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原创]一次传递书活动的延伸思考

[复制链接] 1
回复
104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1-25 13:3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参加了上海最近一期的传递书活动,主题是“最生活的心理学”,活动中虽然没有积极发言,但还算仔细聆听了,对于在活动中的一些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先说收获,虽然自己看过的有关心理学的书不少,但并不专业,也不系统,本次活动中有从业十余年的专业人员maryhen主持,自然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荣格的心理分析以及他创建的测试方法,明白了外向和内向的区别:外向就是注意力投向外部,内向就是注意力投向外部,这种解释不带任何感情和好恶色彩,我认为比较客观公正。知道了认知就是从外部获取信息,还有就是做一个判断或心理状况,应该是先天性的倾向,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的情况下做出的反应,还有心理测试的基本假设是:你比别人更了解自己。

科学就是科学,结合读的那些杂书,并辅以科学的概念,会领悟的更深刻一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也是此行的一个收获。

活动主要是围绕MBTI心理测试进行的,有人测过,有人没测过,反正我是第一次测。在第一轮自测的过程中,感觉英文翻译的意思不太准确,如果以中文字面的理解,觉得自己的性格类型有点说不清,比如在感觉和直觉、思维和情感、判断和知觉间就是摇摆不定,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我认为一是跟界定的概念有关系,二是考评的试题较少,造成不精确。

第二轮是做题,共70道题,主持人maryhen说做这些题没有时间限制,但我认为还是以自己在短时间的第一反应为准,因为这种反应是不假思索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反映你的思维习惯的,而时间长了,思维就会陷入应该是什么样子和本来是什么样子的困扰中。

在这一轮的测试中,阿懒提出的困惑最多,他就陷入了上述那种应该是什么样和天性是什么样子的困扰中,在做题中常常会在觉得应该是那样和不想自己是那样的矛盾中,比如一道题中说:电话铃响的时候,你会马上第一个去接还是希望别人去接(我认为在这个题中,希望别人去接并让别人去接,而自己不接才是完整的表意)。他说,他当然希望别人去接,但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接,象这样种种的困惑,我觉得属于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人人都有惰性,但我们都希望成长,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就必须克服惰性,改变已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性,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痛苦,产生思想上的抗争,在不断的斗争中,不断地否定与肯定中,渐渐吸纳好的东西,抛弃不好的东西,这样才能进步。我认为阿懒的这种强烈的反应就是处于这种抗争之中,在应该成为什么样和本来是什么样之间抗争,是看“七个习惯”太多了,觉得那些都是真理,是真北,按那些原则去做事肯定会提升自己,我觉得受这本书的影响太大,以至于一下子想成为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样子,但现实却和书中有所差距,造成了这种思维的混乱。

好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好,但如何做到好才是主要的,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必太强求自己,要慢慢来,水到渠成比霸王硬上弓要好。

如果说习惯养成了,习惯成自然了,就不会产生那种冲突了,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每天的刷牙洗脸,养成了这种习惯,哪天不刷牙洗脸会觉得很难受,不用谁催促就会去做(借用一本书中所说,是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这种事情不用思考,这种意识已经溶入自己的血液中了,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如果做类似的判断,肯定是不假思索的;而拿早起跑步来说,可能知道是好的,但不一定能起来,每次起床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经过痛苦的反应,这个阶段是没有形成习惯或习惯正在形成中,会产生痛苦;可习惯一旦形成,到时侯多睡一会儿都很难受,不用闹铃自己就会醒,如果再问这样的问题,也已经是非常肯定的了。

不知这种比喻恰当不恰当,就是说在本来的我成为应该的我那样的过程中,产生心理对抗是正常的,如果螺旋式上升,应该的我一点点塑造本来的我,最终会有一个统合的结果,两种形象合一了,也就不会有心理和生理上的对抗了,而这种形象不会完全统一(如完一统一就是圣人了),这种统一程度的高低反应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

最后自己经过第二轮的测试,得出的结果基本上符合自己的性格,也可以说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对活动中主持人抛砖引玉提出的几个问题也很感兴趣,在这里啰嗦两句:

一开始的游戏,拿自己的一个物品来介绍自己,有的人先介绍物品,有的人先介绍自己,主持人说了,这反映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先介绍物品的一般都是内向的,先介绍自己的一般都是外向的。我不完全同意,充其量只能是相关、有影响,如果先让一组人判断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判断完后把外向和内向的分成两组,然后让外向的人去做这个试验,我不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先介绍自己,先介绍自己的人比例会是多少呢?不知道有没人做过这个试验。

主持人说,心理学至所以成为一种科学,就是引入了科学的方法去佐证。我很赞同,看很多心理学的书,都是一个心理学家偶尔发现人们有某种心理倾向,觉得很感兴趣,然后去创造试验环境,通过情景模拟去佐证自己的理论。不能说这种方法不对,但因为情景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统计方法的不同、样本的特征和样本容量的大小,形成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只能说在某个条件下某些人会形成某些特征。

我们主持人还说了什么时候去做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医生等的差异,我认为造成中西方不同的除了观念还有文化程度的不同,试想一个文盲没读过书,或一个农民,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对这些概念一概不懂,他会想起去看心理咨询吗?

为了消除影响,主持人说心理咨询所面对的都是正常人,其实这只是概念的不同罢了,正常的程度不同罢了,就象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得病,轻微的感冒发烧人群就相当于去做心理咨询的人群,因为这种现象很普遍,很正常,谁都不能避免,而得了重症需要住院的人就相当于需要去看心理医生的人了。

在讨论的时候还说到跟朋友倾诉会不会解决问题,这也要一分为二地看,有时候我们是纯倾诉,就是找一些人发泄一下,不求能找到解决办法,那些劝慰人的大道理谁不懂呀,可搁自己身上时总是拿不起放不下,现在社会的压力使我们少了一些对外倾诉的渠道,试想你可将真心话说与的有几人,能将自己心里话说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关于心理学的作用和与我们的关系,我觉得读心理学,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心理自救,自我辅导,多从几个方面想问题,使自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使心灵宁静,如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二是人际交往方面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学会为人处事的细节,与人互动,如影响力。

传递书,总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活动,但其中的一些细节似乎还有改进的空间,下面会与组织者进行深层的探讨。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5 21:37:27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朴人兄参加这次的活动。

好处已经说过了,改进点我觉得是尽量多加入讨论的环节。

交流以促进成长,争取以求启发。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