出现了“Semitic”部落,这些来自沙漠的民族开始入侵古埃及与古巴比伦,与农业社会相互碰撞融合。“Semite”在中文里译为“闪族”,现在并不常用作民族的称呼,而只是用于语言学之中来标记一个语系。就象我们所讲的中文属于汉藏语系,阿拉伯语则属于闪族语系。其实希伯来语,也就是古代犹太人的语言,现代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也属于闪语系。尽管以巴冲突了半个多世纪,阿拉伯语与希伯来语却有不少共通的地方。语言的相似,并不总是意味着血缘上的联系,因为不同种族的交往过程之中,常常在语言上相互借鉴。但是闪族语系中的各个分支,相互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大致都可以追溯到阿拉伯沙漠作为他们共同的起源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在血缘上也有一定的联系。近年来的DNA测试,在基因上曾为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找到一些共同点。英语中把那些歧视犹太民族的人称为“anti-Semite”,这个词本身其实是有点用词不当,因为包含在“Semite”里的远不止犹太人。但是它却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犹太人在历史根源上与中东的联系。

 

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讲希伯来语的游牧部落开始从两河流域向伽南迁移。历史地来看,他们是前前后后不断出现在这一区域进行征服、定居与同化过程中的一支。他们称自己的部落为“以色列”,来源自一位部落首领的名字。在古代中东漫长的历史之中,他们的作用并不是很显著,因为夹在地中海东岸与死海之间的伽南,面积不大,比我们现今的海南省还要小一些。他们对后代的深远影响是在宗教上,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为数众多的圣址遗留在小小的巴勒斯坦,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宗教圣地。

 

在《圣经》里,伽南被描述成“流着奶汁与蜂蜜”的宝地。读者如果留意电视新闻中有关中东的报道就会发现,从景色上来说巴勒斯坦并不起眼。这里地处沙漠的边缘,既没有大江大河,也没有崇山峻岭,只不过是在荒凉的小山包之间,有几处绿地。不过,这并不等于说《圣经》的描述就不正确。对于从沙漠上来的游牧民族,一个有水源的绿洲,自然是一块宝地。这也是一块不平静的地方。伽南早已有人居住,大多是先后不一而至的游牧部落,各据一地。虽然讲的也多半是相似的闪族语言,相互之间却不停地你争我夺。好不容易定居下来,沙漠中又漂来其他部落,开始新一轮的争夺。与伽南相邻的两个大国,埃及与巴比伦,也时常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在伽南互相较量。两大古文明的历史记录之中,留下了不少关于伽南的记载。从所记的物产之中,可以看到当地的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关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与游牧民族入侵的记载也不少,只是其中哪一个新入侵者是以色列部落,却难以定夺。

 

公元前十三世纪之后的五百年间,埃及与巴比伦都陷入内乱之中,有关伽南的事情在两地的记录上都出现了一大段空白。这一段时间,却是以色列部族占领伽南的关键时期。因为五百年之后,他们成了伽南的新主人,信着一种让周边其他民族觉得古怪的宗教,其中只有一个神,名为“耶和华”。关于他们是如何征服占领这一区域的事迹,至今却只有一个资料来源,那就是《圣经》的旧约。

 

问题是,《圣经》的描述能不能当作真实的记载来看?在西方历史上的很长时期内,问这样的问题本身就可以当着是对神灵的亵渎。那时候,《圣经》不但是神所赐予的福音与教诲,而且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是不容置疑的终极权威。在教会的眼里,不论是道德,伦理,人性,历史,还是自然世界的形成,《圣经》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近一二百年来,随着科学与考古的进步,教会依据《圣经》所得出的不少论断都被证明是错的。多数人,其中包括不少信徒,也逐渐接受了对《圣经》的新定位:那里面所记录的,并不是神阐述人,而是人阐述神。既然是人的阐述,那其中自然会出现谬误,包括教会在历史上所做出的错误判断,也就都是可以理解的了。《圣经》最早的写作,大约在公元前八至九世纪之间,收集了以后几百年间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记叙,其中既有历史,也有传说,还有神话。作为作者的人,总是有血有肉有感情,加上这一期间以色列人在伽南的经历极为曲折,里面就不免加进去作者对现实的愤恨与不满,对过去的美化与怀念,对将来的憧憬与希望,对上帝的敬仰与祈求,对世人的劝诫与警训。这样一本记录,可以让现人窥见作者们的心态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条件,但是其中所记述的历史却只能批判地使用。可惜的是,由于缺乏其它历史资料作为参照,以色列人征服伽南的过程就只能依靠对《圣经》的考证,从字里行间,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于是《圣经》的研究,倒是与很多中国文人所喜好的《红楼梦》研究有几分相似的地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3:02:07 | 只看该作者

1.2 摩西与出埃及

 《圣经》的开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故事,神(也称为上帝,耶和华)创造了天地之间的万物,还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与第一个女子夏娃,这个故事应该是大家所熟知的。其后,亚当与夏娃偷吃苹果,被赶出像天堂一般无忧无虑的伊甸园。他们的子孙不断地繁衍,也不断地堕落,这样引出来一个大洪水的神话。上帝对人间的堕落极为不满,于是为了洗净人间的罪恶而制造了一场大洪水。水灾之前,上帝选定正直善良的诺亚,让他先制备了一具方舟,作为诺亚一家的避难场所。洪水之后,世上所有的人都被淹死,只有诺亚一家躲在方舟之内得以逃脱。诺亚有三个儿子,老大的子孙成为居住于亚洲西部的闪族部落,包括后来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老二的后人成为居住于东北非洲的埃及人;老三则成为西方欧洲人的祖先。大洪水的传说在古巴比伦已有记载。以当今伊拉克为中心的古巴比伦,其农业文明得益于Tigris与Euphrates两条河流所带来的水资源,却也常要为两条河流所带来的洪水之患担惊受怕,因而也产生过类似于我们历史上大禹治水一类的神话。一般认定这一段《圣经》故事是从巴比伦神话中借鉴而来的。

 又过了很多代之后,上帝向一位住在两河地区,名为Abraham的部落首领显灵。与Abraham约定,他的部落只信奉耶和华一个神,耶和华则将伽南这块“流着奶汁与蜂蜜”的宝地许给了他们,其后又将这些部落命名为“以色列”。以色列部落于是从位于伽南东北的两河地区向这块“应许之地”迁移,但是却没有在伽南落脚,而是一直漂流到西南边的埃及,在那里定居了前后有四百多年。在这四百年的后期,以色列部落受到埃及法老的迫害与虐待,沦为做苦工的奴隶。在公元前13世纪前后,以色列部落之中出现了一位名为“摩西”的领袖,趁埃及内部的动荡,带领以色列人历尽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其后,沿着西奈半岛的边缘,在沙漠之中行走了四十年,最后又回到了伽南。这一故事成为《圣经》旧约中最为著名的一章,“出埃及”。

 如果照《圣经》的字面上来看,在以色列人逃出埃及过程中的主角,并不是摩西,而应该是上帝本尊。摩西只不过是上帝旨意的执行者。从计划到实施,几乎每一步都有上帝的指令,安排,监督与催促。这一位名为“耶和华”的上帝,与中国传统中的神仙菩萨不大一样,不是那种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神灵。上帝所关注的,只有以色列部落,是他们的保护神。条件则是以色列人对他一心一意的服从。说来上帝与以色列部落的关系,更像一位教书先生与一群不大听话的孩子们。作为教书先生的上帝,容易生气,也极为严厉,而从亚当、夏娃开始,。通过摩西的传达,上帝与以色列人订下一条约定,以色列人只信奉上帝并遵从上帝(通过摩西)所颁发的一切律法,而上帝则用法力保护他们逃出埃及,许诺他们得到伽南,并保佑他们世世代代。为了保护以色列人,上帝可以法力无边,在大海中让海水分开得出一条让他们得以逃生的道路,让泉水从磐石之中流出来解救他们的饥渴。而为了惩罚与以色列人为敌的埃及人,上帝可以冷酷无情,不但给他们带来虫害、病疫、雹灾,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间,杀死挨家挨户每一个埃及人家的长子,甚至连一切头生的牲畜也不放过。

 这样的描述,其中到底有多少历史的真实,成了《圣经》研究中没有定论的问题。首先,以色列人为什么会流落到埃及,就存有争议。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到伽南时,发现当地已经被人占去,难以征服,于是进一步向西南进发,去了埃及。也有人说,一同下来的部落,有的在伽南定居,有的则继续流浪到了埃及。更有人认为,以色列人根本就没有到过埃及,所谓出埃及只不过是伽南南部一些部落中的传说,后来被改编,收进了《圣经》。再有,以色列人在埃及为什么会成为奴隶,也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虽说他们在埃及前后有四百年,历史上却没有相应的记录。而到底是不是真有摩西其人,更是无法定论。只是,一般的看法是有过这样一个人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埃及陷入动乱的时候,带领以色列部落前往迦南。而支持这一论点的最强证据也只不过就是:如果没有摩西,那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圣经》要花这么大的篇幅来讲述他的故事。

从《圣经》的字面上,来挖掘历史,可以想见以色列人一路的遭遇应该是极其艰辛。后面有埃及人的追捕,前面有其他游牧部落的搔扰。所经过的西奈半岛是沙漠地带,食物饮水都是大问题,还要加上内部的不满,争执,甚至反叛。作为部落领袖的摩西,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一定是一位超凡的政治与军事天才。据说,拿破伦曾经感叹过:“《圣经》中谁都比不过摩西伟大”。这句话放在拿破伦嘴里,是因为其中有几分不恭敬,好象连耶稣都比不过摩西。以色列人与上帝的约定,以及种种所谓来自上帝的显灵、训诫与旨令,这样看来也应该算是摩西的创造,于是他又成为一位宗教创始人。而这其中“除耶和华之外,不许崇拜别的神”的教义,更使摩西成为“一神论”的发明者。虽然大家对历史上是否真有摩西其人并不完全肯定,但是传说与神话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却往往大过历史的真实。“一神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影响之深远,在当今的世界中依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对中国人来说,“一神论”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近代西方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发现中国人有敬奉祖宗的传统。以“一神论”的标准来看,这种习俗是不是违反了“不许敬奉其他神灵”的训诫?传教士与天主教庭之间为这件事情争论了好几回。有的传教士从招揽信众的角度考虑,主张灵活一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教庭最后却裁定“一神论”应该严格执行,敬奉祖宗是对上帝的不敬。其结果却是大大地增加了在中国传教的难度。在我们的历史上,这大概只能算着一个不大为人所熟悉的小插曲。

在古代社会,神灵是人们思想与信仰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神灵的种类多种多样,不论在中东,欧洲,印度,还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所流行的都是所谓“多神论”。以古希腊为例,被人们所崇拜的主要神灵就有十二位,其中象宙斯、雅典娜、阿波罗这样的名字,我们也从希腊神话故事《荷马史诗》中略有所闻。他们各司职一方面,自然界的天、地、水,人间的婚姻、财富、战争,都有一位专职的神。某一地域的民众会对某一位神灵情有独钟,比如说雅典娜就被认为是雅典城的保护神。但是雅典人并不会因此而放弃对其他神灵的崇拜,而其他地区的希腊人也不会因此而嫉恨雅典娜。中国民间的崇拜也属于典型的“多神论”,从山神土地龙王灶王爷算过去,加上各路神仙菩萨,还有祠堂里的列祖列宗,同样是丰富多彩。

对于像以色列人这样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也会信仰各式的神灵是不难想像的。沙漠是一个极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以畜牧为生计,常年飘泊于风沙之中,吃的是单调粗糙的肉食与奶制品,住的是随地搭起的简易帐篷。不但水源没有保证,还要防备其他部落的袭击与抢掠。这样的生活,生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难以把握,神灵的护佑也就成为人们精神信仰的重要部分。因而摩西以宗教来号召他所带领的部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然而,不同分支之间存在不同的信仰习俗,在以色列人出逃的艰难环境之下,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冲突。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所谓“一神论”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种“统一思想”的组织方式。摩西传达上帝为以色列人立下的“十诫”,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第二条则补充道:“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

但是“一神论”的教义,其中不单单只是神的数目,而是把整个以色列部落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礼仪与习俗,都变成神的旨意,必须绝对服从。即使是小偷小摸,也不只是一个道德或是刑事问题,而是忤逆了上帝。这种宗教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法,也是一例首创。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礼仪、道德、伦理也占很大的比重,但是孔夫子对鬼神的态度,却是讲明了的“敬而远之”。他讲礼仪的时候,遵从的是周朝先例。他讲道德的时候,强调的是人之常情。二者都与神灵没有多大关系。古希腊的思想,更为缤纷多彩,从自然到人伦,几何到逻辑,社会到政治,知识到神灵,都在探索的范围之内。但是他们所说的“上帝”,只是在为理解世界而搭起的理论框架之中,所用到的一个哲学概念。而在“一神论”里,一切道德准则、立法理念的基础,全部来自神的旨意。不仅如此,连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也都落入以上帝名义所颁布下来的规定的管辖范围,比如家具的做法与摆法,家畜的屠宰与烹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节假的安排与庆贺,甚至连洗澡用的盆子,都有具体的规定。因此也有历史学家称摩西不但是宗教的发明者,也是“伟大的立法者”。“一神论”不单单只是对一位神灵专一的崇拜,而是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宗教气息的一种社会组织与生活方式。

“一神论”本身还有一个重要含义,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我所崇拜的是唯一的真神,你所崇拜的神如果不是假的,就是邪恶的。如此鲜明的排他性,将引发以色列人与其他民族的矛盾,以及后来,基督教会与罗马当局的冲突。即使在相信“一神论”的人群之中,人们对神的解释也是各不相同的。“一神论”之上,产生了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也可以说是对神的三种不同解释。哪一个是对的呢?这样的问题不单单在三大宗教之间造成无休止的矛盾,在同一宗教内部的不同教派,也造成过激烈的流血冲突。距今五百年前,欧洲爆发宗教改革,形成各种形形色色的基督教派,其间的教义之争常常是通过流血与迫害来解决的。“一神论”很自然地被引申为对神的正确解释只有一个,就象现在有人所说的,“真理只有一个”。因为上帝只有一个,对上帝的错误解释就不仅是一个解释的问题,而是对上帝的亵渎,是要进地狱的。这样的争论,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只有在二十世纪,伴随着深刻的历史转变与动荡所引起的种种党派、主义及意识形态的尖锐冲突,才与“一神论”所引起的教派冲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而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当代中国人,见识过“真假马克思主义”之间争论的惨烈,应该可以体会其中的沉重。

板凳
发表于 2009-4-20 10:27:0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5:03:19 | 只看该作者
1.3 国王与先知
作者:修木读史 提交日期:2008-3-5 15:35:00 正常| 访问量:719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3)
   
  历史上,在伽南曾经出没过很多民族。按照《圣经》的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沙漠中行走了四十年,接受了上帝种种的考验,才来到伽南的边缘。此时已经是年届古稀的摩西,看见伽南之后就与世长辞了。接下来,以色列人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征服过程,来取得这一块上帝给他们的“应许之地”。这样的入侵在伽南的历史上,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被挤走的民族之中,最为著名的是Pheonicians。他们在古代的中东是闻名的商人,而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他们发明了字母,用来标定声音,记录文字,希腊字母与拉丁字母都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伽南退出来之后,他们开始在北边的叙利亚建立商业港口,其后更加向位于地中海西部的北非与意大利发展,将中东的古代文明传到了欧洲。
  
  =====================
  
  

  
  
  图二:伽南地区示意图。图中所覆盖的地区包括现今的以巴,黎巴嫩,及叙利亚与约旦的一部分。西边的地中海沿岸,南部有Philiyia,为讲希腊语的Philistines所占领,是现今的加沙地带。沿海北部的Pheonicia住着历史上著名的Pheonicians。他们发明了字母注音文字,是中东地区闻名的商人。Pheonicia在现今的黎巴嫩境内,其中Tyre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通商港口。Pheonicians以此为基地,向地中海地区扩展,最后在北非建立了Carthage,后来与古罗马发生过三次战争。此时的以色列部落,已经分为北边的以色列与南边的犹太。约旦河东岸的地带为现今的约旦,图中Edom,Moab,Ammon,都是讲阿拉伯语的游牧部落。他们与Philistines,Pheonicians一样,都曾与以色列部落为争夺伽南而发生过冲突。
  ========================
  
  
  发动进攻的犹太人基本上是以游牧为生。与之相比,伽南人在经济上较为领先,在农业上已有相当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冲突之中,伽南人在装备上略占优势。在政治组织上,双方都可以说是处在酋长部落时期。只是伽南人的组织极为松散,不同的村庄之间不但有部落的差异,甚至都不属于同一个民族,原本就常常处于相互争战状态。与之相比,从沙漠里出来的以色列人,至少在征服伽南的目的上是一致的。也因而得以各个击破,逐渐占领整个伽南。
  
  占领之后,以色列部落之间的联盟也开始变得松散起来,而伽南的边缘却又出现了新的入侵者。这其中,既有从沙漠里冒出来,同样操着Semite语言的游牧民族。也有从地中海上飘过来,活跃在伽南沿海讲着希腊语的民族Phillistines。当时的希腊正处于政治动乱之中,Phillistines在伽南找到了一块避难场所。以后的历史上希腊人也因为他们而将伽南称为巴勒斯坦(Palestine),一直缘用至今。以色列人松散的部落酋长制度,不足以应付这些入侵者,吃了很多败仗。而这些失败所造成的危机感,促成他们政治上的一大进步,从部落联盟逐渐发展出一统的以色列王国。
  
  开国的君主David,是一位带领以色列人抗击入侵者的军事首领。照《圣经》里的描述,他不但智勇过人,还长得威武英俊,很有几分领袖魅力。抗击外敌的军事胜利自然为他赢得族人的爱戴,也成为他称王的政治基础。在此之上,宗教也为他建立王朝提供了根据:David王朝的建立体现的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的眷顾,而民族的兴旺从此也与王朝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David选择了一个难以攻破的城堡,耶路撒冷,作为他的首府。随后,崇拜耶和华的圣物也都移到了耶路撒冷,使之不但成为政治中心,也成为宗教中心。
  
  继承David的Solomon不但精明过人,而且雄心勃勃。外敌的退却带来了和平的环境,让Solomon得以集中精力大兴土木,建筑宫廷,保垒与道路。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建立在耶路撒冷锡安山上,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圣殿,是专门为崇拜上帝耶和华而修建的。然而,这些宏伟的工程却也种下了祸国殃民的种子。此时的以色列毕竟还只是一个不算富裕的农业社会,大兴土木的背后要靠苛捐杂税,甚至巧取豪夺来支撑。而宫廷的荣华富贵花天酒地,更是与一般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Solomon统治了四十年,在他的晚年,王宫的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到他的继任者,则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由此引发的政治动乱,将以色列一分为二。大的部分在北方,依然称为“以色列”。在其后的两百多年里,不断地发生军阀混战,篡权夺位,前后产生了十九位国王,其中有八位死于非命,而改朝换代则多达九次。小的部分在南部,称为“犹太”,依然以耶路撒冷为首都,依然是David家族的后代保持王位。但是两相比较,犹太国太小,大部分时间只是以色列的附属而已。
  
  这其中的历史细节记载在《圣经》里,读来有几分象我们所说的帝王将相的故事,有太多的同室操戈、骨肉相残、血泪交加。要说拍电视剧,可以作为上好的材料。但是对其后历史的发展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对历史产生影响的,是《圣经》里称之为“先知”的人物。
  
  =====================
  
  

  
  图三:David称王时,接受涂油礼。这幅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Raphael(拉斐尔)的作品。画中的David并不是一副威严的武士模样,而是屈卑受礼。David手中拿着的应该是放羊棍,他原本是个牧羊娃。画家所表达的,是世间的权力在上帝面前的卑微。这样的画面自然出自画家自己的想像。但是放羊娃出身的David,把自己的王位与宗教绑在一起,在政治上是相当精明的。
  
  =================
  
  《圣经》中描绘的上帝,是一位与历史交织在一起、不断影响历史发展的神。上帝象一位威严的小学老师,给孩子们定下了纪律规则,严格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只是孩子们(以色列人)却常常违备老师的教导。历史的发展之中,既有上帝的安排与教导,也有以色列人的努力与失败。在出埃及时期,上帝往往是亲身显灵,帮助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人的围追堵截。到了以色列立国之后,上帝不再亲身显灵,也不再直接插手种种的政治争斗。但却通过他的使者,也就是“先知”,将他的意愿与训导带给以色列人。这样的“先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问卜算卦解梦之类的江湖术士。他可能是一位祭司,也可能是一位工匠,甚至也可以是一位地位卑微的牧羊人。只要上帝选定他为使者,他就成了“先知”,他的预言会得到验证,他的声音是上帝的信息。
  
  以色列立国之后,从沙漠上带来的“一神论”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伽南被征服之后留下了不少本地人,他们与新来的以色列人,在文化上相互揉合,开始了一个同化的过程。伽南人原本在经济与文化上就比以色列人略为领先,在他们的影响之下,“一神论”在以色列人之中逐渐褪色。而受其它宗教影响最深的,恰恰是政治权力的最高机构,王室本身。古代的外交常常是以联姻的形式进行,类似于我们历史上的昭君入塞、文成公主进藏。这些王后妃子来到以色列之后,也将她们的崇拜方式带入王宫,甚至影响到王子王孙的信仰。据说Solomon后宫里,总共有60位王后,80位妃子。其中很多来自异族,带来她们自己信仰的神灵,把王宫变成了神灵最为丰富多彩的地方。这样发展下来,以至后来在耶路撒冷为耶和华修建的圣殿里,供奉的竟然是其它的神灵。
  
  看在“一神论”忠实信仰者的眼里,这一切都是大逆不道。前边说到过,出埃及时摩西依上帝指引立下的“十诫”之中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上帝耶和华怎么可以容忍以色列人这样崇拜其他的神灵?按照现代评论者的说法,以色列人所信奉的上帝,本是一位爱吃醋的神,容不得其他神灵的存在。于是宗教的融合与同化,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一神论”信仰者的强烈反弹与极度不满。
  
  在《圣经》里,这些不满溢于言表。支持“一神论”的国王,自然是好的,只是为数极少。容忍其他宗教的国王,则必定是坏的,在《圣经》里都会受到极为负面的描述。自然,上帝本尊也是极为愤怒,并时常通过“先知”们将其不满转达给世人。这一点,与出埃及时已经有所不同。那时候,上帝常常直接向摩西显灵。以色列人半信半疑的时候,上帝还会直接用法力,制造奇迹,帮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信服。如果是由天使来转达上帝的意愿的时候,这些天使也都不是常人,而是半人半兽,头顶着光环,身上带着翅膀,一望即知是神而不是人。到了以色列立国之后,上帝至少不再向国王显灵,此时的国王信的是什么已经很难说了。转达上帝意愿的,也不再是天使,而只是某时某刻某一位普通人。可以说,《圣经》对立国之后的记述,虽然带着“一神论”者的偏见,却少了神话的虚幻,多了历史的真实。
  
  只是,一个普通人,猛然站在大家面前,宣称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是先知,很难得到大家的信服。况且先知们所说的,通常都是良药苦口。被他们批判的包括王公的骄奢淫逸,富豪的贪得无厌,权势的巧取豪夺,祭司的欺世盗名,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他们的预言更是让人听了不顺耳,说什么以色列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崇拜了其它的(假)神灵,终将遭受上帝的重罚,会有灭顶之灾,会亡国。这么严厉的谴责,赢来的往往不是掌声,而是世人的不解与嘲笑,甚至是当局的镇压与迫害。他们的警世箴言,既不为当局,也不为一般民众所接受。不过不管他们得到什么待遇,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先知们应该算是那种在坚定的“一神论”信仰与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下,忧国忧民,不畏权势,无惧众怒,敢想敢言的仁人义士。
  
  先知的预言,自然是对的,否则就不成其为先知了。公元前八世纪,以色列的北面出现了一个强大的亚述帝国,逐一征服了周围的一系列小国。到公元前721年,与亚述为敌的以色列也在内忧外患之中走入了灭亡。留下惶惶不可终日的犹太国,再苟延了一百多年。
  
  理解历史,总是有不同的角度。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历史观,多半是道德的角度,明主对昏君,忠良对奸臣。二十世纪中叶,阶级斗争成为最流行的角度。而近年来时兴的是文化,文明。西方史学研究中,则多半是阶级斗争、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地缘政治等等。其实,以色列在这以后几百年中的历史,从地缘的角度来看最容易理解。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都是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地方,足以形成大帝国。小小的巴勒斯坦正处于连结两地的战略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以色列部落进驻巴勒斯坦的五百年中,正赶上两地都出现动乱。等到新的帝国从动乱之中兴起,以色列、犹太国及邻近其他小国,就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大国的战略漩涡之中,命运不再由他们自己来控制。
  
  唇亡齿寒,北边的以色列灭亡后,最感到压力的自然是南边的犹太人。他们对历史的理解,照《圣经》中的表述,是宗教的角度。这一点,在古代也不算独特。不论在古希腊还是古罗马,都有不少人相信神灵的护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圣经》把以色列的灭亡解释成上帝的惩罚,因为他们的堕落,因为他们崇拜了偶像,因为他们敬奉了其他的神,因为他们违背了摩西与上帝订下的契约。这一切,正好印证了先知们的预言。
  
  这以下的一百多年里,犹太国是在风雨飘摇之中度过的。亚述依然在巴勒斯坦的周边,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埃及开战。犹太国一会儿加入埃及的联盟,与亚述对抗。一会儿又迫于亚述的威严,不得不俯首称臣纳贡。外围不断变化的形势,给犹太国在对抗与屈服之间没有留下多少余地。在犹太国内,宗教的矛盾加剧了政治的动荡。危急之中,又不断有先知冒出来,转达上帝的旨意。当然,也终于有不少人开始听信他们的声音了。先知们所最为在意的是清除“一神论”之外所有其它各种信仰。危急之中有的国王相信了他们,于是开始了所谓宗教改革运动,毁偶像,清圣殿,砸烂异教的祭坛。只是这些举措却不能抵挡亚述的进攻。另一位新国王的登基可以带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别的宗教又冒了出来,而先知们则是关的关,杀的杀。这样的反反复复,对改善犹太国的处境并没有多少帮助。但是“一神论”的信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之间的联系,却成为犹太国所必须焦虑面对的政治问题。
  
  随着公元前六世纪的到来,西亚又开始发生一轮巨大的变化。两河地区出现了一个新帝国,新巴比伦。它不但取代了称霸一时的亚述,还一路挥师西进,击败了埃及。而原以为随着亚述的灭亡可以挣脱伽锁的犹太国,也在公元前605-586年之间屡次遭受巴比伦的入侵。最后不但耶路萨冷被攻破,连神圣不可侵犯的耶和华圣殿都被捣毁。而犹太的王室及上层人物,更沦为囚徒,被送往巴比伦流放。犹太国也终于未能逃脱亡国的命运。
5
发表于 2010-2-26 00:24:48 | 只看该作者
太棒了,第一次有了了解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